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利不可取,多銷更不可取
中國經濟長期走跑量路線,“薄利多銷”為王。這在發展水平較低時不失為一個好的策略,可是在即將進入人均GDP一萬美元的階段,無論從宏觀還是從微觀角度,這條路已日益艱難。
前些天在南潯調研。生產履帶式收割機的星光公司章總說,他們企業今年銷售收入有望達到7億元左右,可比上年增長2億元。如此下行經濟形勢,有如此業績,令人一震。章總繼續說,他們家收割機比別家貴一二萬元,不過可靠性和效率遠高于別家,一個收割季節下來,就能讓機主賺回本錢,所以價格雖然較高,銷路仍然較好。我頓時脫口而出,好產品,好價格。好產品賣好價格,好價格才能支撐好產品,較高性價則令買家具有更高收益。
廠家的目的,是通過替客戶創造價值來擴張自己。章總繼續說,國外的收割機通常可以在產品生命周期內轉手五次,價格比他們高出三四成;他們的機器雖然價格較低,但只能轉手兩次,性價比仍較低。星光公司目前正全力采取激光切割等先進工藝,加快提高產品質量。
社會的目的,則是在努力減少消耗和污染情況下提升居民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這是因為當人們享受著價廉物美商品時,自然環境卻有可能正在痛苦呻吟。織里童裝生產成本幾乎被壓到了最低點,可是那些生產點租用的農民房背后的水面、農田等,卻充斥著各種垃圾,散發著令人作嘔的腐臭。所以,正是在性價比這個點上,宏觀曲線與微觀曲線相交,形成了對各方都有利的均衡。
薄利不可取。在同等條件下,我本人始終信奉一個古訓,便宜無好貨。由于薄利,廠商只能大幅壓縮品質,中國貨在境外市場幾乎成了低檔貨代名詞,由此累及國家形象;由于薄利,商品甚至僅剩下實用性,質感、造型甚至起碼的強度和美感全無,由此累及國人的人文素養;由于薄利,勞工成本壓至最低,由此累及消費增長;由于薄利,廠商只能賺點辛苦錢,再無力量推進科研、技改,由此累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多銷更不可取。中國經濟長期陷于低層次高增長境地,資源環境大量消耗,增長質量和國家素質卻缺乏應有提升。且低價所激發的購買欲望,多半是一種低層次的物質式的沖動,在發達國家導致了一場由中國廉價商品所激發的消費泡沫。當前中國經濟出現下行趨勢,相當原因是這場消費泡沫破滅導致的。
這里有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根據世界銀行2009年數據,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占全球12.8%,可是中國同年生產的水泥占全球68.0%,棉布占62.0%,粗鋼占53.1%,煤占 44.2%,化肥占31.1%,發電量占21.3%。這種局面能持續下去嗎?這種局面將帶來何種后果?令人不寒而栗。
所謂“薄利多銷”有一個合成謬誤。作為個別的廠商可以采取“薄利多銷”策略,而作為整個國家,“薄利多銷”絕不是可取的策略。隨著中國發展水平提高,雖然仍將有相當部分企業繼續“薄利多銷”,但卻應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實施“好產品、好價格”的高性價比策略。
我寫這文章有一個顧慮,就是怕人說我不顧及低收入階層。其實對于當今中國來說,一些日常消費品的總體價格水平仍然偏高。不過這主要不是利薄利厚造成的,而是與國內的流通體制、物流成本、稅收金融貨幣及行政管理體制等有關。就體制而言,我們仍是一個高成本社會。所以,終結“薄利多銷”,又與深化改革緊密聯系在一起,而這是有利于低收入階層的。
中國經濟轉型其實也應該是居民生活方式的轉型。我們要推進簡約生活和精致生活的完美結合,既要有大量價廉物美商品,也要有大量精致超值商品,惟此二者完美結合,才能夯實現代社會堅實的物質支撐。但愿天下人能從更少的資源消耗、更多的文化享受中,得到更多的物質和超物質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