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鑫軼 雷 蕾
“民生”無疑是今年“兩會”最熱的詞匯,無論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還是各級政府部門都在熱議民生。民生主題,像一根紅線把普通群眾和“兩會”緊密相連。石油石化行業與民生密不可分。今年“兩會”中,代表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使我們得以從多維的視角,了解石油石化行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2月29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同意發布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把PM2.5 的含量納入國家標準,與國際接軌,明確提出到2015年要覆蓋到所有的地級城市。PM2.5,這個在2011年被美國駐華使館炒熱的概念成為今年“兩會”的新議題。
在今年政協首場新聞發布會上,記者提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關于PM2.5,可見環境質量已經成為公眾議論的焦點話題。有關數據顯示,PM2.5 超標53%的因素是尾氣的排放,對于能源企業來說,提升能源質量,改善民生,顯得尤為緊迫。
民主黨派高度關注PM2.5。今年“兩會”,致公黨中央專門帶來了一份關于積極應對新修訂《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提案。提案建議,“十二五”期間繼續加大投入,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確保在新國標生效前實現全國各地都有能力開展PM2.5 等新指標的環境空氣質量監測工作。
農工黨中央提交的《嚴格實施燃料油環境標準,確保實現氮氧化物減排》的提案中指出:“當前迫切需要加快升級油品質量,供應符合國4 排放標準要求的車用汽油、柴油,以保證機動車第四階段排放標準的有效實施。”
人大代表魏文波表示,一直以來,中國石化始終致力于生產更加清潔的汽柴油。2011年,中國石化所產車用汽柴油全部達到國3 及以上標準,加之優級97 號汽油的推出,按照2011年車用汽柴油產量計算,全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4萬噸。
與此同時,一批油品質量升級改造工程也在2011年陸續開工。
2011年6月27日,揚子石化每小時400 噸的高品質國3 標準柴油從煉油廠加氫罐區輸出;2011年9月6日,石家莊煉化新建800 萬噸油品質量升級項目首套裝置——260萬噸/年柴油加氫精制裝置中交;2011年11月25日,九江石化800 萬噸/年油品質量升級改造工程開工奠基。此外,還有即將竣工的長嶺煉化油品質量升級和改擴建項目,總體受控的武漢石化80 萬噸/年乙烯和800 萬噸/年油品質量升級煉油二期項目,正在進行中的金陵石化油品質量升級改造工程等,正是中國石化履行為社會提供質優量足的成品油、努力減少消費環節污染物排放承諾的見證。
中國石化的代表委員表示,希望國家能更加支持油品的技術升級改造。
3月1日,我國首部《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正式實施。3月2日,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對外公布《提升車內空氣質量、防范車內環境污染》的提案。李書福呼吁,希望有關車內空氣質量的評價標準能夠從指南升級為強制標準,用以規范汽車企業的產品生產,采用環保材料,從根源上保證車內空氣環境,以保障車主的人身安全。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今年的“兩會”中引發了代表委員針對汽車安全展開激烈討論,多位代表委員提交了提案,其中尤以政協委員李書福和賈康的提案最受關注。
李書福說,從汽車內部散發出來的,主要有苯、甲苯、二甲苯、甲醛、乙醛、烯烴、芳香烴、丙酮等;從外部進入汽車的則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顆粒物等,其中相當一部分都屬于致癌物質,對人體肝、腎、呼吸系統、造血器官、免疫功能等會造成嚴重危害。
在提案中李書福明確提出,強化汽車行業車內空氣質量標準,必須提倡使用環保材料,防止車內空氣污染對消費者的危害。李書福認為,國家也要通過設立一些強制性的指標來提高原材料的環保標準,為原料生產企業提供指導,從源頭上提高汽車環保水平,保證司機安全。
茂名石化公司總經理、人大代表余夕志表示,生產更清潔、更環保的材料是石化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不僅僅是社會的需要,也是企業利用差異化提高競爭水平的重要途徑。在產品生產的過程中應更多地傾聽社會的聲音,加強產銷研結合,用更清潔的產品豐富居民生活,改善生活環境。
賈康的提案更多地關注汽車輪胎安全。他說,目前,全國一年有6萬多人因道路機動車輛交通事故而喪生,其中,高速公路上車輛輪胎爆胎是導致這6 萬多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賈康建議,加強輪胎使用過程中的質量監控。
對此,人大代表、江西石油總經理陳立國表示,加強輪胎使用過程中的質量監控,一方面要增強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自覺加強過程監控;另外一方面應充分利用加油站的便利條件,配備胎壓檢測等儀器,加強對汽車輪胎的監控,避免事故的發生。
今年“兩會”重點關注了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由民建中央、農工黨中央、全國工商聯聯名提交的《關于強本固基維護實體經濟堅實基礎的提案》被列為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一號提案,要求政府和企業要聯手應對高成本,防止多種因素疊加過快推高成本致使大量企業“硬著陸”,積極財政政策要以減稅為中心,增加實體企業的利潤空間。
全國政協委員、上汽工業(集團)總公司監事會主席蔣應時表示,發達穩健的實體經濟是增加社會財富、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基礎,也是改善人民生活、應對外部沖擊的重要保障。
國有企業在促進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中扮演著什么角色?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企業發展專家委員金思宇說,盡管從總量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的總量大大超過了國有企業,但民營企業在中國企業100 強中的數量持續下滑,而國有企業在世界500 強中的數量持續增加,國有企業依然是促進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機械工業集團董事長任洪斌同樣表示,促進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國有企業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國有企業一定要堅持提高質量,轉變增長方式,加快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以及管理創新來驅動內生增長,專心致志地做強主業,發揮國有企業在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主力軍”作用。他說,對中國石化而言,打造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就是在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
“國有企業不僅要做強自身,還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下大力氣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余夕志說,中國石化就是通過合資合作等方式,為相關中小企業提供原料、技術等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