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占英 (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3) ■文
“三個至上”是整體,不容割裂與對立
The‘Three Supremes’are a Whole,Cannot be Fragmented or Confronted
吳占英 (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3) ■文
2007年12月2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代表和全國大法官、大檢察官座談會上提出了“三個至上”的科學論斷。胡錦濤強調:“始終堅持黨的事業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憲法法律至上,切實保障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而不懈努力,是廣大法官、檢察官和其他工作人員的歷史使命和政治責任。”這一科學論斷,為新時期政法工作確立了重要指導思想,是政法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政法事業建設發展必須牢牢把握的正確政治方向,同時又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論依據。
然而,有一些人不能正確理解“三個至上”的科學內涵,提出“‘三個至上’誰至上?”的疑問,將“三個至上”人為地割裂、對立起來。這種論調需要及時予以澄清,以防其混淆視聽。
有人認為,“三個至上”在邏輯上存在著值得商討的地方:所謂“至上”,便是最高的準則。“至上”有其惟一性,不可以有多個準則一塊兒至高無上。筆者認為,“三個至上”是從不同的角度講的,并不存在邏輯矛盾。
“堅持黨的事業至上”,是從加強執政黨的領導地位而言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經過革命戰爭、和平建設、改革開放長期考驗形成的,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居于執政地位、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黨的事業至上是由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歷史使命決定的。堅持黨的事業至上,就要求政法機關服從黨的領導,聽從黨的指揮,絕不允許借口所謂“司法獨立”而否定黨的領導。
“堅持人民利益至上”,是從黨和政府行動的根本宗旨的角度講的。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黨和政府行動的根本宗旨就是一切為了人民。“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就要求政法機關始終以人民利益作為評判政法工作的根本標準。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終要看人民滿意不滿意,要看人民的基本權益是否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
“堅持憲法法律至上”,是從立法治、棄人治的視角而言的。法治的關鍵在于對國家公共權力的限制,對權力濫用的制約。堅持憲法法律至上,就是強調“法大于權”,樹立憲法法律的權威,而不是“權大于法”,就是要實行法治,摒棄人治。具體到政法機關而言,就是要求其嚴格執法,做到自己不枉法,且對其他個人和單位非法壓制和干涉執法活動的行為予以堅決抵制。
總之,“至上”盡管是至高無上,以一個標準衡量,至上具有唯一性、排他性,但以不同的參照標準得出“三個至上”并不違反形式邏輯。
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黨的事業、人民利益和憲法法律,“既然三者之間毫無區別,那么不厭其煩地把三者并舉,而且要‘三個至上’,豈非修辭上的同語反復?”
這種疑惑實際上是把黨的事業、人民利益和憲法法律機械地等同起來了。事實上,三者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利益是黨的事業的根本,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除了人民的利益外,黨沒有自己特殊的私利。當前,黨的事業是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而這正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憲法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是在黨的領導下制定的,也是在黨的領導下實施和執行的,是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表現為法律文本的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是黨的事業與人民利益的制度表達,其根本目的是為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服務,因此,憲法法律與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也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三者之間的完全一致并非機械的等同,而是本質上的一致,是三位一體,是辯證的統一。“三個至上”“充分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統一,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的統一。”
有人認為,如果用“三個至上”作為指導司法的準則,那么司法官員就必須在每一個案件里對于三者作出辨析,要時時分析,怎樣的判決不損害黨的事業,怎樣的判決符合人民利益,當然還需要符合憲法和法律,這似乎是一個大難題。對于什么是黨的事業,什么是人民利益,不同的法官也許在理解上會有很大差異。如果放開手讓不同的法院、每一個法官都按照各自對于黨的事業、人民利益的理解而不是嚴格地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則去辦案,這會給司法界帶來某些混亂。
這種觀點把以“三個至上”指導司法工作庸俗化了。
首先,“三個至上”是從新時期政法工作應當堅持的指導思想、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把握的政治方向的高度提出來的,“黨的事業至上是政法工作的政治原則,人民利益至上是政法工作的終極目標,憲法法律至上是政法工作的行動指南。”以“三個至上”這種“司法哲學”指導司法工作,是要求司法人員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領會它、把握它,而不是在辦案過程中機械地將其與具體案件“對號入座”、簡單“套用”“三個至上”。
其次,這種觀點也是對一般與個別的關系的庸俗化。它認為只有具體的個人事業和個人利益,所謂黨的事業、人民的利益是空洞的、抽象的,根本無法把握。應當說,“一般”相對個別而言的確具有抽象性,但抽象并不意味著空洞無物和無法把握。就黨的事業而言,人民利益就是黨的事業的根本。當前,黨的事業就是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同理,人民利益也不是空洞無物和不可把握的。當前,隨著價值多元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的利益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在司法工作中,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就是要善于在多元的利益格局中分辨出人民群眾共同關心的普遍利益、根本利益,以及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
總之,“三個至上”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我們必須科學完整地理解它;任何將其對立、割裂、曲解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在實踐中也是有害的。
(責任編輯 張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