張希軍 龐向臻 何茂玲 宗永功(.山東省莒縣夏莊人民醫院,76500 .山東省莒縣人民醫)
筆者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56例,采用推拿配合溫針為主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本組56例患者,均符合周圍性面神經炎的診斷標準。起病時間在7天內,其中單側面癱55例,雙側面癱1例;右側面癱30例,左側面癱26例;男性26例,女性30例;年齡最小11個月,最大65歲;病程最長8個月,最短5天。且均經其他檢查而排除顱內病變。
診斷標準:參照《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1]中有關診斷標準擬定。①起病突然,以春秋季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側面頰、耳內、耳后完骨處的疼痛或發熱;②一側面部板滯、麻木,流淚,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眼不能閉合,口角向健側牽拉;③一側不能做閉眼、鼓腮、露齒等動作;④肌電圖表現為異常。
治療原則:祛風散寒,疏通經絡,活血養筋。
1.推拿:取穴:百會、印堂、上星、頭維、睛明、太陽、攢竹、陽白、魚腰、絲竹空、牽正、迎香、地倉、下關、頰車、人中、合谷、風池、翳風、天柱、完骨等穴。操作步驟:①令患者取仰臥位,術者坐在一旁,先施一指禪推法推拿患側上述穴位,往返操作約5min。②以大魚際揉法施術從陽白、太陽至牽正穴,從地倉向外上至牽正穴,約5min。③用拇指指腹抹揉患者前額部,由攢竹至絲竹空,由地倉至牽正,由下而上往返治療,使局部產生溫熱感,約5min。④ 患者取坐位,術者立于患者身后,一手扶住患者前額部,另一手按揉風池、翳風、天柱、完骨,如有痙攣或粘連的結節用彈撥法,手法宜由輕逐漸加重,使局部產生酸、麻、脹感,時間約5min。推拿治療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2.溫針:取穴:風池、翳風、牽正、下關穴。針刺要求:風池常規針法;下關穴深刺淺留;翳風、牽正兩穴刺入后,兩針要成90°。上述穴位皮膚常規消毒后,用0.30mm×40mm毫針,快速進針將針刺入所選腧穴,調整至得氣后針柄上插上艾炷施灸,艾炷約2cm長,防止在灸的過程中掉下火星,每次灸2壯。同時加TDP神燈照射,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3.藥物外敷:藥物配制:將芒硝研末后裝瓶中置陰暗處密封備用。每次用時取藥末適量,用蒜泥調和成稠糊狀,放在3cm×3cm大小的紗布塊上,外敷在翳風、牽正穴處,待皮膚潮紅時取下。每日1次,病程超過2周的患者不用該法。
4.刺絡拔罐:在翳風、下關、地倉、太陽、陽白穴處刺絡拔罐,隔日1次。病程超過2周的患者不再刺絡拔罐。
療效標準[1]:痊愈:閉眼好,額紋及兩側鼻唇溝對稱,鼓腮、露齒無障礙;有效:額紋及兩側鼻唇溝基本正常,閉眼及露齒輕度障礙;無效:額紋及兩側鼻唇溝明顯不對稱,閉眼及露齒嚴重障礙。
治療結果:本組56例中痊愈50例(占89%),有效5例(占9%),無效1例(占2%),總有效率為98% 。治療次數最少7次,最多60次。
周圍性面神經炎是指莖乳孔內急性非化膿性炎癥,亦稱周圍性面神經麻痹、Bell麻痹。其臨床表現為患側面部肌肉運動障礙,發生口眼歪斜、閉目露睛等[2]。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青壯年多見,俗稱“口眼歪斜”。多由絡脈空虛,感受風邪,使面部經筋失養,肌肉縱緩不收所致。輕快柔和的推拿手法能控制炎癥水腫,促進神經纖維的再生功能,使神經產生興奮性,增強肌纖維的收縮,使患側面部的神經、肌肉功能得以恢復。牽正、翳風兩穴均毗鄰面神經出顱之莖乳突孔,是直接刺激面神經的最佳孔穴。溫針灸發揮針和灸的作用,通過溫熱效應刺激穴位,可推動經氣,疏風散寒,促進氣血循環。芒硝軟堅消腫,蒜泥散寒,加刺絡拔罐治療可以擴張局部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可減輕水腫對面神經擠壓,減輕面神經的損傷,促使體內的廢物毒素加速排出,增加機體的抵抗力。周圍性面癱治療宜早不宜晚,病程越短,療效越好。治療期間,應囑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保證充足的休息,特別是面部要注意保暖,外出戴口罩,避免吹風。
[1]上海市衛生局.上海市中醫病證診療常規.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3:410-411.
[2]賈建平.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