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軍,南 君 ,李長定
(通渭縣水土保持局,甘肅通渭743300)
通渭縣位于甘肅省中部,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介于東經 104°57'—105°38'、北緯 34°55'—35°29'之間,總面積2908.5 km2,總人口45.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0.58萬人。耕地詳查面積15.46萬hm2(統計數據為12.2萬hm2),農民人均0.38 hm2,位居全省第二位。海拔1410—2521 m,年均氣溫7.7℃,無霜期120~160 d,年降水量380 mm左右,年蒸發量1500 mm以上。境內溝壑縱橫,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植被稀少,水資源嚴重缺乏,且年降水量季節分布不均,干旱和水土流失嚴重是境內的主要自然災害,導致農業生產支出多、收入薄,農業基礎條件差,經濟發展滯后,生態環境惡劣,屬典型的干旱貧困縣。
水土保持是生態建設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基本國策之一。面對嚴酷的自然條件和落后的經濟狀況,通渭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特別是“十一五”以來,搶抓甘肅省實施500萬畝(15畝為1 hm2,下同)梯田建設工程和全縣被列入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縣的機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全縣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了“生態立縣”的發展思路及“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溝底塘壩穿鞋子”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要求縣水保局以梯田建設為核心、流域治理為目標,真抓實干,爭取梯田修到哪里道路就通到哪里、精品流域就建設到哪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梯田面積不斷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改善,農民增產增收,經濟效益顯著。通過大規模、連片地興修梯田,使原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危害的加劇,使得農業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不僅便于耕作也便于運輸,既節省了勞力又推動了農業機械化發展進程,為提升農村土地綜合利用能力創造了條件,推進了山區農業從傳統的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轉變,使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為產業開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促進了農村土地流轉,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綜合效益。
(2)流域治理面積增加,生態環境改善,生態效益顯著。目前,全縣共建成梯田7.376萬 hm2、造林3.148萬hm2、種草2.136萬hm2,通過興修梯田、退耕還林、封禁撫育等綜合治理措施,配套建設了一批澇池、水窖和谷坊,就地調蓄雨水,提高了當地抗旱防旱能力,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將坡耕地變成了水平梯田,林草植被進一步增加,提高了土地的水源涵養能力。全縣生態建設開始步入“生態服務于社會,社會服務于生態”的良性循環,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開始顯現,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的水土保持社會化服務體系。
(3)打造了一些品牌工程,推進了全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進程,社會效益顯著。通過精心策劃,2009—2010年打造的通渭縣馬營鎮長川梯田建設工程,標準高、規模大,是通渭縣梯田建設的典型代表,2011年8月1日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試點工程現場會代表來長川進行了觀摩。這樣的梯田工程不僅改善了當地農業基礎設施,同時也改善了生態環境,在全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方面起到了“廣大山區的農業生產條件得到初步改善,旱作農業水平明顯提高,特色優勢產業得到長足發展”的示范作用,引領著通渭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發展方向。
水土保持規劃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重要指針,一個地區生態建設搞得好不好,重要的一點是看水土保持規劃做得好不好,規劃到位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就是一項利用好錢、利用好地、利用好人與自然資源的過程,也是促進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過程。
通渭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在現有綜合治理的基礎上,既要鞏固成果又要實現長遠戰略的可持續發展,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探討。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規劃是生態建設的需求也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只有將生態需求和社會需求結合起來,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才能形成讓生態服務于社會、社會服務于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局面。
通渭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還存在一些差異:一是規劃上存在水土保持生態規劃與建設的盲區,有些鄉鎮規劃得多,有些鄉鎮無規劃或規劃少;二是流域治理程度存在差異,易治理流域及省縣兩級道路兩側的退耕還林、梯田建設等搞得較好,偏遠地區相對較差。通渭縣境內山丘廣布、溝壑縱橫,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只有做到全面規劃、以片帶全、扎實推進、縱深發展,打造山連山、溝連溝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綠色長廊,才能使生態效益穩定發揮而不反彈,達到改善生態環境和防治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目的。
農村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主戰場,雖然大量的梯田建設對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相對于市場收入來說,農村的收入還略顯微薄,受經濟利益的驅動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使得農民對土地的需求量相對減少,大量土地閑置,這給農村生態建設帶來了良好的契機:一是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因素相對減少,有利于生態建設與修復;二是由于青壯年農民外出,勞務輸出成了農民主要的收入來源,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相對降低了;三是由于常年干旱、生態環境脆弱,農民對防治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增強了,廣大農民對土地利用的利益得失不再是因一時之利而失長遠之策,這樣的思想認識提高有利于對土地利用進行長遠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做好了,生態建設也就相應地規劃好了,生態建設效益的長久性才有可能充分顯現出來。
通渭縣水土流失的重點主要分布在缺少植被覆蓋的裸露地區,特別是一些無植被覆蓋的山頂梁峁,一旦下雨就會形成面蝕,進而發展成為溝蝕。山頂梁峁這些地區也是易造成風蝕的主要地區,風蝕使土地肥力不斷下降。所以,水土保持規劃應當調整思路,科學規劃,在保障農民用地的基礎上在這些地區實施退耕還林,對于經濟收入水平低的地區,采用種植經濟林等調整產業結構的手段達到防治水土流失、涵養水源、保障生態效益可持續發揮的目的。
當前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使農村對土地的需求量下降了,人們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度相對減弱,這就為生態環境重建和科學規劃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規劃只有充分依據科學發展規律,充分發揮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才能成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沒有科學規劃和科學依據的政績工程,其結果只能是勞民傷財,無法實現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是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的有效措施,生態建設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民生工程。水土保持工作面廣量大、情況復雜,既是理論問題也是實用問題,既是自然科學也是社會科學,既注重于經濟發展更要關注生態環境。只有做到全面規劃、長遠規劃和科學規劃,注重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學性、理論性,才能保證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效益的長遠發揮,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等自然災害的發生,減少未來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投入,突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達到社會保護生態、生態服務于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局面,實現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