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莎 鄂建設 樊繼波 通訊作者:覃 勇
(三峽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暨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443003)
黃褐斑是一種常見的發生于顏面部的色素沉著性疾病,中醫學又稱“肝斑”、“黧黑斑”。臨床表現常見發生在面部的對稱性蝴蝶狀或局限性褐色或淡褐色斑。此病多見于成年女性,真正病因不明,是多發性損容性慢性皮膚病。中醫學認為,黃褐斑的發生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常有關,導致氣血瘀滯,顏面失養,而生褐斑[1]。臨床觀察發現體針耳壓配合內服大黃蟲膠囊治療黃褐斑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2006年4月~2008年6月在我院皮膚科門診就診的黃褐斑病人中,選取45例自愿接受針灸治療的女性患者,年齡24~52歲,平均38歲;病程6個月~15年。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2003年12月修訂的《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和療效標準》[2]。根據中醫辨證分型,其中肝郁氣滯型21例,脾胃虛弱型14例,肝腎虧虛型10例。
1.針刺療法:①取穴:主穴:阿是穴、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陰交。配穴:肝郁氣滯型加太沖、支溝;肝腎虛弱型加肝俞、腎俞、太溪;月經不調加十七椎下、太溪;脾胃虛弱型加脾俞、天樞、氣海或膻中。②治法:阿是穴是以鼻梁為中心,在面部患處的阿是穴用極細小的美容針排針2行,每相隔1~2cm淺刺1針。肝郁氣滯型針刺行瀉法,另兩型施以平補平瀉法,用直徑0.30mm、長25mm毫針針刺穴位皮下,以得氣為度,留針20min,隔日1次,共治療12周。
2.耳穴貼壓:①取穴:面頰、肝、腎、脾、神門、交感、內分泌、皮質下。②治法:每次選用2~4個穴,耳郭常規消毒,用0.6cm×0.6cm的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膠布固定于耳穴上,按壓2~3min,每日自行按壓3~4次,至耳部發熱或有燒灼感為止,兩耳交替使用。每周更換1~2次,共治療12周。
療效標準:基本治愈:肉眼視色素面積消退>90%,顏色基本消失,評分法計算治療后下降指數≥0.8;顯效:肉眼視色素面積消退>60% ,顏色明顯變淡,評分法計算治療后0.5≤下降指數<0.8;好轉:肉眼視色素面積消退>30%,顏色變淡,評分法計算治療后≤0.3下降指數<0.5;無效:肉眼視色素面積消退<30% ,顏色變淡不明顯,評分法計算治療后下降指數<0.3[2]。
結果:治療12周后,基本治愈17例,顯效13例,好轉7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2%。
三型患者治療12周后療效比較:肝郁氣滯型21例,基本治愈14例,顯效3例,好轉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0%;脾胃虛弱型14例,基本治愈2例,顯效6例,好轉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79%;肝腎虧虛型10例,基本治愈1例,顯效4例,好轉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70%。其中肝郁氣滯型基本治愈率明顯高于脾胃虛弱型和肝腎虧虛型,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P<0.01),而脾胃虛弱型和肝腎虧虛型兩組療效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黃褐斑是各種慢性疾病所致內分泌失調的一種皮膚表現。中醫學認為,本病發生與內分泌失調、妊娠、口服避孕藥以及子宮卵巢疾病、遺傳、氧自由基、光照、血清酮含量、肝炎、化妝品、情緒波動等有關。色斑雖生于面部皮膚,但其實是臟腑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主要與肝、脾、腎三臟有關,但其發病原因與體內臟腑氣血功能失調、經絡不暢、血瘀氣滯、肌膚失養有密切關系。病因病機大致可分為肝郁氣滯、血行不暢阻于脈絡或后天脾胃失調、氣血虛衰或肝腎虧虛、精血虧虛不能上榮于面,污濁之氣蒸于面,瘀滯成斑,故有“無瘀不成斑”之說[3]。
針灸治療黃褐斑是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針刺局部穴位以疏調經氣,活血化瘀,改善局部營養,清除堆積廢物,滋補肝腎氣血[4],還有祛瘀生新作用;足三里、三陰交健脾化濕、補氣生血;曲池、血海養血祛風。諸穴合用,調和氣血,從根本上調節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排泄系統的平衡運作,斑消癥愈,最終達到淡斑及去斑的目的。耳穴作為人體的一個全息胚,具有整體調節全身系統的功能,尤其是調整內分泌的功能。故取耳郭相應部位,補腎滋精,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調節內分泌[5]。大黃蟲膠囊系《金匱要略》方,全方以大黃蟲、水蛭、虻蟲、蠐螬、桃仁和干漆等破血逐瘀、推陳出新為主,輔以干地黃、白芍、甘草、黃芩及杏仁養血清熱潤燥為輔,可促進新陳代謝和面部血液循環[6]。
從本組研究結果看,肝郁氣滯組較另外兩組療效好,源于肝臟有疏泄藏血功能,針刺肝經腧穴行瀉法,使肝臟恢復正常主疏泄功能,氣機調暢,則血能正常歸藏和調節,上榮于面。另肝臟能調節情志,疏泄正常則情志不抑郁,氣和志達,血氣平和,神情愉悅,故斑化顏容。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陽明經又為多氣多血之經,因此取曲池、足三里、脾俞、天樞、血海以行氣活血。“氣為血之帥”,取氣會膻中和氣海穴,以達補氣調血、氣行血行作用。而肝腎虧虛患者常見患病時間長,兩臟虛損較重,故需調補先天之精血,肝腎同源,精血互生,相互轉化,需要較長時間的調理方能見效。另調經為治療黃褐斑重要環節,臨證時應給予高度關注。月經正常則為臟腑經絡功能正常;氣血旺盛、通暢,面部才能容光煥發。我科采用的這種針藥并用的中醫療法從整體觀念出發,通過刺激穴位,疏通經絡,調和陰陽,使顏面氣血通暢,達到美容目的。臨床觀察療效滿意,且簡便、經濟、無毒副作用。
[1]白煒瑋,曹銀香,焦磊.近5年來針灸治療黃褐斑的概況.江蘇中醫藥,2008,40(9):89.
[2]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 .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和療效標準(2003年修訂稿).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7):440.
[3]馮小箐,付健英,劉芳.針藥并用治療黃褐斑的臨床觀察.湖北中醫雜志,2008,30(5):51-52.
[4]孫國杰.針灸學.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7:320.
[5]張曉陽.針灸治療黃褐斑80例.四川中醫,2008,26(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