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薦平李東張華馮雷
(第一作者為臺州市政協副主席)
發展海洋經濟是浙江經濟發展由沿山、沿路向沿海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規律。而如何正確處理好海洋科學開發、保護、修復三者關系,是當前擺在臺州面前的一大要務
海洋是地球和生命的搖籃、風雨的故鄉、資源的寶庫。發展海洋經濟是世界的潮流,是我國的強國戰略,也是浙江經濟發展由沿山、沿路向沿海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規律。如何正確處理好海洋科學開發、保護、修復三者關系,是當前擺在臺州面前的一大要務。
近年來,臺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海洋生態保護工作,大力開展海洋環保管理、海洋環境監測、涉海工程海洋環境影響評價、海洋防災減災、海洋清潔生產、海洋執法監察等工作,海洋生態保護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加強海洋環境的監測和調查評價。組建市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建立了一支專群結合的赤潮監視、監測隊伍,組織開展了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現狀與趨勢性監測、入海污染物監測、海洋功能區監測、應對氣候變化監測和海洋環境應急監測等,監測項目覆蓋水文、氣象、化學、生物和微生物等領域,及時編制各類通報專報,為開展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近三年來,臺州市近岸海域海水質量總體上呈現好轉趨勢,清潔、較清潔、輕度污染海域面積逐年增加,海洋傾倒區及周邊海域水質的沉積物質量良好,所監測的指標全部符合海洋傾倒功能區環境質量要求。
加強海域使用監管。嚴格執行海洋功能區劃、海域使用權登記和海域有償使用三項制度,積極推進“海域使用管理示范縣”活動。積極開展涉海工程的海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嚴格按照涉海工程建設項目海洋環境影響評價管理的要求,以工程建設對海洋環境和海洋資源的影響為重點進行綜合分析、預測和評估。對圍填海項目實行項目現場勘察、公眾聽證兩項舉措,以“項目環境審查與利益相關聽證相結合、工程現狀評價與環境跟蹤監測相結合”的形式,做好對涉海工程建設項目環境監督的源頭管理,圍填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環評聽證率達100%。
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修復。嚴格實行伏季休漁等漁業資源保護制度,推進大陳島和雞山生態經濟區建設,開展人工增殖放流和人工漁礁建設,積極修復海洋生態環境。自2006年以來,臺州每年在海洋增殖放流累計投入資金200多萬元,分別在三門灣、澤山群島海域、大陳海域、三蒜海域、披山海域、中鹿島海域等放流及底播。實施了玉環海山灘涂濕地生態功能保護項目,在保護原有灘涂濕地多樣性的同時,在高涂區適量種植紅樹林,對受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恢復和重建,逐步恢復自然濕地系統的生態功能。
積極推進海洋特別保護區建設。2008年11月12日,浙江省政府批復同意建設“臺州大陳省級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大陳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實行“保護優先、開發利用服從保護”的方針,建設成為以海洋漁業、島礁資源與生態保護為重點,兼顧領海基點保護、休閑漁業、生態旅游、漁業資源恢復為一體的綜合性海洋特別保護區。目前,保護區的總體規劃已通過批準,各項工作正有序進行。玉環披山海洋特別保護區選劃報告已組織專家審查,并獲批復。
大力推進海洋環保區域合作。為加強樂清灣海洋生態保護,促進海洋環保區域合作,臺州市加強與溫州市以及溫嶺市、玉環縣、樂清市、洞頭縣等縣、市在樂清灣海洋環境保護區域上的合作,建立了雙方年度輪值制度,開展了樂清灣生態監控區監測、樂清灣近岸海域趨勢性監測、海水養殖區監測和排澇水口鄰近海域的水質監測,明確了“資源信息共享、赤潮災害防治、生態環境建設、污染應急機制”等合作內容。
相對于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臺州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還相對滯后,存在著不少亟待研究解決的困難和問題,需引起高度重視。
海洋生態保護意識欠強。臺州是海洋大市,擁有可管轄權的領海和內水面積6910平方公里,相當于陸地面積的73.42%,但部分干部群眾海洋生態保護意識薄弱,沒有完全樹立尊重生態、尊重海洋的意識,存在“重陸地、輕海洋”、“重開發、輕保護”、“重短期、輕長遠”等思想,并且部分地區海洋開發利用過度與利用不足并存,存在“靠海吃海”卻不養海的現象,海洋生物資源開發過度,生物多樣性明顯降低,海洋生態壓力加大,海洋抗災能力不強,灘涂等海洋資源開發缺乏綜合協調機制等都不利于臺州海洋強市的建設。
近岸生態系統受損加劇。隨著沿海涉海工程建設的加快,特別是港灣內圍填海工程的建設,加速了港灣地形地貌的演變,水動力條件發生變化,造成淺海灘涂(濕地)、海灣、珊瑚礁、產卵場、孵育場等生態系統碎化、退化或完全消失,近岸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面臨嚴重威脅,并且部分沿海涉海工程阻斷了魚類產卵洄流的路徑,加速了近岸漁業資源的枯竭,由此還引發了漁業生產和漁民轉產轉業等一系列問題。
海洋赤潮頻發。海洋污染狀況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逐年增加,大量含氮有機物廢水排入海洋中引起海水富營養化,致使藻類大量繁殖赤潮頻發。據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引起赤潮的藻類中有70多種能分泌毒素,可導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并可通過食物鏈傳播,造成人類食物中毒。2010年,臺州中度污染海域和嚴重污染海域面積占41.6%,全市海域共發現赤潮6起,并出現了有毒赤潮。
海島環境保護工作滯后。海島開發利用與保護尚未進行規劃管理,海島尤其是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缺少科學論證,島嶼及其周邊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目前處于缺位狀態,有些海島的開發利用和生態損害嚴重,甚至致使海島滅失。
海洋專業人才缺乏。海洋事業作為科學技術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事業亟須智力資源的有力支撐,臺州是海洋大市,但海洋專業人員嚴重缺乏,培養造就一支形成規模、結構合理、覆蓋面廣的海洋人才隊伍已成為建設海洋強市的迫切需要。省內溫州、舟山等地都建有海洋研究所或海洋院校,但臺州還沒有建立專門的海洋研究院所。
隨著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和臺州沿海產業帶發展規劃的實施,臺州將迎來大規模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高潮,切實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生態修復,營造健康的海洋環境和良好的海洋生態系統,充分發揮海洋“碳匯”作用,對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保障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建議如下:
加強宣傳引導,提高海洋生態意識。加大對海洋環保法律、法規宣傳的宣傳力度,增強全民環境保護意識,激發民眾對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參與熱情。注意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爭取社會各界對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注與支持,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特別要加強面向企業的宣傳,幫助企業轉變觀念,從被動地治理環境污染轉向主動選擇清潔生產工藝和對海洋環境無害的生產技術。要加強海洋科技和海洋主題博物館的建設,保護涉海文化古跡,發展海洋文化產業,開展海洋文化交流,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海洋、科學開發海洋、有效保護海洋的良好氛圍。
嚴格準入制度,實現經濟生態用海。加強在海洋環境保護方面的政府職能建設,建立起環境與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在制定海域綜合開發利用規劃、調整海洋產業及生產力布局和審批瀕海企業項目時,建立嚴格的準入制度,并進行充分的環境影響評價,從源頭上控制海洋環境問題的產生。根據海域的自然稟賦確定具體用海方式,最大程度地發揮特定海域的資源環境潛在功能與海域的經濟效用,實現海域使用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進一步維護海洋功能區劃的法律地位,按照整體、協調、優化和循環的思路,進行海域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可持續利用,維持海洋生態平衡。
加強生態修復,依托海洋科技興海。在重點港灣和重要水域實施一批典型海洋生態修復工程,采取多種手段和必要的修復、建設措施,逐步恢復已受損或遭嚴重破壞的海洋生態環境,確保海域使用的生態安全。建立海洋生態建設示范區,因地制宜采取人工措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初步恢復。加快推進海洋特別保護區、水產種苗資源保護區和海洋牧場的建設,優化禁漁休漁制度,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建立海涂保護區,加強“三場一通道”等重要漁業水域的保護,加大對青蟹等本地海洋物種的保護力度。
做好統籌協調,加強海洋生態監管。進一步加強海洋環境監測網絡和信息共享機制的建設,促進海洋環境監測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進一步完善涉海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有效防治工程建設對海洋環境的污染和損害。保護海洋生態,根子在陸地,要嚴格控制陸源污染,在重點海域實施總量控制,科學規劃、合理設置入海排污口和沿江、沿海排污企業,限期治理,達標排放。完善海洋環境保護政策措施,強化海洋行政執法。規范海洋環保行政許可和執法檢查,圍繞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目標,針對現有海洋環境突出的問題,加強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各類違法行為,保障和推進海洋經濟健康發展。加強海洋生態監督管理,落實海洋與海岸工程生態補償、生態污損事故賠償等措施,開展海洋生態損害補償賠償工作試點。
加強內培外引,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培養和引進海洋科技人員。加強創新型海洋人才領軍隊伍建設,加快實施海洋人才培訓工程,積極培育高技能實用人才隊伍。建議以臺州市大專院校為依托,培養海洋高級人才。發揚海洋科研院所的平臺集聚效應,加快實施一批涉海重大科技專項。支持國家、省級科研機構在臺州設立海洋科研基地,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加強海洋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為涉海企業科研創新活動提供服務,扶持一批開展海洋戰略規劃、勘測設計、海域評估等業務的中介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