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國 張立欣
(河北省撫寧縣中醫院,066300)
2008年3月~2011年2月,我們采用針刺結合中藥治療膽結石80例,收到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80例均為門診病人,其中男34例,女46例;年齡最小27歲,最大72歲;病程以首次B超確診為準,最短3天,最長25年;結石大小以最大直徑不超過2.0cm為統計對象,超過2.0cm則不在該法治療范圍之內;膽囊結石56例,肝內膽管結石15例,膽囊頸部結石9例;合并膽囊炎者36例;共有28例曾經采用過其他非手術療法治療未愈。
1.針刺取穴:主穴取膽囊,配穴取合谷、天樞、日月、期門,均取右側穴。針刺方法:患者仰臥位,穴位常規消毒后,選用40~50mm不銹鋼毫針快速刺入膽囊穴,行提插、捻轉等強刺激手法,持續2~3min,得氣后有些無癥狀的患者會感到膽囊區有脹滿的感覺,個別患者還可出現痛感。而伴發膽囊炎有膽絞痛的患者,疼痛可明顯減輕或消失。然后再選用30~50mm毫針,合谷、天樞直刺,日月、期門斜刺,行提插捻轉等手法,得氣后留針30min,中間行針1次。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2.中藥治療:方藥組成:金錢草30g,海金沙15g,茵陳15g,柴胡15g,白芍15g,生大黃10g,郁金10g,元胡10g,川楝子10g,黃芩10g,枳實10g,生甘草6g。水煎每日1劑,早晚各1次溫服,10劑為1個療程。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囑患者忌食辛辣肥甘厚味及生冷之物。合并急性膽囊炎者可同時給予西藥抗生素治療。
療效評定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B超檢查結石消失;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者減輕,B超示結石減少或縮??;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無好轉,B超示結石無明顯變化。
治療結果:本組80例患者中,經1~3個療程治療,痊愈62例,占77.5%;有效14例,占17.5%;無效4例,占5.0%;總有效率95.0%。
患者,男,34歲。于2010年6月出現右上腹痛、惡心、發熱等癥狀來我院就診。B超檢查顯示膽囊結石2.0cm×1.7cm,診斷為膽囊結石合并急性膽囊炎。經西藥治療3日后,除發熱有所減輕外其余癥狀無變化,遂采用上法治療。在針刺膽囊穴的同時疼痛立刻解除,再針刺其他穴位,同時采用中藥治療,次日全部癥狀消失,1周后B超復查顯示結石消失,各項化驗指標正常。
中醫理論認為,膽是“中清之腑”,與肝相表里,功能上以通降下行為順。而膽石癥的病因病機通常可以概括為以下幾條:①情志失調: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過度憂思郁怒,情志不暢,致使肝氣郁結,疏泄失常,從而使膽汁化生、輸送、排泄失常而致病。②飲食不節:饑飽無常,過食辛辣肥甘厚味,致使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濕邪內生,阻礙氣機,郁而化熱,濕熱蘊蒸,膽腑失于通降而發病。③蛔蟲上擾:蛔蟲上擾,使肝膽氣郁,疏泄失職,膽汁排泄不暢,久而化熱,濕熱蘊蒸,形成膽石。④外邪侵襲:寒溫不適,感受外邪,少陽氣機不利,膽腑失于通降,脾胃運化失常,肝膽濕熱蘊蒸而成結石。
對于膽結石的治療總的原則是疏肝利膽、清利濕熱。我們選用膽囊穴強刺激,能有效緩解膽絞痛等癥狀,促進膽囊收縮、膽管擴張、膽汁排出。合谷為手陽明經的原穴,天樞為大腸的募穴,日月為膽的募穴,期門為肝的募穴,合而用之達疏肝利膽、清利濕熱之效。中藥處方中金錢草、海金沙為治療結石之良藥;茵陳、生大黃、黃芩清利濕熱;柴胡、白芍、郁金、川楝子、元胡、枳實疏肝理氣止痛;生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使肝得以疏泄條達,膽汁得以順暢排出,濕熱得以清利,從而達到排石的效果[1]。筆者采用針刺結合中藥的方法治療,也兼顧了各自的優點,提高了療效[2]。另外,筆者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發現,膽結石最大直徑在2.0cm以下時效果較好,過大則排出較困難,因此我們只選擇直徑在2.0cm以下的病例進行觀察治療。
[1]燕醒獅.大柴胡湯加減配合針刺治療肝膽結石58例.陜西中醫,2010,31(1):24-25.
[2]肖樹芹,肖樹江,朱慧蘭.針藥配合治療膽石癥102例的臨床觀察.針灸臨床雜志,2004,20(7):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