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兆梅
湖北省恩施州中心醫院骨外科,湖北 恩施 445000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老年髖關節病變的一種有效手段,緩解關節疼痛、矯正畸形、恢復和改善關節的運動功能,已成為臨床重要的治療方式。但術后并發癥日漸增多,人工髖關節脫位即為嚴重并發癥之一,發生率僅次于人工關節無菌性松動,治療通常較為困難。本院關節外科2005年至2011年完成髖關節置換手術98例,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所有患者手術后關節功能恢復良好,均未發生關節脫位。現報告如下。
我科2005年3月至2O11年12月先后收治的98例老年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病人,其中男53例,女45例;年齡61歲~91歲,平均71.3歲;其中股骨頭缺血壞死51例,類風濕性關節炎9例,股骨頸骨折22例,股骨粗隆骨折16例;單側全髖關節置換78例,雙側全髖關節置換30例。
2.1.1 心理護理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屬于骨科較大的手術,病人年齡偏高,心理壓力大,對手術抱有很大期望同時又懼怕手術,很容易出現焦慮、恐懼等心理負擔。根據病人的文化程度,耐心細致地講解本病的相關知識、手術方式、治療流程、康復知識,消除其對手術及術后康復的顧慮。講解正確體位和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和方法,以便術后能很好地接受與配合治療以便緩解其壓力,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1]。
2.1.2 體位 入院時幫助病人取平臥位,將患肢置于外展15~3O。,中立位,患肢給予皮牽引者,保持有效牽引。
2.1.3 生活訓練 床上生活訓練床上使用大小便器及拐杖、助行器的使用方法,告知進行各種訓練的重要性,在術前通過講解和示范,使患者學會各種方法[2]。
2.1.4 飲食指導 加強營養支持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蔬菜、牛奶、雞蛋;多食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魚類、黑木耳等。注意葷素搭配,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2.2.1 正確搬運 術后處于麻醉狀態時,下肢肌肉松弛,搬運不當,使患髖屈曲、內旋、內收,容易發生脫位。故術后搬運患者時,應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兩人固定、托住患者的兩側髖部和下肢,其他人協助移動。臥床時兩腿之間夾梯形枕,患肢穿丁字鞋。在患者麻醉未清醒前,注意保護患肢。
2.2.2 正確體位 維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適宜襯墊,指導患者放松雙下肢肌肉,防止髖關節內旋、內收、過度屈曲和伸直。
2.2.3 正確翻身 翻身時向健側翻身。健肢可稍彎曲,伸直患側肢體,在兩腿之間墊軟枕,使膝和髖保持在同一水平,避免患肢內收。告知患者保持正確體位的重要性,講解術后易發關節脫位的原因、癥狀及后果,以引起患者重視,主動配合護理。
2.2.4 功能鍛煉 麻醉清醒后鼓勵患者活動患肢,主動做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和足背屈伸運動,同時給予按摩,促進靜脈血液回流,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48小時指導患者進行髖關節和踝關節的屈伸運動。三點支撐引體抬臀運動,適應床上大小便及預防便秘。術后5~7天酌情下地站立。指導正確下床:病人先移至健側床邊,健腿先離床并使足部著地,患肢外展屈髖<45。,由護士協助抬起上身,使患腿離床并使足部著地,再扶住助行器,兩腿分開,與肩同寬。注意使患肢始終保持外展中立位[3]。
2.2.5 排便護理 床上排便時,注意將便盆從健側置入,置人時告知患者用健足、雙肘支撐,保持雙側臀部肌群呈收縮狀態,避免患肢內旋內收動作。
2.2.6 出院指導 出院時護士要教會病人在家鍛煉的正確方法和注意事項,進行一切活動時盡量減少患肢髖關節負重。牢記“四不”:不過度負重、不做盤腿動作、不坐矮板凳、不蹺二郎腿,并定期復查。
通過髖關節置換術前、術后相關的護理干預,98例患者均未發生關節脫位并發癥,恢復良好,術后平均住院時間12天。隨訪12個月,效果滿意,大部分能獨立或拄拐行走,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1]鄭琳.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97例術后假體脫位的預防[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11(32):7973.
[2]常紅,黎萍.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防止脫位的護理[J].新疆中醫藥,2012.30(3):90-92.
[3]盛天云,朱彩香.護理干預對老年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康復的影響 [J].中醫正骨,2012,24(5):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