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鋒 劉志杰 李國軍 (白銀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甘肅 白銀 730900)
每年全球因骨質疏松(OP)發生粗隆間骨折人數從1990年122萬例增加到2006年260萬例〔1〕。保守治療(非手術治療)臥床時間較長,極易引起壓力性潰瘍、肺炎等并發癥,死亡率極高,患者即使骨折愈合,多殘留髖關節畸形,嚴重影響其活動能力。早期手術內固定可減少此類并發癥,降低死亡率和病殘率。因此,對其治療方法的選擇及療效評價意義重大。本研究回顧分析老年OP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進行動力髖螺釘(DHS)內固定的效果,為其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OP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98例為DHS組,其中男51例,女47例,年齡69~87(平均77)歲。按股骨近端骨折AO分型:A1型37例,A2型45例,A3型16例。X線片或骨密度檢查均提示有中度或重度OP。受傷原因:室外行走時絆倒和被外物撞擊26例,室內平地跌倒致傷44例,從床上或椅子上摔倒18例,其他10例。入院后常規檢查肝腎功能、生化、血鈣、血磷、血糖、胸片、心電圖等,肝功能差32例,糖尿病27例,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并發肺氣腫和(或)肺心病44例,高血壓61例,其中合并冠心病者14例。選擇我院同期行保守治療的老年OP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80例為對照組,兩組在年齡、性別、骨折分型及原因等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牽引治療。對于高齡伴有嚴重OP和較重的高血壓、冠心病、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并發肺氣腫、重度肝腎功能差、全身情況差的患者,采用脛骨結節牽引,Brown架外展20°,重量一般為體重的1/6,牽引時間為45 d。解除牽引后,穿丁字鞋臥床30 d,隨后逐漸下床活動。臥床期間積極治療并發癥。DHS組采用DHS內固定。行連續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在C型臂X線機監視下手術。于骨科牽引床上患者取仰臥位,牽引患肢至骨折復位滿意,如閉合復位滿意,可小切口協助復位,同時對髓關節外側行長約5 cm切口,顯露大粗隆下方骨質、股骨上端及股骨頸,透視下選擇進針點,確保加壓螺釘導針在股骨頸中下1/3處。導針與股骨呈135°時,沿股骨矩置股骨頸,鉆孔和攻絲后擰入加壓螺釘,皮下剝離外側膜,最后置入側方鋼板。常規消毒、縫合,合理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10 d鼓勵患者下地扶拐行走。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圍術期均行X線片,觀察其療效,并記錄其術中、術后不良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4 療效評價指標 骨折愈合即以X線片顯示骨折線完全消失、承受應力無疼痛、患肢能完全負重為判斷標準。術后髓關節功能采用 Harris法評分,優大于9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小于70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X線片比較 DHS組經固定,可使骨折沿滑動的股骨頸螺釘移動而嵌壓,使骨折穩定,并且使斷端有應力刺激而促進愈合,結實可靠,效果明顯。對照組經牽引,骨盆有傾斜跡象,因關節滑動而引起患肢明顯短縮。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DHS組優良率〔86.7%(優63例、良22例、可10例、差3例)〕明顯高于對照組〔57.5%(優31例、良15 例、可21 例、差13 例)〕(χ2=4.975,P=0.032)。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DHS組和對照組髖內翻〔2 vs 4例(χ2=8.839,P=0.007)〕、肢體短縮〔1 vs 6 例(χ2=10.224,P=0.000 1)〕、骨折不愈合〔2 vs 8 例(χ2=10.120,P=0.000 3)〕、延遲愈合〔2 vs 7 例(χ2=9.017,P=0.003)〕、下肢靜脈血栓形成〔2 vs 5例(χ2=8.961,P=0.004)〕、股骨頭缺血壞死〔1 vs 6例(χ2=10.218,P=0.000 1)〕等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股骨粗隆間骨折多發生在老年人,OP是其潛在因素。由于老年人體質較弱、耐受力差,且傷前多合并心肺等全身疾患,傳統的非手術治療,如長期臥床、牽引等使患者精神狀態及胃腸功能受到明顯抑制,并發癥增加明顯,如膝關節僵硬,骨折畸形愈合或出現患肢短縮,死亡率增高〔2〕。此外,非手術治療的長期制動可增加失用性OP,如牽引過程中調整牽引不及時,位置不正確等,很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早期對骨折行內固定,使患者早期活動和早期下地,骨折得到較早糾正和改善,從而降低內科并發癥發病率、死亡率和髓內翻發生率。
DHS是AO組織專門為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設計的,具有加壓與滑動雙重功能,目前已較為廣泛地應用于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3〕。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OP,使得股骨粗隆間骨折固定后穩定性較差,易出現內固定斷裂、髖內翻、松動、畸形等并發癥。據國外文獻統計,該類骨折內固定失敗率約16%〔4〕。因此,本研究在固定過程中,采用偏低位進釘,將加壓螺釘錨合于骨質最堅強的股骨矩,以有效防止并減少上述內固定失敗的發生。此過程的關鍵點在于滑動螺釘必須放于股骨頭中心或稍偏下,深度在股骨頭軟骨下1 cm左右。如果其位于股骨頭上方1/4,則可能因螺釘拉出而失敗,特別是在OP時這種可能性增加,所以應盡量復位固定后內側大的骨折片,使其達到解剖位置,以免因螺釘套筒滑動導致再骨折或患肢短縮〔5〕。
綜上,DHS治療老年OP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操作安全有效,但必須正確掌握手術適應證,綜合考慮患者年齡、健康狀況、骨折類型、OP等因素,在患者身體允許條件下,應盡早采用內固定手術治療。手術時骨折應力求完全復位,髖螺釘位置要安置得當,早期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活動,并做到下床逐步負重,才能有效避免髖內翻畸形等的發生,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
1 Magit DP,Medvecky MJ,Baumgaetner MR.Intramedullary nailing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and subtrochanteric geriatric fracture〔J〕.Tech Orthopaed,2004;19(3):153-62.
2 夏 軍,黃鋼勇,黃煌淵.80歲及以上髖部骨折患者圍手術期治療的探討〔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5;24(5):355-7.
3 李其一,邱貴興,翁習生,等.老年人股骨轉子間骨折動力髖螺釘的手術治療〔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5):495-8.
4 Adams CI,Robinson CM,Court-Brown CM,et al.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intramedullary nail versus dynamic screw and plate for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of the femur〔J〕.Orthop Trauma,2001;15(6):394-6.
5 黃昌富,周 忠,付佳擁.DHS和PFN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分析〔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0;12(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