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玉博 師春霞
去年以來,河北省邢臺縣宋家莊鎮供銷合作社在創建新型基層供銷合作社過程中,緊緊圍繞農村生產生活需求,與當地相關專業合作社合作,投資興建鎮秸稈氣化集中供氣項目,不僅開創了供銷合作社服務“三農”的新途徑,而且有效改善了當地村民炊事、取暖環境,改變了農村一家一戶燒煤、燒柴生活的老傳統,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和品位。
第一,項目建設背景。宋家莊鎮位于邢臺縣西部山區,距邢臺市區50余公里。宋家莊村常駐人口2200人,其中村民300戶1000人,個體工商戶300戶600人,鎮政府、衛生院、鎮中學、新盛機械有限公司等黨政機關、企業團體600人。該鎮有土地面積6585畝,年產秸稈7000噸;有山場資源148平方公里,柴草產量35000噸。該鎮與北方大部分農村一樣,祖祖輩輩一直延續著燒煤、燒柴做飯取暖的傳統生活方式。
第二,項目建設過程。宋家莊鎮新型供銷合作社建立后,按照新的職能任務要求,積極探索與當地專業合作社及社會經濟組織開展聯合合作,共同開辟為“三農”服務的新渠道。在探索過程中,發現鎮川龍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的秸稈氣化集中供氣項目,技術先進,操作簡便,經濟實用,前景廣闊,符合農村實際,符合新農村建設方向,也符合低碳經濟發展要求。項目建成運行后,可從根本上改變一家一戶燒煤、燒柴做飯取暖的傳統生活方式,是服務當地農民及居民生活的好項目。
該項目計劃總投資1000萬元,占地4.5畝,分兩期建設施工。在充分考察論證基礎上,鎮新型供銷合作社采取股份制形式與之開展投資合作。其中供銷合作社占股25%,鎮川龍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占股75%,合作成立川龍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公司,聘任原川龍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任鎮供銷合作社副主任職務。
第三,項目運行實際。該項目自2010年3月開始啟動,已投資390萬元,到2011年底,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運轉。目前,該項目已為全鎮300戶村民接通輸氣管道7000米。運行四個多月來,已燒秸稈、木屑等各種可燃生物質500噸,生產可燃氣體100萬立方米。該項目全天24小時運轉需用原材料6000公斤,生產用氣12000方。按照宋家莊村目前用氣需要量,年原材料耗量達1500噸,僅此一項每年可為村民增加收入60萬多元。該項目年純收入可達240萬元。
第四,項目二期規劃。秸稈氣化項目輻射范圍8公里左右。二期工程實施后,可供6000多人口生活和冬季取暖用氣。即以宋家莊村為中心,周邊的杜樹村、北坡村、路家莊村、西店村以及云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均可納入供氣范圍。夏季每天用氣量可達6000立方米以上,冬季加上取暖用氣,日用氣量可達10000立方米以上。為進一步節能降耗,增強市場競爭力,川龍公司對冬季取暖用壁掛爐進行改造,研制出秸稈氣化專用壁掛爐,正在申報國家專利。該產品價格低,性能好,可為使用客戶帶來更多的實惠。
秸稈氣化技術上世紀90年代傳入我國,進入21世紀后被國家列入重點推廣的新能源項目。該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農作物秸稈、木屑等各種可燃生物質進行加熱,在缺氧狀態下,產生能量轉換反應。秸稈由碳、氫元素和其他成分組成,當被加熱只供應少量的空氣時,發生熱解反應,使碳、氫等元素變成一氧化碳、氫氣、甲烷等可燃氣體,產生的秸稈燃氣,通過輸配管網輸送到各個家庭用戶,通過燃氣爐即可燃燒使用。
秸稈氣化工藝技術原理如下:
第一,工藝運行流程。宋家莊鎮供銷合作社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系統,由氣化機組、貯氣柜、燃氣輸配系統、用戶炊事系統四部分組成。使用的KF系列秸稈燃氣裝置,由河北省石油化工規劃設計院與石家莊東明非標設備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研制生產,于1998年3月通過河北省石油化工廳和河北省新能源辦公室主持的技術鑒定。
第二,項目安全要求。一是無環境污染。該項目生產過程無煙火、無粉塵的排放及治理,用水很少,無污水、廢水排放。二是火險隱患較低。秸稈氣使用安全可靠,貯氣柜沒有壓力,送氣過程、燃氣過程相對安全,不存在像煤氣、液化氣等在儲存、運輸、使用條件下易爆、易泄漏等危險。三是無化學危害。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系統在生產過程和燃氣過程,不產生化學危害物質。生物質中硫和灰分的含量僅為中質煙煤的1/10左右,生物質利用過程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可納入自然界的碳循環,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四是無噪聲危害。該項目通過控制及治理系統的設計,保證設備噪聲不超過設計值,并加裝消音器、隔音裝置等必要的噪音防止設備,對周圍環境幾乎不存在噪聲影響。
第三,項目建設特點。一是建設投資小。建設一個供氣1000戶的產氣項目,一般需要500萬元左右,且一次性投入、長期使用,適合農村鄉鎮特點。二是項目占地少。一般規模的項目占地4―6畝,還可充分利用農村山場、荒地資源,不受地域、氣候的限制。三是使用成本低。項目用材成本低,一般鋼管、塑管建材即可;燃氣灶具、爐具費用低,價格100―200元即可。四是對資源依賴小。與沼氣相比有一定優勢,目前北方農村一家一戶養殖規模較小,動物糞便少,生產沼氣要求條件相對較高,而秸稈氣化項目生產過程用水、用電極少,運轉只需要有一定的農作物秸稈、木屑等多種可燃生物質,既適用于山區,也適用于平原地區。五是操作程序簡便。一般一個鄉鎮的項目,平時需要人工3-4人,負責收購農作物秸稈等各種可燃生物質,負責加柴燒氣,負責日常技術管理與維護等。這些工作人員通過簡單培訓即可上崗。六是廢物利用率高。生物質氣化供氣產生的灰渣基本為草木灰,含有豐富的鉀、鎂、磷和鈣元素,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可用于農田施肥;炭灰、底灰又可以制成保溫材料,加以充分利用。
一是促進了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農村有大量的秸稈等農田廢棄物,經常在道路兩邊堆積,給環境衛生帶來很大影響并成為安全隱患。秸稈氣化技術利用豐富的秸稈等生物質資源,以較低的成本向農民供應生活燃氣,實現“一處燃火,全村做飯”,使農民和城里人一樣用上管道燃氣,不僅節省了炊事時間,減少了繁瑣勞動,而且改善了居住和生存環境,提高了生活品質。
二是促進了鄉鎮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秸稈等生物質被直接焚燒會產生大量煙塵,嚴重污染大氣環境。秸稈氣化技術可將農作物秸稈及林業廢棄物等完全消化,不僅實現了變廢為寶,還從根本上解決了“家家點火、戶戶冒煙,室內燒火、室外污染”的歷史難題。秸稈氣化集中供氣項目推廣后,過去村村“炊煙裊裊”的情景則成為歷史。
三是體現出了明顯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秸稈氣化集中供氣項目,所需的原材料為各種農作物秸稈、玉米軸、花生皮、樹枝、樹皮等可燃物。這些東西在農村資源豐富、且價格低廉。每公斤原材料現行市場價格為0.4元左右,1公斤原材料可產生2立方米燃氣,加上用電、工人工資等項費用,每立方米燃氣的成本價為0.25元,與煤、電、液化氣相比,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以4口人家庭為例,用液化氣每天需開支3.8元左右,而每天用3立方米秸稈氣,僅需3元左右(1立方米氣約1元錢左右)。并且,秸稈造氣成本低廉、利潤空間較大,一旦收回項目投資,還可大幅度降低用氣價格。 同時,氣化后產生的草木灰加以充分利用,也可增加產出效益。
四是秸稈氣還有著多種應用領域。秸稈氣化技術除了用于日常生活外,還可以用于相關生產領域。如利用秸稈氣化技術發展棚室生產,一方面通過利用秸稈氣化技術供熱,可減少因燒煤采暖造成的棚室內煙塵大,植物莖葉表面和土壤表層污染而影響植物生長的弊端;另一方面與傳統溫室耗能費用相比,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另外,秸稈氣化技術在畜禽飼養等生產領域也有實際的應用,同時,加快秸稈氣化技術的推廣應用,還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等。
五是可以大量節約不可再生資源。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儲量有限,常年開采使用,儲量逐年減少,最終枯竭。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這些能源的需求逐年增大,迫切需要低價、節能、安全、潔凈的新型燃料作為替代。秸稈氣化技術,開辟了可再生資源利用的新途徑,成為常規能源良好的替代品。全面推廣這項技術,不僅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經濟價值,而且對于可持續發展及自然環境保護等也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一個新事物,秸稈氣化項目在推廣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項目投資問題。一次性投資幾百萬元資金建設秸稈氣化項目,就一個鄉村而言,多數地方還缺乏相應的承受能力,因此對這一項目的大面積推廣形成一道不低的門檻。二是思想觀念問題。自古以來,廣大村民習慣于一家一戶買煤、拾柴生火做飯取暖的生活。使用行秸稈氣化氣,一下子改變傳統的生活習慣,需要有一定時間的適應過程。三是銷售收費問題。按照理論計算,使用秸稈氣化氣的成本要低于燒煤和液化氣等。但是相對于長期習慣的生活方式,農民群眾直接面對做飯取暖的貨幣化,在接受上還有某種意義上的不情愿。尤其是體現在燃氣單位要面對千戶百家上門收費中,也會產生多種情況。這些事情,看起來比較瑣碎,但對這個項目的推廣及應用也形成了不小的障礙。四是氣化技術問題。秸稈氣的熱值在 1000~1200kcal/m3左右,與沼氣 5000~6000kcal/m3相比, 熱值偏低;一個氣站每天只工作3~4個小時就可滿足全村300~500戶1天的生活用氣需求,設備利用率低;還有秸稈氣焦油含量低于農業部標準,但仍有下降的空間,產生的焦油也沒有很好地充分利用。
秸稈氣化技術的推廣應用,為秸稈等生物質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和轉化增值開辟了一條新路,符合農村實際,符合國家政策要求,也適合供銷合作社發揮服務的功能和作用。通過秸稈氣化項目的推廣,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服務城鎮化建設,促進新農村現代化文明建設。
第一,深化思想認識,加大推廣力度。供銷合作社可以把推廣秸稈氣化項目作為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以農民滿意、農民擁護為標準,積極進行推廣,并以此為契機,加強與農村及社會經濟組織的結合,不斷拓展服務范圍、增強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平,加快供銷合作社特別是新型基層供銷合作社的改革發展。
第二,加大宣傳力度,培樹示范典型。采取不同方式,宣傳秸稈氣化技術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宣傳秸稈氣化項目一次投入、長期受益的優越性,同時,加強典型的培育示范,通過現場觀摩、技術培訓等多種形式,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對秸稈氣化技術的認識,接受新的觀念,支持項目建設,加速秸稈氣化技術的應用普及。
第三,科學選址選點,優化規劃布局。堅持因地制宜,分步實施的原則,率先選擇經濟基礎條件較好,集體經濟較強,鄉鎮領導班子堅強的地方,以及秸稈和其他生物質原料供給數量充足,居住人口在1000戶左右、且相對集中的村鎮,通過擇優、擇強選點示范,提高推廣的成功率。
第四,多條路徑并行,突出商業運作。秸稈氣化項目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也具備較好的經濟效益,適應大范圍內的推廣。可采取與村“兩委”及社會經濟組織農村能人大戶合作,市場化運作方式,構建地方政府和當地農民群眾支持下的商業化運營模式。
第五,拓寬籌資渠道,創新投入機制。建設秸稈氣化項目,一次性投入相對較大,從目前農村現狀看,有相當的村鎮難以承受。須創新投入機制,積極協調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做到誰投資誰受益,多渠道解決建設資金問題。一是積極通過銀行等金融部門貸款,籌措建設資金;二是努力爭取政府專項資金支持,如爭取利用新能源建設資金、沼氣推廣資金等,加快項目建設;三是確立優惠政策,通過實行股份制、合作制,通過鄉村經濟組織和農民群眾集資,自籌資金等,吸納企業、行業及社會資金建設項目;四是當地供銷合作社投資或各級供銷合作社聯合投資,促進項目建設。通過金融貸款、財政投入、社會融資等多條渠道相互結合,形成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加快秸稈氣化項目的應用發展步伐。
第六,加強部門協調,形成合力推進。秸稈氣化項目既是一項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屬于國家政策鼓勵的資源綜合利用類項目。同時,該項目觸及范圍廣,涉及部門多,應積極協調財政、農業、環保、國土資源、工商稅收、公安消防等部門,取得支持與配合,發揮部門行業的職能作用,提供優惠政策,給予寬松環境。通過行政推動,政策驅動,市場拉動等,多措并舉推動秸稈氣化項目的普及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