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同裕
發展性思維是指在動態環境下形成的動態思維結構,是一種具有開放性、動態性、綜合性特點的思維方式。培養發展性思維要理念先行。哈佛校訓有言:一個人的成長不在于經驗和知識,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正確的觀念和思維方式。所以在出版實踐中,我們首先要具備的是正確的理念導向。以基礎教育出版為例,基礎教育類助學讀物是為中小學生的學習、成長服務的,為他們提供怎樣的助學讀物,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未來、社會的未來,而不僅僅是一本書的出版。為此,樹立正確的出版理念尤其重要。它是出版工作的總指揮,無論選題策劃、組稿,還是營銷推廣,都需要正確的理念為導向。
落實到具體操作層面上,我們可以從時代背景、教材改革、出版技術發展等方面來看發展性思維在教輔圖書出版實踐中的作用。筆者所在的浙江大學出版社,近幾年在基礎教育方面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助學類圖書,在圖書的策劃、組稿以及推廣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其中貫穿了科學的發展性思維。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2008年高校出版社開始出版體制改革,改制以來,出版社引進競爭機制,文化市場競爭加劇,各出版社的生存機遇與風險共存,誰搶先占領市場誰就是最大贏家。應該說,市場是無情的,但這“無情”決不是絕情,不論是誰都會有“主動”和“被動”的轉變,不可能一成不變。
現在大大小小的書店,充斥著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教輔圖書,大的書城往往一整層都是教輔圖書?;A教育類圖書市場容量相當大,但要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還得認真做市場調查,確定市場的需求和發展趨勢,根據自身的定位來策劃出版圖書。浙大社根據自身定位、市場需求,適時推出一系列中高端教輔圖書,其中學科競賽類圖書在全國各地都暢銷,培優類圖書在浙江等省市占有較高市場份額。
我們看市場不能只看今天,更要看明天。市場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中,甚至變幻莫測。現在中小學按“新課標”要求使用新課本已幾年,相關教輔圖書也已日趨齊備,各出版社又在“新”字上動腦子。但市場上也出現了魚目混珠的“教輔亂象”,2010年8月9日《錢江晚報》刊登的《教輔亂象再調查》一文告訴我們:雷同拼湊質量不高的教輔泛濫。有的書商“已不再像以前那樣看好‘教輔’市場”,“教輔書市場正面臨著急劇的洗牌”。因此對浙大社來說,這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浙大社過去以質量獲得好的聲譽,今天要在新的市場“洗牌”中推出更有質量的教輔,多出精品。筆者在實踐中深深體會到,要以發展的眼光認知教改趨勢、認知市場變化,在發展中認知圖書出版的價值。
基礎教育類圖書是直接為中小學教學服務的,應盡可能滿足師生教學的需要,推出適用的教輔圖書。但出版不能滯后,要有超前意識,對教育形勢和趨向的判斷要超前。
2010年7月,中央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議上強調要 實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確保到2020年我國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綱要》指出“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共同努力”。由此可見,慣性的“應試教育”雖然不可能馬上剎車,學生的課業負擔也不可能立即減下來,但給中小學生“減負”將是大趨勢。顯然,作為出版社也應承擔起為學生減輕過重課業負擔的“共同責任”,在出版教輔用書時更高地要求自己。我們應提前秣馬厲兵,以精簡高效的輔助用書來取代原來的以練習為主的輔助用書,內容真正精煉、質量真正上乘的輔助讀物是能幫助學生“減負”的。
從《綱要》中關于高中階段的教育目標,我們又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發展性地看到我們出版的機會。《綱要》指出:“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全面落實課程方案,保證學生全面完成國家規定的文理等各門課程的學習。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提高課程的選擇性,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备咧姓n程改革后,組織編寫“落實課程方案”、“選修課”等方面的輔助用書,滿足教改需要,推動素質教育,也是我們教輔用書出版的一個方向。
在市場激烈競爭的情況下,選準書稿是關鍵。這雖然是我們編輯人員都懂得的基本常識,但在短時間內很難判斷一本書稿的真正價值,這就需要我們運用發展性思維來判斷。
在教改深化和教材版本多樣化的今天,助學類圖書的內容毫無疑問需要隨教材變化,但它的編寫思想要適應課改精神,比如更強調合作探究、開放性思考等。
2010年6月11日,筆者接到一位資深老教師寄來的書稿電子文稿,書名是《高考作文訓練導引》(以下簡稱《導引》),當時并不在意,打開郵箱,看了他發來書稿的開頭和后面的兩部分。從前后部分的內容看,對高考作文訓練確實有指導作用。該書出版后,它的實際效果得到體現,有的學校將此書作為寫作教材,從高一年級就開始使用。
在這本《導引》編輯過程中,筆者與編著者交往多次,得知他在與浙大社聯系之前曾與另外兩家出版社聯系,一家沒有回音。一家時隔幾天回音是“沒有出版計劃”,直言擔憂書的發行量。由此可見,如果首先考慮書稿對出版社的經濟效益,往往會一葉障目,錯過機會,所以應該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起來,并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當然有了好的書稿,要提高它的社會效益,離不了編輯進一步對書稿的打磨。在《導引》一書的編輯過程中,從目錄編排到具體例文選用的刪減、文字的更改,筆者向編著者提出一些修改意見,編著者積極配合修改。我們有一個共同目標,提高書的整體質量,因此《導引》一書一推出就受到讀者的歡迎、教師的好評。當然這僅是個個例,但它也從一個側面體現我們該如何發展地看待、操作書稿。
當下,基礎教育助學讀物出版領域最熱門的是數字化出版。教輔圖書的數字化出版正在全國各出版社蓬勃發展起來。從早期的網上試卷、題庫,漸漸發展成專業學習網站。這主要歸功于近年來數字化技術手段的突飛猛進,帶動教學方式的革新,各種數字化學習工具層出不窮。
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浙大社也適時加快了教輔圖書的數字化出版進程,建立專業網站,提供分類題庫、在線學習測試等,提高浙大社教輔圖書在紙質出版、電子出版兩個領域的占有率,在新的市場“洗牌”中勝出,求得更快發展。
根據浙大社的情況,將在教輔數字化方面開展以下的工作。
針對終端使用者開通網上的名師坐堂、在線答疑等服務措施是增值傳統教輔的一項服務。我們在每本書上都印著電話號碼和網址,每個買書的讀者都可以使用這幾項服務。
眾所周知,教師在學生的教輔書購買中有一定的決定權,因此為老師提供相應的教學服務,也成為圖書增值服務的一種類型。
比如,電子書包除了傳統“家校通”包含的家校溝通功能,還提供更加豐富的教育信息化功能,如數字化教育資源、學生成長史等,讓其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助手。
我們運用發展性思維去認知書籍出版的價值,就能多出書、出好書,不僅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而且能獲得不錯的經濟效益,使我們的出版業更好地為教育事業服務,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應有的貢獻。
[1]張玉霞.教輔數字化轉型的博弈[J].出版參考,2011(5)
[2]張民生.數字化學習:面向未來的學與教學方式轉變[J].素質教育大參考,2011(4B)
[3]王雪蓮,王楨磊.關于提升我國數字出版產業實力的思考[J].中國出版,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