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汀
(山西省水利廳,山西太原030002)
2011年年初,我陪上海客人在山西武鄉縣磚壁村參觀考察期間,一個人到磚壁村走了走,在和村民攀談閑聊、入戶探訪之后,心情變得有些沉重。和過去相比,老區百姓的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但和經濟發達地區比,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后,百姓生活還很貧困。怎樣才能盡快改善這一狀況,加快老區發展呢?作為一個水保工作者,我首先想到了小流域治理,想通過小流域治理來為老區百姓辦一些實事,進而受“紅色老區”概念的啟發,所以就有了建設“紅色小流域”的想法。
其時,我剛重回到離開了十幾年的水保工作崗位,為盡快掌握各地水保工作開展情況,我帶領水保局班子成員下鄉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在這一過程中,有意對老區人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和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做了較為詳細的調查了解,譬如紅軍東征地永和縣的東征村、趙家溝村,晉綏邊區行政公署和晉綏軍區所在地興縣蔡家崖等,并查閱了相關的歷史資料。一路走來,一路思考,逐漸堅定了信心和決心:在水土流失嚴重的老區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是加快老區發展的基礎性、根本性工作之一。于是正式提出建設“紅色小流域”。
建設“紅色小流域”非一時之念,既有感情使然,也有現實考量。山西是著名革命老區,東有太行精神,西有呂梁英雄,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三大抗日根據地在1937年先后創建于山西。全省119 個縣(區、市)中,有105 個不同程度地轄有老區鄉鎮,占總數的88%。山西這片紅色土地,留下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英雄足跡,山西老區人民也為中國革命事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太行小縣武鄉,當時僅有14萬人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這里的人民“出糧、出兵、出干部”,有9 萬多人參加了各種抗日救亡組織,有14 600 余人參加了八路軍,有2 萬多人為國捐軀,有3 200 多名烈士載入烈士英名錄。英雄誠可泣,百姓尤可敬!晉綏邊區(解放區)首府所在地興縣,當時人口不足9 萬,卻供養著邊區黨政軍4 萬余人,將近每兩個老百姓供養一個黨政軍人員。這樣勤勞奉獻、樸實可敬的老百姓,我們不能忘記!
遠離城市、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戰爭年月的地利,在和平年代變成了種種不利。在山西,革命老區大都分布在山區、丘陵區,那里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生產條件惡劣。嚴重的水土流失,毀壞和減少了耕地資源,加劇了人地矛盾,破壞了土壤結構,降低了土壤肥力,是造成老區貧困落后和制約老區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所選取和調查的100 條“紅色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平均占到流域總面積的74%,農民年人均純收入3 414 元,最低的不足1 600 元,遠低于全省4 736 元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全國5 919 元的平均水平(各數據為2010年底統計數字)。而多年的水保實踐證明,通過合理配置淤地壩、坡改梯、壩灘聯治、水保林、經濟林等水土保持措施,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能夠快速有效地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是夯實農業發展基礎、促進農民增收、改變農村面貌的一項根本性、基礎性工作。可以說,老區的發展在于農村的發展、農業的發展,農村、農業的發展基礎是水土保持;而水土保持的優勢就在于能夠有效利用和發揮老區豐富的水土資源優勢,立足當地,深掘潛力,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打基礎,促發展。“紅色小流域”建設正是基于回報老區人民之情、解決老區發展之厄提出來的。
小流域是指在以水力侵蝕為主的地區,流域面積在5~30 km2,最大不超過50 km2的集水單元。“紅色小流域”是指在革命老區范圍內、經過治理后達到一定標準的小流域,其代表一種美好的事物,帶有一定感情色彩。“紅色小流域”建設仍遵循傳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以小流域為單元,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綜合治理,立體防護,優化配置措施,三大效益兼顧”等治理原則,在此基礎上根據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和加快老區發展的需要,在建設重點、治理標準等方面作出一定調整,是傳統小流域治理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并予以一定發展和創新的產物。其在治理措施上,更側重于改善當地農業基礎,提高農民收入,改善和保障民生;在效益兼顧上,突出經濟效益,將生態效益融于經濟效益當中;在治理投入上,因地制宜,因需制宜,較一般小流域治理有大幅提高,每平方公里可以達到100 萬元以上;在小流域選擇上,不以治理的難易程度作為治理的先后順序,該治則治;在治理方向上,盡可能地與紅色旅游相結合,建設高標準、清潔型、有創新的小流域綜合治理精品工程,改變村容村貌,美化周邊環境,服務紅色旅游。通過建設“紅色小流域”,最終達到改善老區的生態、生產和生活條件,致富老區百姓,加快老區發展的目的。
山西全省119 個縣(區、市)中,有105 個不同程度地轄有老區鄉鎮,占總數的88%;老區土地總面積12.3 萬km2,占山西土地總面積的80%。在這樣廣的范圍內,不可能處處開展“紅色小流域”建設。為此,我們提出了“紅色小流域”選取的限制條件:
一是位于革命老區范圍內。這是首要條件,不在革命老區范圍內,則不能稱其為“紅色小流域”。
二是當地曾經為中國革命和解放事業作出過突出貢獻。包括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當地戰斗、生產、生活過;發生過重要的戰斗戰役;有重要的革命舊址、遺址;當地群眾曾踴躍捐錢捐物、出糧出兵等。
三是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占小流域總面積的比例一般要達到50%以上。
四是當地人民生活貧困。開展“紅色小流域”建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致富當地、促進增收。當地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一般要低于全省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即低于4 736 元(2010年底統計數據)。
五是盡可能地與紅色旅游相結合。高標準的“紅色小流域”建設能夠為開展紅色旅游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也可成為紅色旅游的一部分,將二者結合進行,能夠達到多重效益。
依據上述原則,通過省、市、縣三級認真調查,共選取了100條“紅色小流域”,涉及全省11 個市60 個縣(區、市)。
“紅色小流域”建設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水利部的高度肯定,認為這是一個好思路,并表示將全力支持。目前,省水利廳經過大量的調查摸底,已編制完成了《山西省紅色小流域建設規劃》,共選取了100 條位于革命老區、群眾生活貧困且亟待治理的小流域,擬用10年時間投資20 億元進行分期分批治理。據估算,100 條“紅色小流域”建成后,治理區水土流失治理度將由原來的30%提高到80%,林草覆蓋率增加41 百分點;增加梯田、壩地、灘地等基本農田11 573 hm2,人均增加0.027 hm2(0.41 畝);每年可增加糧食4.7 萬t、果品9.4 萬t、木材蓄積量21.54 萬m3,各種產出物每年直接經濟效益達48 300 萬元,農民年人均增收1 140 元。
2012年將籌資5 000 萬元,首先在武鄉、左權、興縣等著名革命老區啟動實施首批10 條“紅色小流域”建設,包括八路軍總部舊址武鄉縣王家峪村、磚壁村,中共中央北方局及八路軍總部駐扎地左權縣武軍寺和左權將軍犧牲地北艾鋪十字嶺,晉綏邊區行政公署和晉綏軍區所在地興縣蔡家崖,紅軍東征時期毛澤東主席率紅軍總部進駐過的永和縣東征村和趙家溝村等。以此為試點,之后在全省逐步推開。
撫今追昔,緬懷革命英烈豐功偉績;飲水思源,牢記老區人民養育之恩。愿“紅色小流域”建設順利進行!我想,這是一件利民、惠民的好事,也是老區百姓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