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倩 (吉林大學文學院 吉林長春 130012) ■文
類型新聞的潛在性侵權表現
陳 倩 (吉林大學文學院 吉林長春 130012) ■文
新聞侵權的產生是新聞事業發展的結果①文剛:《新聞侵權及其法律規范》,《新聞知識》,2007年第10期。。隨著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政府面對日益壯大的新聞媒體愈加“力不從心”,媒體自主性獲得“新生”;而在市場經濟中,無形的市場力量使媒體重心傾向以“星、性、腥”等“獵奇”內容來獲得“注意力經濟”。加之新聞時效性、客觀性與新聞工作者主觀意識的“不自主帶入”性,新聞侵權案件日趨增多,媒體敗訴率更是高達60%。2003年1月28日,《遼西晚報》在錦州“麻將案”中以“侵害楊某名譽權”為由敗訴;2009年12月31日,李莊訴《中國青年報》及其記者名譽侵權一案也以媒體敗訴告終。怎樣規避新聞侵權?又怎樣解除侵權對新聞媒體的困擾?鑒于不同類型新聞有其特殊的報道對象、特殊用語等,本文將從社會新聞和娛樂新聞出發對新聞侵權的潛在性表現作出具體分析、歸納。
新聞類型依據“內容”標準可以劃分為社會新聞、娛樂新聞、科技新聞、文化新聞等,而新聞侵權案件的發生范圍多集中在社會新聞和娛樂新聞兩類。社會新聞中廣泛的選材、尖銳的矛盾、復雜的情節、驚人的陰暗面極易使新聞工作者觸碰“高壓線”,闡述事實不清或帶入主觀評價;而娛樂新聞因“八卦性”又極易為搶獨家而侵害名人在法律中界定模糊的隱私權等。
社會新聞是與民生最為密切的一種新聞類型,它體現社會倫理道德事件、社會風氣、社會問題、風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會上的奇聞軼事的新聞②白婷:《試析社會新聞與民生新聞的區別》,《今傳媒》,2011年第8期。。新聞侵權事件在此類新聞中多表現為侵害法人或自然人的“名譽權”、 “肖像權”、“隱私權”等問題,其中以“侵害名譽權”居多。
1、侵害名譽權。名譽是公民獲得的社會評價,新聞報道對特定對象的誹謗、侮辱及不當披露隱私都有可能侵害公民的名譽權。
2012年5月30日,《城市信報》刊登了《記者臥底南京喜之郎:果凍色香味是調的 員工都不吃》一文,隨后喜之郎公司就召開新聞發布會稱報道不實,但目前事實依舊模糊。但從《城市信報》刊登的原文來看,其中蘊藏著大量的侵權隱患:首先,標題中陳述了喜之郎果凍連自己的“員工都不吃”這一“事實”,從大眾關于食品安全的普遍意識來看即是說明喜之郎果凍存在著一定的質量問題。但記者在正文中并未對該種說法進行事實性的舉證,反而在“果肉來自罐頭,要先清洗防腐劑”一段中寫道:有些員工“在加工果肉時經常偷吃”。果肉也屬于果凍的一部分,這樣闡述明顯前后矛盾,帶有虛構事實的嫌疑。其次,該篇文章主要以記者所看所聽到的為內容,對引用的信息源的表述也較為模糊。在喜之郎公司的新聞發布會上,相關食品專家表示,食品專業知識比較復雜,該報記者“在不懂專業常識的基礎上,只憑看到的寫稿,有些‘不負責任’”。加之記者在文中對受采訪者多以“老員工”“工友”等表述,若事后沒有采訪記錄的證明,很難證明事實的真實性。第三,記者在文中反復強調一般員工無權知道配料的成分,且“掌握配料的人都是總經理家鄉的人”,以此斷定配料區的神秘性,繼而暗示存在著見不得人的事實。但是像配料這類配方應屬于商業秘密,一般情況下也不可能讓每個人都知道。再者,為了保守配料秘方找自己信得過的“家鄉的人”也是可以理解的。從以上三點不難看出《記者臥底南京喜之郎:果凍色香味是調的員工都不吃》一文存在著較多的“虛構事實”或“無法證明事實為真”的可能,極易侵犯喜之郎公司的名譽權。
2012年5月29日,自“最美司機”吳斌的事件一經爆出便引來社會紛紛關注。6月5日,紅網刊載了一篇名為《“最美司機”的家人何方接受捐款》的文章,文中多為主觀性評價,并且一些語言有侵害吳斌家人名譽權的傾向性。作者在文中寫到他“也不想知道吳斌家人婉拒任何捐款的真正意圖是什么”,并引用“孔子批評‘不受金’的子貢而反贊許‘受牛’的子路”古訓,解釋吳斌的家人只是考慮個人而不是大眾和社會。該種評論占據全文約80%左右,且直接質疑其拒絕捐款的“意圖”等也是在質疑當事人的人品。2012年6月7日發表于荊楚網的《錯過〈金瓶梅〉不要錯過〈驚夢〉和〈情·色〉》一文,從標題表述上極易產生侵權事件。普遍意義上講,大眾對《金瓶梅》的認識多是在其露骨的“性描寫”,標題以并列的形式表述極易讓人認為《驚夢》和《情·色》兩部話劇與《金瓶梅》有共同的“性描寫”特征,有侵害名譽權的潛在性可能。
2、侵害肖像權。肖像權是指以自己肖像所體現的利益為內容的權利。當新聞媒體對公民肖像的使用超出維護社會利益等合理范圍時就會構成對肖像權的侵害。
2012年6月6日,國際在線專稿刊登了《大學生穿各類服裝拍創意畢業照》組圖。這組圖片中共13張,皆為2012年大學畢業生的創意畢業照,盡管在網上炒的紅火,但也蘊藏著侵害肖像權的可能。《民法通則》規定,未經本人同意而使用、公開傳播其肖像是侵害肖像權的構成要件之一。在組圖中,有部分圖片記錄了肖像權所有人尷尬、古怪的表情;而在第二張圖片中,是五名女大學生跳躍時的瞬間抓拍,其中一名學生因跳躍而使腹部較大范圍“走光”;還有幾張涉及女生間的借位接吻、露“白大腿”等圖像。筆者認為,若改組圖片均經過肖像權所有人同意即可免責,但若沒有同意就有被起訴侵害肖像權的可能。并且,筆者認為,畢業照屬于畢業生較為私密的個人隱私,加之圖片中有關于女生隱私部位“走光”的圖像,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構成對當事人的隱私權侵害。
3、侵害隱私權。新聞媒體面向大眾,而隱私權涉及自然人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媒體的公眾性、公開性極易與個人隱私產生對立,造成對隱私權的侵害。在新聞報道中,該種侵權可表現為信源對他人隱私有意無意地泄露。
2012年6月5日,中國新聞網 (北京)刊登了《90后女孩患白血病養父母稱賣命也要治好她》一文,交代了李瓊系李仁虎、徐蘭芳之養女的客觀事實,并從報道中可看出內容由李仁虎夫婦提供。但如若存在以下情況仍有可能構成侵權:首先,李仁虎夫婦提供了基本事實,但沒有表示同意刊登其姓名、住址等信息;其次,其養女已經是成年人,具有完全行為能力,該收養事實屬于其隱私。此篇報道若是在李瓊未知的情況下泄露其為“養女”事實,也有可能對隱私權造成侵害。2012年6月6日,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報道了《第三次被收養這一次養父母沒有放棄他》一文,該文主人公“壯壯”為未成年人,其基本信息由其養父母提供。該文中不僅有壯壯的病例—— “先天性尿道下裂”,同時解釋“會影響到孩子以后的生育和生活”并附有壯壯圖片。《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即使監護人同意也不能隨意透露未成年人隱私。因此,該實為侵害了壯壯的隱私權。
娛樂新聞狹義上即人們所認為的花邊新聞,多涉及娛樂圈內的公眾人物。因其特殊的報道對象,娛樂新聞更容易為滿足受眾獵奇心理而逾越法律底線。
1、侵害名譽權。2012年5月29日,香港《蘋果日報》在頭版刊登了《章子怡交往薄熙來賺32億遭調查禁出境》一文,文章稱“章子怡陪薄熙來,獲取高額報酬,已被調查組問話,禁止出境”。5月30日,章子怡明確表態該新聞報道事實虛假,要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此外,2012年5月31日,21CN娛樂刊載了《亞姐成三陪 驚人秘史大曝光:拍欲照 當小三》一文,由于文章標題和內容的部分錯位使李連杰的妻子利智名譽受損。從標題看,文章所報道對象都應符合“亞姐”“成三陪”、“拍欲照”、“當小三”的特征,雖事實無從考究,無法判斷內容是否虛假,但在描述利智一章節中僅是對其“出道”、步入商海、婚后相夫教子的歷程進行陳述,并未有與標題相符內容。但因標題先入為主的限定,極易令受眾產生“移花接木”的錯覺,認為利智也“成三陪”、“拍欲照”、“當小三”,對其名譽權造成損害。
2、侵害肖像權。2012年5月31日,愛尚網刊載了《40歲楊鈺瑩“容顏不改”將復出,大方傳授抗皺經》,導讀以楊鈺瑩在錄制《麥霸英雄匯》時受辱為內容,下文則主要以肌膚保養和植玫蘭立體提拉抗皺產品推薦為主。在文中附有楊鈺瑩多幅照片,其中第一幅照片為活動照和戶外生活照的組圖,下面的解釋文字為“楊鈺瑩表示,當肌膚出現第一道皺紋的時候就要開始保養抗皺”。但按照普通人的認識,應該是“文不符圖”,也就產生了楊鈺瑩為其產品做宣傳的誤解,會造成楊鈺瑩人格權受侵害,并構成侵犯肖像權。
3、侵害隱私權。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范圍較小且無明確界定,因此新聞媒體極難把握之間的尺度。公眾人物家屬的隱私權范圍,不能因為其明星效應而隨意縮小。2012年6月9日,7706娛樂網刊登《劉亦菲媽媽劉曉莉照片首曝光 家庭背景大揭密》,文中對劉亦菲父親的個人信息作出了詳細介紹“安少康,醫學世家,精通法文。曾任武漢大學法文教授,現任外交部駐法國巴黎一等外交秘書……”,并對其父母離異事件作了相關報道,有侵害其家屬隱私權的可能性。
在新聞傳播中,侵權往往與虛假的報道內容、 “過火”的語言表達以及“出軌”的程度范圍息息相關。而緣于社會新聞、娛樂新聞在報道對象、目標受眾、表現方式上較大的差別,兩種新聞類型的侵權表現也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
多樣化與單一性。從宏觀方面看,侵害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在社會新聞、娛樂新聞中都多有涉及;而觀察隱私權的微觀方面,則社會新聞侵權所觸及的法律條文較多,娛樂新聞則比較固定、單一。比如上述《90后女孩患白血病 養父母稱賣命也要治好她》一文有可能觸犯《收養法》第二十二條;《第三次被收養 這一次養父母沒有放棄他》一文則可能同時觸犯《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九條及《收養法》。社會新聞廣泛的主題來源與豐富的內容主題使新聞侵權在細分上更具多樣化,而鑒于娛樂新聞報道對象的年齡范圍、職業、活動領域已經固定,其侵害隱私權方面也就較為單一。
“嚴于律己”與“故意為之”的語言表達。新聞侵權的發生除了與事實內容相關外,更大程度上就是語言表達的影響。在以往的侵權案件中,社會新聞多是以“謹言慎行”而無意間觸碰侵權的“高壓線”,而娛樂新聞則是因故意化的語言表述,或挑逗、或勁爆而給自己帶來侵權的可能。從內容分類上看,社會新聞是以社會現象、社會熱點為對象,適
應民生的普適性要求,其表達形式應有普遍的可接受性,即一種“中性”化表達,不憤青、不偏激,客觀冷靜甚至嚴肅。以上述的《記者臥底南京喜之郎:果凍色香味是調的
員工都不吃》為例,通篇的語言表述都表現出一定的客觀、冷靜、嚴謹,但如描述稱粉區的時候用的“神秘性”則帶有一定主觀色彩,并在受眾涉及食品安全的意識中形成了不規范甚至黑幕交易的看法。而娛樂新聞則是故意用盡可能挑逗、火爆甚至露骨的字眼來獲取受眾注意力。
新聞自由是保障媒體輿論監督的重要砝碼,而逐漸上升的媒體侵權敗訴現象使媒體在自由傳播時受到過多的限制和心理困擾。傳統意義上,消除該種困擾的方式要求記者從自身努力,即提高自身法律修養,注意新聞報道用語等。而通過以上歸納分析發現,社會新聞、娛樂新聞在寫作目的、語言表述上有很大的差異性,而這種差異性是報道性質與“注意力經濟”給新聞工作者帶來的“硬性”規定。因此,筆者試從客觀量化角度找出規避新聞侵權的方法。
設立調查核實部門。法律和自律是規范行為的重要“兩翼”,法律作為剛性指標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而自律更多是從意識、道德方面進行規范。鑒于目前我國的法律環境還不夠完善,法律意識還不夠健全,在我國制定新聞法顯然不夠成熟。而考慮到我國媒體多而雜及情況的特殊性,行業自律協會似乎也不可行。因此筆者建議每家媒體可以設置一個類似于調查核實的部門,一方面對發布稿件的事實進行核實,比如按照記者提供的信源聯系方式向被采訪者了解情況是否屬實,及時檢查并負責保存記者采訪記錄;另一方面還可以聘任相關法律專家對定稿內容及版面進行進一步檢查,盡量減少新聞侵權事件的發生。
設立“自測系統”。通過以上對新聞侵權的潛在性表現分析可以發現,新聞侵權事件總會與一些主題和關鍵詞相關,比如社會新聞中“婚外戀”、 “收養”、 “未成年人犯罪”,娛樂新聞中“小三”、“陪睡”、“貪污”等主題和關鍵詞極易與新聞侵權掛鉤。因此可以借助軟件技術開發相關自測系統,即當文章中出現相關“嫌疑”字眼時會提醒作者進行核實或更正,以此規避新聞侵權。
(責任編輯 張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