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煜,王 紅,李巧珍
(莊浪縣水土保持局,甘肅莊浪744600)
莊浪縣位于甘肅省東部,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黃河流域水土保持重點治理縣之一,全縣有18個鄉鎮、293個行政村,總人口43.8萬人,總面積1553.14 km2,耕地面積7.6萬hm2。莊浪縣歷史上就是一個典型的貧困農業縣,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大部分群眾長期陷入缺水喝、缺飯吃、缺衣穿以及吃糧靠供應、喝水靠拉運、花錢靠救濟的“三缺”、“三靠”的艱難境地。面對嚴酷的自然條件,莊浪人民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從1964年開始,經過30多年的艱苦奮斗,累計投工5.67萬個,累計移動土方2.76億m3,累計興修梯田64533 hm2,在長期的梯田建設中鑄造出了“實事求是、崇尚科學、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莊浪精神。1998年莊浪縣被水利部命名為“中國梯田化模范縣”。
莊浪梯田化縣的實現,一是建立了以梯田為主的高標準農業生產體系,實現了“水不出田、泥不下山,大災不減產、小災保豐收”的農業生產格局,水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二是有效提高了全縣糧食產量,保障了糧食生產安全。據測產,梯田正常年份單產為3609 kg/hm2,是坡耕地1125 kg/hm2的3.2倍,現有梯田每年可增產糧食5.32萬 t,占全縣年糧食總產量13.5萬t的39.4%。三是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梯田從源頭上攔截了入黃泥沙,調節了地表徑流,提高了河道防洪減災能力,減少了水土流失,減輕了泥石流和山洪等自然災害,改善了區域小氣候,全縣呈現出“山綠、水清、村美、人富”的新農村景象。
莊浪縣梯田建設在保持水土、增產糧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開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未能把梯田增產增收的潛力完全發揮出來。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長期以來當地農民以種植小麥等糧食作物為主,單位面積梯田經濟效益較低;二是沒有因地制宜地按照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合理安排產業布局;三是產業化程度低,確立的主導產業開發緩慢,缺乏龍頭企業帶動。
一是市場優勢原則。確定的產業、產品的市場容量要大,銷售范圍要廣,利益回報率要高,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二是地域優勢原則。發展的產業要適宜當地的自然優勢、地域優勢和技術優勢。三是規模經濟原則。實施農業產業化,形成并達到一定規模后,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銷售、加工和服務產業體系。四是產業延伸原則。選擇的產業要在生產、加工、銷售、服務、開發等環節能延伸和拉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
從地形地貌特征分析,全縣大致可分為3個類型的農業生產種植區。一是東部關山林緣區,平均海拔在1800—2200 m之間,有梯田面積約1.45萬hm2,土壤以黑壚土和紅沙土為主,高寒陰濕,適宜種植馬鈴薯和藥材。二是黃土丘陵溝壑區,主要分布于水洛河、莊浪河與葫蘆河交匯處的峽谷一帶,海拔介于1600—1900 m之間,有梯田面積約4.68萬hm2,土壤以黃綿土為主,是全縣傳統農業的主要生產區,歷史上以種植小麥為主,由于常受干旱等極端自然災害影響,因此糧食產量低且不穩。經過種植結構調整,該區在糧食生產上堅持壓夏擴秋,使農作物種植與自然條件如干旱、霜凍、雹災等從對抗性結構轉變為適應性結構,比如海拔1800 m以上的梯田以種植全膜馬鈴薯為主,海拔1700—1800 m的梯田以種植全膜玉米和小麥為主。三是河谷川臺區,主要分布在莊浪河、水洛河的河谷階地和葫蘆河河谷盆地,地處北緯35°左右地區,海拔在1400—1700 m之間,是農業部劃定的最佳蘋果適生區,有梯田面積約7333 hm2。該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交通便利、信息暢通,農民文化素質較高、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較強,非常適合發展以果品、蔬菜為主導產業的現代高效設施農業。
在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保證全縣糧食自給的基礎上,應著力調整糧食種植結構,普及測土配方施肥、全膜覆蓋等旱作農業實用新技術。例如在海拔1600—1800 m的山地梯田種植優質小麥2.07萬hm2,在適宜區種植高產糧飼兼用型全膜玉米1.33萬hm2,在人均耕地面積大、地處較偏僻的西南部山區適當發展以蕎麥、莜麥、扁豆等為主的特色優質小雜糧2000 hm2。上述措施實施后,全縣糧食年產量將達到15萬t以上,農村人均口糧將達到350 kg以上。
以水洛河、葫蘆河、莊浪河谷川臺區蘋果最佳適生區為重點,依托萬泉、陽川2個鄉鎮果品產業起步早、發展快、專業化栽植水平高的優勢,帶動朱店、水洛、良邑、南坪、南湖、岳堡等10個鄉鎮以及榆林溝、堡子溝、廟龍溝、雙堡子溝、石何溝、青龍溝、岔李溝、史渠溝等流域進行片帶開發。按照標準化建園模式,積極實施優果工程,推進果品產業向綠色無公害化方向發展,精心打造莊浪“紫荊紅”品牌,擴大優質蘋果基地建設,增強果品市場競爭力,力爭在“十二五”期末實現適宜區全覆蓋,蘋果栽植規模達到2萬hm2,果品年產量達到10萬t,并實現出口創匯。
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形式,促進土地向種植大戶、經營能手集中流轉,通過整體推進、連片發展,加快建成一批高效蔬菜示范園區,在莊浪縣城和水洛、南坪、良邑、朱店等鄉鎮中心區域建成以現代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為主的蔬菜示范園區10個,總面積達667 hm2。推行“專家+基地”式的邊研究、邊示范、邊推廣的建設模式,與農業科研院所合作,聘請技術顧問,引進有機生態型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提高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各具特色的專業化蔬菜產業發展格局。
莊浪縣種植馬鈴薯歷史悠久、范圍廣、品質好、栽培技術成熟,發展馬鈴薯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是著力打造甘肅省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在現有培育機構的基礎上,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加快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體系建設,建立高效示范區,在關山區的通化、永寧、鄭河、韓店4個鄉鎮建成脫毒種薯基地3333 hm2,年產量10萬t;二是在北部高海拔山區大力推廣地膜馬鈴薯、整薯坑種等行之有效的技術措施,種植商品薯1萬hm2;三是在朱店、南湖、水洛工業集中園區建成莊浪“梯田薯”精細淀粉、粉條、粉皮、粉絲和油炸薯片的加工和銷售龍頭企業,變鮮食為加工增值,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完整產業發展鏈條。
經測算,莊浪縣近6.5萬hm2梯田地埂面積約9333 hm2,其中可利用地埂面積約7267 hm2。在地埂上大面積種植紫花苜蓿和紅豆草,一方面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緩解糧、經、果、飼爭地矛盾;另一方面還能起到固埂護田,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和增強梯田生態景觀的作用。莊浪縣堅持搶抓國家大力發展循環農業、推廣作物秸稈利用示范縣建設的有利時機,快速提升13333 hm2糧飼兼用型全膜玉米及小麥秸稈的利用率,加大秸稈青貯氨化飼草加工技術普及培訓,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預計“十二五”期間全縣牧草面積將穩定在6667 hm2左右,鮮草年產量達到25萬t,青貯飼草達到80萬t以上。
在保證飼草完全自給的基礎上,依照“規模發展、科學飼養、典型帶動”的畜牧業發展方向,大力發展畜牧業。一是在朱店、岳堡、水洛等鄉鎮分別建成規模1萬頭的現代化養豬場、5000頭的良種仔豬繁育中心和1萬頭的生豬屠宰場各1處,在交通便利的良邑、韓店、南坪、南湖、楊河、萬泉等鄉鎮發展規模2000頭以上的生豬養殖區50處,目前全縣生豬飼養量已達到50萬頭。二是在關山4個鄉鎮建立良種肉牛繁殖基地,新建規模1000頭以上的良種肉牛繁育場10處,帶動全縣飼養基礎母牛5萬頭以上;在南湖鎮建成1萬頭肉牛育肥小區1處,帶動發展1000頭左右的養牛示范村80個,使全縣肉牛飼養量達到8萬頭,年出欄4萬頭。
莊浪梯田是辛勤的莊浪人民以農業耕作為核心,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變自然惡劣生態為農業良性生態,在黃土高原上人工雕刻的一種獨特的人文生態藝術景觀,是莊浪人民為改變嚴酷的自然環境而創造的一大奇跡。莊浪梯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一層層梯田從山腳纏繞到山頂,漫山遍梁,綿延數百里,道道山梁如巨龍騰飛,一年四季,陰晴雨雪,景觀各異,具有旅游發展潛力。因此,要加強宣傳,增強莊浪梯田知名度,精心打造莊浪梯田旅游名片,依托莊浪地處陜、甘、寧三省區交界處的地域優勢,力爭融入大西北西安、蘭州、銀川大旅游圈,為發展縣域經濟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