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司法公信力怎樣才能得到更好地加強?首先要增強司法透明度,部分案件推行網上庭審直播等方式,使辦理的案件讓大家看得到“公正”。不能做到公正司法,就不會有司法公信力,也沒有社會的滿意度。應落實司法利民、便民、為民,為百姓排解糾紛、化解矛盾。
網絡輿情和百姓呼聲對司法公平公正起到了很好的監督作用。對此,司法機關應該注重聽取社會各界和基層群眾的意見;更加重視新聞輿論監督,更加關注網上輿情,及時回應社會關切,不斷加強和改進人民法院工作。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康為民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如是說,新華網,2012年3月12日)
法治建設進程中的任何點滴進步都應該受到肯定,從立法層面承認有關機關、社會團體可以提起公益訴訟,無疑能夠推動公益訴訟開啟破冰之旅。從法律層面確立公益訴訟的意義,在于它能夠更好地培育普通公眾的公民意識。相較于以調整個人之間利害沖突為主的民事訴訟,公益訴訟不僅具有糾紛解決、公共利益維護、不當行為糾正等功能,還具有形成社會公共政策、創設或擴展權利、制約公權等特殊功能??梢哉f,通過民訴法“變法”,對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進行確認,既是現實的迫切需要,更是構建公民社會的一個有效途徑。
(江蘇省連云港市司法局吳學安撰文如是說,《法制日報》,2012年3月8日)
社區矯正是行刑社會化的重要表現,對未成年人適用社區矯正是貫徹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和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的要求。目前,我國關于社區矯正的法律法規主要是《刑法修正案 (八)》和《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其中,《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進行了原則性規定,促進了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的開展。目前,我國關于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立法還不夠完善,難以完全應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難點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在適用范圍方面,針對未成年人適用社區矯正的范圍沒有專門的法律規定,致使社區矯正適用比例低。借鑒國外經驗,與成年犯相比,未成年人適用社區矯正的范圍要更寬,應包括有嚴重不良行為、免予刑事處罰等情形。二是在矯正對象方面,非本地戶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適用率低。三是缺乏針對未成年人特點的社區矯正項目,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效果。應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立法。在立法中,貫徹“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和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原則,合理地確定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適用范圍,做好與刑法、刑事訴訟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銜接;提高非本地戶籍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的適用率,切實保障外來未成年人司法處遇的平等性;采取適用未成年人的社區矯正措施,完善社區矯正的運作機制,組織協調社團組織、居委會以及社會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參與并監督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杰英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法制日報》,2012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