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天明
(作者系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總經理)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后,文化公共服務事業迎來新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包括農家書屋在內的基層發行網點建設將實現新一輪大突破。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實現基層發行網點的公益性、服務性、商業性和長效性的統一,如何實現“市市有書城,縣縣有書店,鄉鄉有網點,村村有書屋” 的戰略目標,既是政府公共服務的新課題,也是出版業界市場擴張的新追求。
自2007年國務院下達在全國農村實施農村書屋工程的重要指示,在新聞出版總署的大力推動和各地新聞出版行政部門的不懈努力下,這項文化強農惠農工程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大大改善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了農村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在農家書屋上的資金投入累計45億元,地方投入30多億元。目前全國已建成農家書屋近50萬余個,覆蓋全國84%的行政村。
毫無疑問,在當前基層圖書發行網點面臨經營困難、日益萎縮的情況下,農家書屋從無到有的快速發展歷程是基層網點建設的重要突破,開創了新聞出版公共服務走進農村的新局面,成為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農民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因此,中央對“十二五”期間農家書屋工程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建設成果離覆蓋全部行政村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據新聞出版總署統計,截至2010年,全國共有出版物發行網點167882處,許多鄉鎮除報刊發行網點以外,圖書發行網點處于空白狀態,這與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極不對稱,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仍舊是現階段的主要矛盾。
要解決這一矛盾,加快農家書屋的建設是關鍵。通過結合農家書屋與基層圖書發行網絡的建設,可以有效解決基層圖書發行網點建設成本高、網點少的問題。中央政府按規劃將要建設64萬個農家書屋,相當于現有全國出版物發行網點的4倍,如果每個農家書屋都能發揮發行網點的作用,就能徹底改變我國農村圖書發行網點建設不足的情況。
按照中央時間表,政府計劃于2012年全面完成64萬個行政村農家書屋建設任務,每個書屋配備至少1000冊以上的圖書、30種報刊、100種音像制品,為農民學習知識構建 實可行的服務平臺。但是,建了以后怎么辦?怎樣形成長效運營機制,這才是農家書屋真正扎根農村、具有生命力的關鍵所在。因此,在全國范圍的鋪點工作完成之后,農家書屋如何建立成熟的運營模式以保持長久活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政府在思考,各地也在探索。筆者認為后農家書屋時代,關鍵是要能形成穩定的經營模式。
(一)堅持公益性定位。考慮到農村市場閱讀率低、對文化產品的購買力相對不足,如果把農家書屋作為單純的贏利性經濟實體來辦,借服務項目或巧立其他名目來收費,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就會偏離農家書屋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定位,嚴重扭曲農家書屋民心工程的形象。因此,農家書屋工程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是主要由政府投入建設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始終堅持農家書屋工程的公益價值取向,是農家書屋公共服務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所以,農家書屋的運營模式必須堅持公益性的前提,以服務農民大眾作為宗旨,把“農民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工作的主要標準。政府要加強財政稅收支持力度,建立法律法規政策,完善農家書屋公益性的保障機制;明確農家書屋的資產管理主體,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二)引入市場機制。當未來“村村有書屋”時,如果農家書屋仍然缺乏自我發展能力,那么維持其日常運轉將成為政府巨大的財政負擔。因此,將市場機制與政府行為有機結合起來,將有助于農家書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為擺脫財政困境和提高行政效率而進行的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是我們推進農家書屋建設和管理可資借鑒的途徑。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投入主體的多元化。政府可以通過合同外包、特許經營、采購、補貼的方式吸引市場主體參與農家書屋圖書的生產和發行環節,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加入農家書屋的運營,開發農家書屋的銷售功能,刺激農民的消費需求,發揮市場主體的創造力。如湖南省的農家書屋建設就積極探索建立社會捐助投入辦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共建農家書屋,涌現出了政府投入型、企業捐助型、部門幫扶型、上級援建型、名人冠名型等多種建設類型。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各出版發行單位及社會各界累計為農家書屋捐書150多萬冊,有效解決了維護管理、圖書更新等問題,增強了農家書屋的活力。又如浙江“農村小連鎖”是各市、縣新華書店在自身連鎖經營基礎上,通過加盟連鎖的形式,與城鄉各書店尤其是民營書店連鎖經營合作的一種新型模式。新華書店負責貨源保障、技術支持和品牌管理,而農村圖書經營戶負責場地、人員和日常經營,通過發揮各自優勢,達到合作共贏。這一模式打破了城鄉圖書資源不平衡的現狀,對深化出版公共服務在基層領域的應用具有很大的啟發作用。二是經營業態的多樣化。隨著農家書屋建設規模的擴大,整合農村文化和渠道資源非常必要,也是拓展書屋生存能力和贏利能力的有效方式。如加強農家書屋與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公共電子閱覽室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的資源整合,可以避免重復建設,形成農村文化網絡建設的合力。又如可以推進農家書屋之間的圖書交流交換,提高農家書屋與村郵站的融合率、共建率等。另外,還可以在農家書屋中,實施圖書銷售、郵政代理、移動業務辦理、日用商品銷售等多元經營模式,實現農家書屋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創新管理模式。目前大多數農家書屋在營運中仍然采用單一的書刊閱覽與借還模式,因此急需管理模式的創新來激發新的生命力。一是創新技術管理模式,探索新型農家書屋數字化運營管理和服務平臺的建設模式,統一計算機信息平臺,統一采購、配送、退貨、結算等業務模式,作為傳統農家書屋的補充,解決其運輸成本高的難題。二是創新圖書管理模式,通過提高圖書流通率來互通有無,豐富圖書種類。可以依托新華書店海量的備貨庫存,進一步確立農家書屋中的出版物更新淘汰機制。三是創新服務管理模式,依托農家書屋開展主題活動,倡導和培育農民閱讀習慣,根據農民的不同需求,延伸服務鏈條,擴大服務內容,引導農民對文化產品的消費。四是創新人才管理模式,把書屋管理員選聘與農村殘疾人和復轉軍人就業、農民工培訓、退休村干部資助等結合起來,有效利用農村人才資源。同時通過管理員定期培訓,深化他們對農家書屋的總體構架、服務方式、圖書管理等方面的認識,強化管理員的專業技能和服務意識。
當前,城鄉和地區之間的文化發展的差距還比較大,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新聞出版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還任重道遠。隨著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研究工作會議的召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正按國家文化新戰略開始新的布局。擴大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覆蓋,激活基層文化消費活力,必須以農家書屋為起點,深化基層出版公共服務,大力發展社會文化、村鎮文化、校園文化、家庭文化,推動全民閱讀。
新聞出版公共服務“十二五”規劃中突出了“三個面向”,即面向基層、面向邊疆、面向特殊人群。農家書屋只是出版公共服務的一個方面,完成農家書屋的全面建設只是邁出了讓出版公共服務惠及每位公民的第一步,下一步是要借鑒農家書屋建設的投入機制和管理模式,加快社區書屋、軍營書屋、職工書屋、校園書店、車站書店等多個方面的建設,解決文化消費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發揮出版公共服務建設在文化公共服務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建立面向全民的基層出版發行網絡體系。
[1]陳昌盛,蔡躍洲.中國政府公共服務:體制變遷與地區綜合評估[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句華.公共服務中的市場機制:理論、方式與技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陳文龍.農家書屋的建設與發展[J].圖書館學研究,2009(7)
[4]湖南省農家書屋工程建設調研報告[EB/OL].http://www.chinaxwcb.com/2010-07/28/content_202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