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杰,門 輝,范亞鋒
(正寧縣水土保持管理局,甘肅正寧745300)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這為解決“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新農村建設,發展生產是基礎。而水土資源作為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基礎性、戰略性的經濟資源,又是人類生存與發展首要的生產生活資料。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是新農村建設中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正寧縣作為甘肅省新農村建設的試點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民生水保為重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搶抓國家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和陜甘寧革命老區建設的戰略機遇,緊扣“生態立縣”這一主題,圍繞民生水保、生態水保、資源水保、和諧水保的目標,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加強治理的基本思路,為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生態保障。
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通過淤地壩、梯田等建設,把流失的水土資源有效攔蓄、就地利用,使荒溝、坡地變成了良田。據調查,正寧縣20 世紀70年代建成的蒼兒溝骨干壩,目前已淤成壩地2.98 hm2,糧食單產曾達1.29 萬kg/hm2[1]。劉堡子壩系建成淤地壩工程38 座,先后為周圍群眾修建道路114.4 km,目前已淤成壩地20.33 hm2。“十一五”期間,正寧縣新增優質基本農田6 530 hm2,大大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
實踐證明,制約北方水土流失區新農村建設最致命的問題是干旱,水資源嚴重不足是導致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淤地壩在工程運行前期可作為水源工程,對解決當地工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用水以及發展水產養殖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寧縣蒼兒溝骨干壩建成后,每年提供的水資源解決了附近4個行政村700 多頭(只)牲畜的用水問題。小河溝流域,多年靠人擔畜馱解決人畜用水,通過壩系建設,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水荒,而且每年還向流域外調水50 多萬m3,發展灌溉農田6.66 hm2。同時,通過淤地壩的有效滯洪,將高含沙洪水的一部分轉化為地下水,一部分轉化為清水,清水通過泄水建筑物排放到下游溝道,增加了溝道常水流量,既涵養了水源,又對汛期洪水起到了調節作用。目前,正寧縣建成的40 座淤地壩控制水土流失面積103.2 km2,解決了9 個行政村8 000 多人、2.4 萬頭家畜的用水問題。
梯田和壩地攔蓄的是溝道、坡面流失下來的表土,其氮、磷、鉀和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壤肥沃,加上地面平整、耕作方便、水分充足、抗旱能力強,是高產穩產的基本糧田。高產為少種打下了基礎,少種為退耕還林(草)、發展多種經營創造了條件,從而促使“糧油下川,林草上山”,大大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生態建設與農民增收雙贏,生態環境改善與農村經濟發展相得益彰,水土保持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以小流域為單元,通過“塬邊果帶、緩坡梯田、陡坡林草、溝道壩系”的層層梯級式綜合治理,形成上攔下保、立體控制的生態屏障,促進了坡面植被的恢復與鞏固,不僅美化了生態環境,而且優化了農村人居環境。2004—2006年,正寧縣先后在王閣溝流域修建梯田186.67 hm2,并修建了王閣溝骨干壩、中型壩、小型壩和解川溝骨干壩4 座壩系工程,目前整個王閣溝小流域梯田層層、林草茂盛,小鹿、野兔、山雞隨處可見。淤地壩建設使壩頂成為連接溝壑兩岸的道路,改善了山區交通條件,便利了群眾通行,促進了物資、文化交流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正寧縣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較突出的問題:一是好多群眾的水土保持意識還比較淡薄,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落實得還不夠好,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現象依然存在,水保執法和方案編報困難重重,個別地方還存在著行政干預執法的現象;二是水土保持項目資金短缺,地方配套資金落實難度大,很多工程建設主要依靠國家投資完成,投入標準偏低(梯田建設國家投資為6 000 元/hm2,而實際建設價格在10 500~12 000 元/hm2),直接影響到防治規模的擴大和治理質量的提高;三是梯田建設任務還十分繁重,全縣還有5 330 hm2的宜修坡耕地需要修建成水平梯田;四是小流域治理工作量大面廣,全縣60 多條小流域除遺風溝、蒼兒溝被國家有關部委驗收命名外,其余治理進度相對緩慢;五是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手段滯后,監測網絡建設離上級業務部門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六是水土保持宣傳工作力度不夠大,好的經驗和做法沒有得到宣傳和推廣。
正寧縣地處隴東黃土高原溝壑區,全縣總面積1 319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 075 km2[1]。如何以水土保持為切入點,緊緊圍繞發展農村生產力這個中心,構建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體系,是水土保持工作者肩負的重要歷史使命。為此,應以“生態立縣”為總攬,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水和諧”為目標,將水土保持治理與農村生態建設相結合,將環境改善與發展農村生產力、保障糧食安全、用水安全和農民增收相結合,以項目建設為支撐,加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今后,正寧縣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導思想要向服務新農村建設轉變,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的全局,以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核心,以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維護為主線,以減輕水旱風沙災害、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生態環境為目標,促進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不斷推進新農村建設。要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把水保生態建設與“三農”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農民迫切要求解決的水土流失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盡快發揮水土保持工作對新農村建設的推動作用。堅持把水土保持建設項目、資金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向新農村建設上傾斜,以四郎河流域川區為軸線,在流域區內分期分批興建一批壩系工程,大面積控制水土流失,攔洪淤地。實施重點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爭取國債水保項目,以嘉峪河、四郎河、支黨河三大水系為重點,以小流域為單元,一架山、一面坡、一道梁整流域治理、整流域推進,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生態基礎。
發揮水保工作綜合性、基礎性、科學性的作用,實行山、水、田、林、草、路、村“七位一體”的綜合規劃與治理。依托子午嶺天然林區屏障,實施“天保工程”,形成以天然油松林帶、次生林帶、人工水保林帶為主的天然屏障;依托塬面果帶和正在落實的道路“通達工程”,實施“綠色通道工程”,建成以行道林網、經濟林帶和經濟作物相結合的南北兩線綠色生態林帶;依托小城鎮、機關院落、住宅小區,通過建綠地、種花草,建成一批花園式城鎮、花園式村莊、花園式小區,全力建設城區生態亮點工程,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爭取國家村鎮社區水保試點建設項目,建設農村住宅區草坪,利用街道雨水集流場建設人工湖,在新農村周圍造林、種草、修路,發展“生態+水保+休閑”的一體化園林。結合小流域治理,突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繼續做大做強林果業、蔬菜業和養殖業等特色產業,通過建設水保大示范園區,大力發展高效農業,保證農民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堅持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共贏。
在穩定現有監督監測站、水保生態監督中隊等監管隊伍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以縣級水保執法監管為主體、鄉村監管為紐帶、流域區監管為核心的三級監管體系,培養一支精干、實干、高效、廉政的水保執法隊伍,把水保執法與重大項目建設的行政許可和水保方案編報的實施有機結合,逐步探索把水保行政執法轉移到司法執法的軌道,為保護水保成果、治理生態環境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結合小流域治理,加強對水系、道路、農田、村莊等的統一規劃和綜合治理,開展水土保持人居環境建設。積極推進城市優美型、城郊旅游觀光型和生態休閑型小流域建設,在做好治理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基礎上,把水源保護、產業開發、人居環境改善、新農村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為人們提供潔凈的水源、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良好的居住、休閑、觀光旅游場所,弘揚水保文化,倡導生態文明。
通過引進、繼續教育、自學深造等多種形式,全面實施“515”水保科技人才建設工程,為水土保持事業提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把高科技主動融入到水保生態項目建設中,走“科技興水”之路。在項目的科研、初設、建設、管理等環節采取先進的技術措施,特別是在重點項目的設計科學化、技術措施標準化方面,應盡快制定出臺水保林網建設、梯田建設、壩系建設、生態保護等一系列技術標準。全力組織實施“良種良法+高新科技+先進管理”的提質增效措施,努力提高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繼續加大實用技術的推廣,認真梳理現有水??萍汲晒?,確定重點推廣項目,制定推廣計劃,落實推廣經費。加強對廣大群眾的技術培訓,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強與上級業務部門和相關單位的合作與交流,不斷學習和借鑒先進的水土保持技術和管理模式,大力提高水??萍紕撔潞娃D化能力,使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更加適應新農村發展的需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1]王立明.正寧縣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27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