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永棟
追尋純凈的那一抹藍,在廣袤的天空,在深邃的心靈。
天本無色,光有七彩。天空因大氣及懸浮其中的微粒對太陽光散射的緣故而呈藍色。從宇宙中看,整個地球被裹著一塊輕柔的藍色面紗。放眼蒼穹,光華普照,蔚藍無垠,那份遼闊,那份遙遠,給人以一種神奇而美妙的感覺。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蝸居喧囂大城市的人們,偶爾想要重溫一回仰望夜空數星星這樣的爛漫童趣,卻成難得的奢望了。
這些年,藍天變色,備受關注,灰霾天氣一直是人們議論的焦點。前段時間,PM2.5這一新名詞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又一次撩動人們脆弱的神經。按照世界氣象組織的規定,當大氣水平能見度小于10公里、相對濕度小于90%時,即為灰霾。PM2.5是指直徑小于、等于2.5微米,不到人的頭發絲粗細的1/20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吸入肺顆粒物。灰霾襲來時有大量細顆粒物浮游空中,天空因此而變得似霧非霧灰蒙蒙。研究表明,灰霾天氣的罪魁禍首是PM2.5。PM2.5主要來自機動車尾氣、工業廢氣和生活煙塵排放等人類活動。PM2.5具有很強的消光作用,它降低大氣能見度、嚴重損害人體健康、影響氣候變化,造成區域性或全球性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死于空氣污染者達200余萬人之多,真可謂灰霾猛于虎也!
大氣污染給人類敲響了生態危機的警鐘。恩格斯早就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世界進入工業化時代后,人們曾經迷信過人定勝天的神話,在創造一個個奇跡的過程中,過度消耗自然資源、肆意排放污染物,結果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也造成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曾經的煙囪林立,曾經的車輪滾滾,曾經的炊煙裊裊。也許走得太快太遠,人們在前進中迷失了自我,忘記了為什么出發,到底要奔向何方。驀然回首,詩情畫意的工業文明始料未及地走向了反面。
生態危機源于心靈危機,對自然最大的毀壞不是別的,而是人類內心燃燒的貪欲。只有驅散蒙蔽心靈的灰霾,放下征服自然的妄念,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才能避免生于文明而毀于文明的悲劇。人不是萬物的尺度,人類不過是眾多生物種類中的一種,是自然的一部分。沒有人類,日月星辰、江河山川仍然自在地運動著,而人的一呼一吸卻片刻也離不開空氣、陽光和水。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走綠色環保低碳之路,應該成為全體地球居民擺脫危機、自我救贖的共同選擇。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夢想有一天,呼吸新鮮空氣,不必朝圣香格里拉;欣賞藍天白云,不必遨游呼倫貝爾。到那時,天涯處處有芳草,城市綠蔭環繞,空氣清新宜人,灰霾已成往事。躍入人們眼簾的是枝葉間透下晨曦的光影斑駁,是繁星閃爍與街市霓虹的交相輝映,是永駐天空的那一抹純凈的藍。
我們用心追尋,我們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