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編有曰:一個是民營快遞大佬,一個是爭議不斷的電子商務大亨,外界眼中“唇亡齒寒”的兩大公司申通、京東,竟然“決裂”。國內民營快遞公司申通從10月15日起停發到京東倉庫的貨,申通與京東商城不再有直接業務往來。
原本是相互依存的合作者,可隨著產業鏈不斷延伸,逐漸變成了對立的競爭者,京東商城與申通快遞決裂,折射出電商企業與快遞企業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近幾年來,電子商務企業與快遞企業都在不斷地擴展自身的業務鏈,電子商務企業開始涉足快遞業務,一些快遞企業也不甘落后,也將業務擴展到電子商務。原本是相互依存、互不干擾的企業,如今有了相同的業務,競爭開始了,矛盾激化了。
其實電商與快遞企業之間一直存在矛盾,隨著電商自建物流的發展,這種矛盾更深了。全峰快遞總公司副總裁劉偉曾多次表達了快遞企業處于被動地位的無奈。“電子商務業務對于快遞企業來說好比‘雞肋’,真是棄之可惜,食之無味。電子商務的配送業務量的確很大,但利潤卻很低,并且電商企業的要求越來越多,快遞企業做起來很費力。”
在電商與快遞企業的合作中,快遞企業滿是委屈,電商企業也滿是抱怨。京東商城方面表示,國內電子商務公司自建物流團隊,主要是目前國內物流快遞產業發展在某些環節上已經跟不上電商的步伐,這也使國內的電商發展遭遇了瓶頸。這的確是一個現實問題。
就在種種抱怨與不滿中,京東商城與申通分道揚鑣。盡管京東商城與申通決裂,可它卻又離不開第三方快遞企業。就在與申通決裂后不久,京東商城就開始在全國進行多條支線的物流招標。一年一度的光棍節大促銷活動即將開始,物流配送是促銷的關鍵,各大電商都在積極備戰,這時京東商城也在積極尋求與第三方物流的合作。
申通撇清了與京東的關系,可它卻也在積極地與其他電商平臺合作,它自己的電商平臺愛買網超也在9月底關閉,至今沒有重新上線的痕跡。申通獨立的電子商務業務看不到希望,承接其他電商平臺的業務對其至關重要。
京東商城與申通的毅然決裂的重要原因,就是京東商城的自建物流京東快遞即將上線。今年6月,京東商城就獲得了國內快遞業務的經營許可。無論京東承不承認自己想一手包攬配送業務的野心,申請快遞牌照,向第三方平臺開放的行動都已充分表明京東快遞即將要加入到與傳統快遞企業搶食的行列。
京東商城與其他電商平臺一樣,流量不均衡,旺季會出現爆倉,淡季又無所事事,并且京東的網點分布有限,與第三方快遞企業還有很大的差距。這時,京東商城的自建物流還沒有能力完全取代第三方快遞企業。除了實力規模上的差距,業內人士還表示,電商物流與快遞僅在配送體系中有一點重合,實際上運營成本、分撥體系和運營模式上存在太大差距。這個差距致使京東自建物流無法承擔第三方的業務。
最為關鍵的是,當下電子商務行業正處于發展初期,不穩定的因素很多,大部分電商平臺都處于虧損狀態,京東商城也是連年虧損,在這樣的情況下發展壯大自建物流無疑會加重企業的負擔。對于電商企業來說,成亦物流,敗亦物流。
有曰一:電商與快遞企業之間的關系很是微妙,相互排斥,又難舍難分。眾所周知,電商將快遞企業的價格壓得很低,京東商城也是如此,快遞企業這塊業務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并且,電商自建物流都會承接北上廣這些優勢區域的業務,一些偏僻、較遠的業務才會分給其他快遞企業來做。如今京東商城的自建物流隊伍越來越壯大,第三方快遞的業務更是受到擠壓。在這樣的情況下,申通與京東決裂是必然的。
申通、京東的矛盾沖突實則和外界揣測所指京東今年獲快遞牌照沖擊等并無必然關聯,這場積怨真正的關鍵所在,或源起京東的全國“備件庫”物流外包項目招標。一改此前各區域的各自為陣,京東今年首次啟動全國性的備件庫物流招標,而中標的主要承運商為韻達,這給包括申通在內的多家快遞公司都帶來很大沖擊。
從業內獲得的一份《2012年京東商城全國備件庫物流外包項目招標》介紹,京東“備件庫”主要處理客戶退換貨的貨物處理和分撥操作,京東將客戶退返的貨物在各地備件庫進行分揀分撥后,發往供應商售后處、客戶處、以及京東奪寶島銷售的客戶處。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京東的快遞進出只有“派駐制”才可以正常操作。韻達是中標快遞,派駐在京東倉庫,這無疑讓包括申通在內的其他快遞公司被動受限。
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韻達人士近日也表示,韻達的優勢主要有三點:一是全國的陸運優勢;二是可以運載貨物,不只是快件;三是根據客戶的需要訂制方案。但該人士同時也認同價格因素是韻達中標的關鍵。京東也意圖統一使用招標快遞的價格來不斷壓縮成本,提升競爭能力。
京東P OP平臺商家發貨到京東配送體系,因物流配送不及時(比如申通),經常會受到京東的罰款;再如亞馬遜的退貨,顧客為了快速退貨發了順豐,結果亞馬遜不接,要求走E MS。這些都是電商自建物流與快遞之間的矛盾。
電商自建物流與傳統快遞業務存在錯位,電商自建物流把“肉”吃了,骨頭拋給傳統快遞。
申通與京東暫停合作也有競爭考慮。一名圓通內部人士透露,申通暫停與京東在部分業務上的合作并不難理解,除上述經濟成本原因外,今年6月,京東全國快遞年檢通過,而在此前一年,京東已取得了快遞服務牌照,對物流業形成了競爭威脅,相關物流方對此多有忌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雖然一旦確定為同行業的競爭關系,物流公司之間不能彼此接收訂單,但京東到底是作為電商公司來看,還是作為物流公司來看,要以具體業務和受理主體公司來定。
申通快遞市場總監夏祖彬也在微博中說明,該公司暫不接受商家發往京東倉庫這一行為,一方面在于申通送至京東倉庫時等待簽收時間太長,且單票貨物太大,并不適合快遞公司來運作,他們不是貨運公司,所以暫不承接此類大貨運輸;另一方面則不希望京東利用此事搞新聞公關,“回避自己責任此乃其一貫作風”。
有曰二:傳統的電商銷售旺季,將引發新一輪的“血戰”。而今年競爭態勢也從終端促銷直接蔓延到上游物流。礙于京東仍有較大的訂單,快遞公司不會停止與其所有的合作。電商與快遞行業亦只會加深相互滲透。
申通等快遞型網絡公司更追求時效性、標準化,這和京東配送體系的個性化服務需求存在差異。因此,申通、京東的“決裂”可以看作是市場專業化、細分化的表現,今后或將成為一種必然。
劉強東曾經向記者表示,今年是京東整個物流和信息系統大規模投資的第三年,也是花錢最多的一年,大概花到35億~36億。“老實說,我們花這么多錢的目標,肯定不僅僅是為京東商城自己銷售業務服務,今天使用我們整個倉儲配送系統的公司已經超過1300家,每天配送的包裹數已經超過了4萬臺。”
但盡管家家都希望掌控這個和買家直接接觸的環節,這“最后一公里”卻不是人人都能吃下。今年,凡客、如風達就曾多次傳出裁員的消息。有電商業人士透露,電商如此在意自建物流,更多是“為了財務報表好看”。“物流費用很高,每單成本6到8元。如果用第三方物流,這筆開支要算在電商公司賬上,開支非常大。但自建物流,可以按照每單3元甚至更低的價格跟電商公司結算,電商的數字好看了,虧損則暫時由物流承擔。這也是為什么國內大部分電商企業都采用‘物流’和‘平臺’分開結算,獨立記賬。”
不過在快遞業人士看在,這場分手風波實質上是由電商身份延伸到快遞領域的電商與傳統第三方快遞企業之間的競爭、博弈局面已然出現。
近年來中國本土第三方傳統快遞企業盡管快速成長,但其發展速度還遠遠落后于電商行業的總體增長,在這種不對等的局面下,第三方快遞企業短期內在能力、運力、服務質量等各方面都無法達到電商的需求,以至于雙方在實際運作中表現出的矛盾重重。
有曰三:電商企業自建快遞后面臨的一大困難就是,其定位應該與傳統第三方快遞實行錯位競爭,否則雙方必然存在業務構成、業務協同能力和服務差異化等方面的沖突問題。而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身份的電商企業,很難化解這種同業競爭關系。這不僅是京東,而且是以后所有自建快遞網絡的電商企業普遍面臨的棋局。
申通與京東商城的分手,預示著電商自建物流社會化已到拐點。龍頭電商對優質且稀缺資源的爭奪,將促使越來越多的電商發展鏈條上的企業面臨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