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小蘭
(定西市安定區林業局,甘肅定西743000)
安定區地處甘肅省中部,屬中溫帶干旱半干旱地帶,總土地面積3638.71 km2,總人口47萬人,農業人口37萬人。這里年均氣溫6.3℃,無霜期141d,年均降水量380 mm左右,降雨時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蒸發量達1500 mm以上,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區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第五副區,境內水土流失面積3306 km2,占總土地面積的91%,植被稀疏,生態脆弱,土地貧瘠。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全區上下堅持“順應天時、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市場、遵循經濟規律,順應時代、遵循科學規律”的理念,大力開展以恢復自然植被、提高土地生產率為主的土地生態系統綜合防治,把農田基本建設、植樹造林種草、開發清潔能源、發展特色產業和農業結構調整緊密結合,唱響了一曲防治水土流失,減輕土地退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交響樂。
安定區素有“隴中苦瘠甲于天下”之稱。一是氣候十年九旱,降水稀少,可利用水資源人均僅80 m3,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6,農村35萬人口飲水不安全。二是黃土抗蝕性差,以面蝕、溝蝕為主,兼有滑坡、崩塌、瀉溜等,年均土壤侵蝕量達5640 t/km2,年均徑流模數2萬m3/km2。三是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冰雹、暴洪、低溫、霜凍、干熱風、沙塵暴時有發生。四是土壤退化嚴重,長期的人為破壞,過度毀林、開荒、鏟草皮,致使土地貧瘠,一度陷入“越窮—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五是群眾生活困難,長期陷入缺水喝、缺飯吃、缺衣穿和吃糧靠供應、喝水靠拉運、花錢靠救濟的“三缺三靠”境地。干旱少雨、土地退化長期制約著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從2007年開始,在全球環境基金GEF/OP12項目辦的支持下,安定區趙家鋪村被納入了旨在探索遏制中國西部地區土地退化,恢復退化干旱生態系統,減少貧困的土地退化防治能力建設項目示范點。趙家鋪村位于安定區巉口鎮北郊,交通便利,這里是連接古絲綢之路和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樞紐,全村土地面積20.5 km2,共512戶2219人,勞動力1866人。由于干旱少雨、地下水位下降、水資源缺乏,人畜飲水基本靠降雨補給,水澆地現已全部變成無灌溉的旱川地,土地退化明顯,土壤板結和鹽漬化程度高,種植結構單一,產量不高;沙塵天氣頻發,森林資源短缺,植被覆蓋度低。項目實施中,依據GEF土地退化防治項目宗旨,運用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理念,通過多層面利益群體的有機結合,開展了“參與式”社區土地退化防治活動,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的綜合能力,建立了跨部門、多層次參與的協調機制,探索出了“種草養畜—建設沼氣—沼渣肥田—增產增收—改善生態”為主鏈條的生態循環經濟新模式。
多年來,各部門加大項目投入,從退耕還林還草、興修梯田、建壩修路入手,建造了鳳凰山、金盆山精品示范點,完成荒山工程造林467.7 hm2、退耕還林 732.3 hm2,主要樹種有山毛桃、側柏、檸條、紅柳等,種植紫花苜蓿267 hm2,建設高標準梯田100 hm2,綜合防治程度達到76.4%;興建谷坊等小型攔蓄工程300多處、淤地壩2座、農路26.4 km、水窖1500眼,基本解決了行路難和人畜飲水問題。通過綜合治理,增加了地表植被,土地退化得到有效遏制,為促進當地農業生產、提高村民生活質量創造了良好條件。
馬鈴薯、畜草、勞務、旱作農業四大主導產業初步形成。馬鈴薯年種植面積達到200 hm2,人均年增收1600元;畜草產業按照擴總量、育良種、保安全的原則,緩解生態壓力,推行舍飼養殖,398戶農戶引進小尾寒羊1865只,養牛138頭,戶均養豬2頭以上,畜牧業年人均收入600元;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陽光工程”的實施,使戶均至少有1名務工人員,有的達到2~3人,年人均勞務收入1500元;發展雙壟溝播地膜玉米、大棚蔬菜、果園等旱作現代農業,拓寬了群眾的增收致富渠道。
立足當地資源優勢,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走生態循環經濟的發展路子,取得了明顯成效。在養殖業上,實施封山禁牧,修建標準化圈舍326間,建青貯氨化飼料池40個,提高了作物秸稈的利用率,減少了環境污染;在能源開發上,配套沼氣池219座,推廣“改圈、改廁、改廚”技術,建設新農舍,利用家畜糞便和農作物秸稈發展環保清潔型能源,同時通過沼渣沼液的綠色循環,增加農家肥的使用比例和配方施肥,減少化肥施用量,切實改善了土壤板結程度,土壤肥力和耕地質量不斷提高,促進了“草多、畜多、肥多、糧多、錢多”的良性循環發展。據統計,目前貧困人口減少到85人,僅占總人口的3.8%,同2000年相比,貧困人口下降了90%。
在土地退化防治工作中,安定區建立了政府導演、行業搭臺、部門聯動、群眾參與的建設和管理機制,林業、財政、農業、水利水保、畜牧、國土、能源、科技、扶貧等部門協調配合,整合項目,優勢互補,合理配置資金、技術、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為建造功能齊全、持續穩定的生態經濟系統創造了條件。在項目管理上,鄉村選舉產生了管理領導小組,開展對項目的組織實施、質量監督。行業部門還舉辦了“推廣使用土地退化防治技術評價方法”培訓班,對參與式管理、資金使用和項目建設理念進行了強化培訓,促進了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理念的傳播和應用。并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全面宣傳教育,增強農民參與實施項目的積極性。各級領導、教育專家檢查指導,提建議、獻良策,提高了實用技術的應用水平,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
土地退化防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協調推進。近年來,安定區將綜合生態系統管理理念運用于農村社區土地退化防治的全過程,按照“連片整修梯田、規模造林種草、集資修建水窖、義務投勞通路”的基本建設思路,利用國家基礎扶貧開發試驗項目、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農業扶貧開發項目、土地整理復墾、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等項目的主導作用,大力整合項目資金,每年春秋各搞一次梯田大會戰和全流域綠化造林,農閑時間集中開挖集雨水窖,常年義務投工修筑道路,年復一年,堅持不懈,使農業基礎條件有了顯著的改善,真正實現了山綠、地平、路寬的目標,為發展生產、增加農民收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通過試驗、示范、推廣,確保種植業有新突破、養殖業有新轉變、勞動力資源開發有新途徑。
在種植業發展上,以水平梯田為平臺,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將小麥種植為主逐步調整為地膜玉米和馬鈴薯種植為主,全村人均種植馬鈴薯2/15 hm2以上,人均種植玉米1/15 hm2以上,基本形成了旱作農業種植新格局。據調查,馬鈴薯平均產量37500 kg/hm2左右,地膜玉米平均產量7500 kg/hm2左右,徹底解決了吃糧問題。
在養殖業發展上,抓住退耕還林(草)的機遇,大力改善生態環境、優化生產生活條件,真正解決了水土流失問題,并構筑起了可持續發展的畜草產業鏈條,“以草定畜、以畜促草”,實現了草畜轉化,使畜牧業成為加快本村經濟發展的朝陽產業。
在勞務產業上,退耕還林和結構調整使農業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量大減,這為農民外出務工創造了充分的條件。
重視資源綜合利用,加大科技的應用和推廣,使土地、勞動力、資金、科技等資源和項目得到優化組合。目前,已形成了紫花苜蓿、舍飼養殖、沼氣能源、旱作農業“四位一體”的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新途徑,為防治土地退化探索出了新路子。
在流域治理上,按照“喬灌草結合,一次性成林”的思路,選用耐瘠薄、耐干旱的側柏和山毛桃,運用徑流調控技術整地后造林,提高造林成活率。帶間條播紫花苜蓿等多年生牧草,提高了林草郁閉度、增加了地表粗糙度、減緩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結構。
在發展養殖業上,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效益原則,積極學習和采用養殖新技術,走暖棚養殖新路。如修建標準化圈舍、采取青貯氮化法解決青飼草問題等,提高了飼草利用率,壯大了規模養殖,提升了畜牧業發展水平。
在能源替代方面,利用牲畜糞便發展沼氣,利用沼氣照明做飯,并將沼氣廢渣廢液用來肥田。
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土地退化防治能力建設的成效。基于此,安定區政府始終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為一項基礎工程來抓,并以此帶動了土地退化防治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注重請進來講。聘請省、市、縣農林牧專家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重點講授村民急需的作物種植技術、畜禽飼養等技術,使全村每個勞動力都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科技明白人。
二是注重走出去學。組織村長隨區上和GEF項目辦人員到省外進行考察和學習,并先后組織村民到一些種養業發展較好的鄉村參觀學習,使他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
三是注重學以致用。為把所學到的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當中,農民自籌資金發展蔬菜大棚和養殖業,搞起了特種養殖,提高了種養業的科技含量,切實增加了經濟收入。
四是注重文明進步。努力培養貧困農民自力更生的能力、艱苦創業的精神,使他們克服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小農意識,積極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樹立土地退化防治的信心和決心。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在村黨支部的配合下,多次組織召開村班子會、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會,以提供致富信息、傳授致富技術為目的,將科學發展理念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宣傳教育培訓引導,使村民真正成為新型的農業科技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