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興,黃 佳
(1.湖南文理學院 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2.廣東省深圳邦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廣東深圳 518000)
糧食作為國家的基礎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文章研究的糧食指廣義概念的糧食,即谷物類、豆類和薯類的集合?!凹Z食安全”這個概念是1974年第一次世界糧食首腦會議首次提出的。1996年第二次世界糧食首腦會議對糧食安全的含義做了第三次表述:“讓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糧食,過上健康、富有朝氣的生活”。對糧食進行補貼是各國政府保護農業、確保糧食安全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糧食財政直接補貼政策包括由糧食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直接補貼政策組成的收入補貼政策以及由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組成的糧食生產補貼政策。這四項補貼政策是由國家財政直接補貼給種糧農戶,而非通過其他載體間接補貼農民的糧食財政直接補貼政策。
文章利用灰色系統關聯度分析方法對糧食財政補貼政策對糧食安全的效果進行定量評價?;疑P聯度分析方法(Grey correlation degree analysis)是灰色系統理論提出的一種新的分析方法,即根據因素之間發展態勢的相似或相異程度來衡量因素間關聯的程度,它揭示了事物動態關聯的特征與程度,是一種有效處理不確定變量相關關系并可對一個系統發展變化態勢的定量描述和比較的方法。這種方法已應用到農業經濟、水利、宏觀經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鑒于此,選用此方法進行政策效果評價。

p為分辨系數,0
最后列關聯矩陣。記第一個母因素Y1和第一次子因素x1的灰色關聯度為,第一個母因素Y1和第二個子因素x2的灰色關聯度為r12,以此類推,形成母因素和子因素間的灰色關聯度矩陣:

(1)數據來源。文章研究的時間跨度是2002~2009年,故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2002~2009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宏觀數據挖掘分析系統以及對相關網站數據的搜集整理。
詳見表1。文章數據分析采用灰色建模系統(IV版),數據處理采用Eviews6軟件。
(2)指標選取。在衡量糧食財政補貼對糧食安全效果的指標方面,擬選用如下指標:
糧食總產量:是指在一定地域、一定時期和一定的經濟社會條件下,農業資源諸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的,以糧食產量為最終標示的糧食產出功能。
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是指當年糧食農作物的生成面積。
糧食自給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糧食供給滿足需求程度,通常用一國當年的糧食產量占當年糧食消費需求總量的比重表示。糧食自給率是衡量糧食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一般糧食安全水平與糧食自給率成正比,當糧食自給率>95%時,表明一國已經基本實現糧食自給;當90%<糧食自給率<95%時,則表示該國處于可以接受的糧食安全水平;若糧食自給率<90%,則為不安全。
糧食財政直接補貼總額:當年的糧食直接補貼額、農資綜合直接補貼額、良種補貼額及農機具購置補貼額的加總,反映糧食財政補貼政策的總體情況。
糧食直接補貼額:糧食直接補貼作為配合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出臺的補貼政策,把原有對購銷環節的間接補貼轉變為對農民的直接補貼,目的是減輕農產品價格波動對種糧農民收入的影響。

表1 2002~2009年全國糧食產量、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與糧食財政直接補貼金額(萬噸,千公頃,%,萬噸。億元)
農資綜合直接補貼額:是指在現行糧食直接補貼制度基礎上,對種糧農民因柴油、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增支實行的綜合性直接補貼政策,目的在于彌補農民因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而增加的支出,穩定種糧成本,保證農民的種糧收益。
良種補貼額:主要著眼于引導農民采用新品種和新技術,提高糧食品質和產量;根據各省市地區自然條件的不同,國家分別對不同糧食作物進行補貼,涉及水稻、小麥、大豆、玉米等主要糧食品種。
農機具購置補貼額:主要是鼓勵和支持農民使用新型農業機械,提高糧食生產的物質裝備水平和機械化進程。主要補貼符合補貼條件的農民(農場職工)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機服務組織。
文章搜集了2002—2009年全國各項糧食財政補貼政策補貼額和我國糧食生產情況的相關數據來進行關聯度分析,具體數據見表1。根據2002~2009年相應指標的統計數據,確定子因素分別為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額(x1)、農資綜合直接補貼額(x2)、良種補貼額(x3)和農機具購置補貼額(x4),而母因素是反映糧食補貼政策對糧食安全的效果的指標,主要有糧食總產量(Y1)、糧食作物播種面積(Y2)、糧食自給率(Y3)。通過計算灰色關聯度,可知2002~2009年的糧食財政補貼政策對糧食總產量及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灰色關聯度都為0.6958,這在一定意義上說明糧食財政補貼政策確實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對糧食供給量產生促進效果,但促進糧食增長的作用有限。與糧食自給率的灰色關聯度為0.679163,說明對保障糧食安全有效果,但效果一般。進一步來看,分析不同糧食財政補貼政策對糧食增產、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糧食自給率v的影響,得到母子因素的關聯度,形成灰色關聯度矩陣:

(1)從灰色關聯矩陣來看r11<r31<r21(0.5237<0.5357<0.6013),糧食直補政策在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效果上要優于提高糧食自給率水平及提高糧食產量。但三項的效果并不好,灰色關聯度分別只有0.6013、0.5357和0.5237,這說明目前我國實施的糧食直補政策很難有效促進糧食增產、糧食自給率與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提高。這主要由于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實施糧食直接補貼政策采取的是與前期的耕地計稅面積掛鉤,不與當期交售數量和實際種植面積掛鉤的直接補貼方式。以這種方式補貼農民,只要有耕地的農戶就有資格享受補貼,這就容易出現享受補貼的農戶根本不種植糧食的情況。并且糧食直補的額度太小,以湖南、湖北為例,每畝平均補貼額為17元,相比過去不補貼情況而言,是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但在衡量增加糧食產量而投入的成本后,就顯得微乎其微了。
(2) 從矩陣第二列數據 r12≈r22≈r32(0.6103≈0.6102≈0.6112)可以看出,農資綜合直補政策雖然實施時間較晚,但在促進糧食增產、提高農戶種糧積極性與糧食自給率水平方面的效果比較均勻。由于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過高,增長過快,使得農民不愿意種糧,同時種糧的農民糧食增產收益在很大程度上被生產資料的價格侵蝕掉了。農資綜合直補政策是在現行糧食直補制度基礎上,對種糧農民因柴油、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增支實行的綜合性直接補貼政策,目的在于彌補農民因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而增加的支出,穩定種糧成本,保證農民的種糧收益。
(3)矩陣第三、第四列數據表明,良種補貼與農機具購置補貼的效果類似,并且在促進農業增產方面效果較佳(r13>r23,r14>r24)。這也符合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初衷,采用良種增加糧食產量,提高土地生產率;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糧食產量增加。
(4)與良種補貼相比,農機具購置補貼更有利于增加糧食總產量(r14>r13),有利于保障糧食自給率水平(r34>r33)。這主要由于農資綜合直補有利于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并且,目前從生產方式來看,糧食在所有農作物中是機械化率最高的農作物,很多糧食主產區都實現了機械化生產。
(5)生產型專項補貼總體效果要優于綜合性收入補貼,在促進糧食增產、糧食自給率及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方面效果最好 (r13>r12>r11,r14>r12>r11,r23>r22>r21,r24>r22>r21,r33>r32>r31,r34>r32>r31),糧食直補政策在四項補貼政策中效果最差(r11<r12<r13<r14,r21<r22<r24<r23,r31<r32<r33<r34),生產性專項補貼是直接針對農業生產進行的補貼,與直補政策相比,對農業增產更有效率,更有利于保障糧食的生產能力及糧食自給率,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雖然從灰色關聯度分析方面論證了現行的糧食財政補貼政策的確對糧食安全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但其作用的程度也不能過高估計。相比而言,生產性專項補貼政策的總體效果優于綜合性收入補貼政策。我國目前實施的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在四項補貼政策中效果最差,很難有效促進糧食增產、保障糧食自給率與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提高。在提高糧食產量和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方面,生產性專項補貼與農資綜合直補比糧食直補更有成效。直補政策在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效果上要優于提高糧食自給率水平及提高糧食產量。生產性專項補貼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效果較佳,其中農機具購置補貼更有利于增加糧食產量,保障糧食自給率水平。
建議側重生產性專項補貼政策;對于綜合性收入補貼政策,也應積極探索補貼的發放依據、發放標準等環節,爭取最大限度地鼓勵不同地區、不同規模、承包和轉包者等不同性質的農戶的種糧積極性,加強糧食財政直接補貼政策對糧食安全的激勵作用。
限于數據獲取的限制,只對糧食財政補貼政策對糧食安全進行了效果評價分析。但質量安全是糧食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糧食財政補貼對糧食的質量安全的促進作用有多大是分析糧食財政補貼政策的糧食安全效應中必須考慮的內容。所以下一步要做的研究是如何對糧食財政補貼政策對糧食質量安全做定量的效果評價分析。另外,由于影響糧食產量方面的因素很多,比如氣候、自然災害、品種更迭等,如何從多視角出發評價糧食安全也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
[1]廖秀健,梁世夫,呂健.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的經濟分析[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8,(11).
[2]曹芳,李岳云.糧食補貼改革研究——以江蘇省的調查為例[J].當代財經,2010,(2).
[3]司曉杰.糧食補貼政策的協同效應分析[J].經濟與管理,2009,(11).
[4]李鵬,譚向勇.糧食直接補貼政策對農民種糧凈收益的影響分析——以安徽省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08,(2).
[5]肖國安.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的經濟學解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10).
[6]王姣,肖海峰.中國糧食直接補貼政策效果評價[J].中國農村經濟,2009,(12).
[7]陳薇.糧食直接補貼政策的效果評價與改革探討———對河北省糧食直補試點縣的個案分析[J].農業經濟,2009,(6).
[8]劉思峰,謝乃明等.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第四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