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彥淳
(河南省水土保持監督監測總站,河南鄭州 450003)
河南省地處黃土高原向黃、淮、海平原和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地跨黃、淮、江、海四大水系,境內有太行、伏牛、大別、桐柏四大山系。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以及人口密度大、人為干擾因素多等,導致全省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6.06萬km2)占土地總面積(16.7萬 km2)的36.3%。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加劇了生態環境惡化,而且造成了地區生態和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目前全省38個貧困縣中就有29個是水土流失嚴重縣。
新中國成立后,河南省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方面進行了持續不懈的探索,特別是2000年以來,緊緊抓住國家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大好機遇,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累計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34萬km2,其中完成坡改梯0.56萬 km2,營造水保林1.47萬 km2、經濟林0.38萬 km2,種草 0.06 萬 km2,實施封育治理 0.22 萬km2,其他0.65萬km2,建設塘壩、谷坊、水窖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136萬座。通過上述措施的實施,全省55.1%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初步治理,年土壤侵蝕量由2.33億t減少到1.20億t,年增產糧食1億kg、果品7億kg,同時保護了生態環境,改善了山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有2 000多萬人從中直接受益,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
2000 年以來,河南省先后實施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坡耕地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小流域壩系工程等一批水土保持重點工程。
(1)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 126.88 km2,完成投資47 982萬元。以淅川縣渠首項目區為例,通過綜合治理,從坡面到溝道,從植物措施到工程措施,層層設防,節節攔蓄,項目區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初步形成,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49.13%提高到現在的96%;各項治理措施年減沙24.04萬t,年攔蓄地表徑流244.11萬 m3,土壤侵蝕模數由治理前的3 936 t/(km2·a)下降到現在的1 356 t/(km2·a),抗御水旱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著增強;土地利用率由治理前的36.52%提高到現在的92%,水資源利用率由32.58%提高到74.5%,林草覆蓋率由24.18%提高到46.77%;實施的坡改梯和小型水保工程增加了土壤的滲透性和抗蝕性,提高了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狀,提高了土地產出率,還為灌溉和人畜飲水提供了便利;通過實施各項水保措施,項目區小氣候改善,郁閉度增大,山泉恢復,野生動植物數量增加,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2)坡耕地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共完成治理面積2 542.4 hm2。以商城縣2010年坡改梯綜合治理試點工程為例,通過合理布設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形成了立體的綜合防治體系,使水土資源得到合理利用;通過攔截地表徑流、削減洪峰,土壤蓄水、保土能力增強,每年可減少2.14萬t的泥沙下泄,減沙率達到72%,每年可增加蓄水量72.2萬m3;通過以坡改梯為主的基本農田建設,配套塘堰、谷坊、溝道整治等措施,有效保持水土、培肥土壤、提高地力,為農業生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人均新增基本農田0.03 hm2,新增基本農田及保灌面積兩項年均增產糧食74.56萬kg,年人均增產糧食40 kg;年增加直接效益1 004.5萬元,年人均直接增收533元;通過大面積營造水保林、種草和實施封禁治理,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38.55%增加到現在的45.6%,有效地涵養了水源,使生態環境趨于良性循環。
(3)小流域壩系工程。截至2010年年底,河南省共建設淤地壩2 070座,其中骨干壩186座、中型壩298座、小型壩1 586座,每年可攔蓄泥沙近1 000萬t,對控制水土流失、減少入黃泥沙、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間全省共完成水土保持投資10.95億元,其中中央投資7.82億元、地方配套3.13億元,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積3 502 km2,其中完成坡改梯379 km2,營造水保林1 020 km2、經濟林 509 km2,種草 13 km2,實施封育治理 1 479 km2,其他102 km2,建設塘壩、谷坊、水窖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12 510座,與“十五”期間相比,投資增加5.8億元。
河南是我國的人口大省,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環境容量十分有限,要想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完全依靠國家投資是不現實的。早在199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就出臺了《關于進一步開發農村“四荒”資源 加快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的通知》,鼓勵單位和個人積極參與荒山荒坡綜合治理,增加水土保持投入,形成多層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機制。據不完全統計,全省有500多家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大戶或公司,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積800多km2,總投資超過20億元,形成了一定的建設規模,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陜縣二仙坡小流域依托三門峽龍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資金和技術,先后投資近1億元,治理“四荒”面積387 hm2,發展果園267 hm2、用材林87 hm2,建設淤地壩2座,配套提灌站2處、蓄水池2個,鋪設主管道9 060 m,架設滴灌帶18萬m,發展滴灌果園200 hm2,引進和培育各種生態苗木及經濟苗木20余種、15萬株,并相繼完成了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以蘋果為主的二仙坡果業基地,發展富含SOD酶、硒、鈣、鋅等多元素的精品蘋果,流域年產精品蘋果2萬t,年產值達8 000萬元。果業基地實行“公司+農戶”的方式,對農戶進行果樹栽培培訓,對果樹進行統一管理,形成從栽植、修剪、施肥、打藥到包裝、銷售的“一條龍”服務,使當地農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2)內鄉縣浩林公司采取公司獨資開發、建設、管理的方式,實行總經理負責制,下設區域經理,分管種苗培育區、良種示范區、優質高效區,實施果草間作,梯田內栽植核桃,埂邊垱外栽植龍須草、黃花菜、茶樹等經濟作物,主打核桃產業,同時也成了全縣的造紙原料基地和蔬菜基地。另外,內鄉縣成立了林果協會,以各承包戶為會員,建設“赤眉”油桃、櫻桃基地,果樹種植面積4 667余hm2,年產量達5 000萬kg,年產值1.25億元,年人均增收2 000元以上,產品遍銷國內外。
(3)商城縣對規模大、集中連片的坡改梯工程,積極推行產權制度改革,由項目區各鄉村在貫徹落實土地順延承包的基礎上,本著“明細土地所有權,穩定土地承包權,用活土地經營權”和“依法、自愿、互利、有償”的原則,鼓勵善經營、會管理的優勢產業種植大戶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承包經營。同時,商城縣探索走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新路子,采取規模化開發、集約化經營、系統化管護,由農民以治理后的坡耕地自愿加入合作社,實行參股分紅,為農民增加經濟收入開創了一條新路。
自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頒布以來,河南省堅持水土保持工作方針,預防監督工作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壯大,開始走上依法防治的軌道。特別是近些年,河南省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時期,為了避免人為新增水土流失,做到“解決歷史欠賬,不添發展新賬”,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堅持依法行政,狠抓監督檢查和技術服務,推進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落實,努力保護好生態環境。一是加強了生產建設項目方案編報審批工作。下發了《河南省水利廳關于規范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工作的通知》,召開了全省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單位座談會,規范了編報程序和市場行為,對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內容和質量等提出了明確要求。二是進一步加大了監督執法力度。組織各級水利水保部門或配合流域機構,以重點項目為突破口,加大了對水土保持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十一五”期間全省共查處違反水土保持法案件4 900余起,對違法項目單位提出了整改要求,督促生產建設項目單位落實水土保持方案,完善水土保持措施,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三是強化了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的驗收工作。督促生產建設單位,加強生產建設過程中水土保持方面資料的收集、歸檔,認真做好驗收準備工作。全省“十一五”期間共驗收生產建設項目390個,數量較“十五”期間增加了50%。四是加大了水土保持補償費的征收管理工作。起草下發了《關于加強水土保持補償費和水土流失防治費征收管理使用工作的通知》,并召開了相關會議,進一步強化了征收管理工作。“十一五”期間全省共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1.8億元,利用返還經費安排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 500 hm2,組織水土保持監督檢查2 651次,檢查項目2 548個,下發各類整改意見文書2 494份,審批各類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2 600個,避免各類人為水土流失680多km2,監督生產建設單位防治項目水土流失350 km2。
水土保持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河南省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高度重視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除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和網絡等多種媒體進行經常性的宣傳報道外,還采取專題講座、街頭咨詢、編印畫冊、公益廣告、送法上門、手機短信等形式,多方位、多角度開展集中宣傳。為了讓水土保持國策走進千家萬戶,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還從全省各地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單位或集體中評選出16家并命名為“河南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其中8家通過水利部驗收,被命名為“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3家被教育部、水利部聯合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水土保持教育社會實踐基地”。這些基地和園區是展示水土保持科技成果、普及水土保持知識的重要窗口,充分發揮了宣傳、教育、輻射、帶動作用,并積累了不少好的經驗,帶動了全社會參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積極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是河南省山丘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基礎,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突出民生水利,改善人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服務中原經濟區建設。根據當前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生態建設的新要求和廣大群眾對水土保持的新期盼,應適時完善思路、調整布局,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多元化需求,其中:深山區以封育治理為主要手段,大力實施生態自然修復,保護好生態環境;城鎮周邊、交通沿線附近,應加強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同時因地制宜地建設生態休閑小流域和良好的生態景觀,讓城鎮居民切實感受到水土保持的成果,進一步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影響力。
目前,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任務依然繁重,尚有2.72萬km2水蝕面積、0.98萬km2風蝕面積亟待治理,急需建立多層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機制。一是應盡早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因地制宜地選擇生態補償模式,不斷完善政府對生態補償的調控手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積極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加大補償力度,努力實現生態補償的法制化、規范化,推動環境保護工作從以行政手段為主向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行政手段的轉變,推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快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實現不同地區、不同利益群體的和諧發展。二是應建立鼓勵社會投入的新機制,積極鼓勵社會資金參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國家適當給予資金補助或獎勵,按照“誰購買、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彌補水保投入不足的問題。應允許社會團體、民營企業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使用、各記其功”的方式參與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解決國家投資標準低、地方配套難到位、工程效益不顯著等問題。
由于防御標準偏低、缺乏后期管護經費等,導致水土保持工程損毀率較高,這一直是困擾各級水保部門的難題。針對這個問題,應進一步深化水土保持產權制度改革,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按照“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鼓勵集體、個人、單位通過承包、租賃等方式取得使用權和管護權,變分散管護為集中管護,解決后期管護問題,使治理工程能持續發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