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發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北京市100045)
責任編輯:陳靜
流通環節多、速度慢、成本高、效率低,已經成為我國流通業的頑癥。如何解決,如何破冰,瓶頸在哪里,是吃藥調理還是要動大手術,是看中醫還是看西醫?理論界寫了成千上萬的文章,政府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文件,一直沒有徹底解決問題。所以,本人認為這是一個深層次的問題,要進行冷思考。
這個問題不僅是生產力問題,還涉及到生產關系問題,只有找準病根,才能對癥下藥。本人認為,這個流通頑癥的病根主要來自以下五個方面:
2012年8月3日,《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指出:“我國流通產業仍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網絡布局不合理,城鄉發展不均衡,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標準化、國際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問題日益突出。”這段話實際上解釋了流通效率低、成本高的因果關系,即生產力發展階段與宏觀經濟環境。自1978年我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要實現三大轉變:一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二是從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轉變;三是從單純追求速度、數量向科學發展、提高經濟質量轉變。這三大轉變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完成。我國流通產業仍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本人認為,這一評價十分正確,說明問題仍然十分嚴重,粗放型既有流通生產力的問題,也有流通生產關系的問題,也就是說,既有現代化水平的制約,更有體制性的約束,其導致的結果必然是效率低,成本高。
講流通不去研究生產是本末倒置。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在一般情況下,生產是流通賴以存在的基礎和歸宿,生產決定著流通的內容、規模和方式;流通是生產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兩者互相制約,互相決定,互為媒介,是矛盾的統一體。
回顧制造業發展的歷史,在17世紀至19世紀30年代,是少品種、單件、小批量生產模式;進入20世紀以來,出現了少品種、大批量的生產模式;到了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日本的精益生產模式,即將企業生產流程與市場需求有效整合,大大節約了物資、人力和時間成本;到了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美國的敏捷制造模式,即在不斷變化、不可預測的環境中,高效、低耗、迅速地完成任務,利用現代通信網絡技術,通過快速配置各種資源(信息、物資、資金、管理、人員、技術),以有效和協調的方式響應客戶需求,實現制造過程的敏捷性。隨著制造業生產方式與商業運作模式的變革,物流業也從傳統物流,經過實物配送物流與一體化物流,發展到了供應鏈管理階段。建國以來,我國工業生產曾是一種小農經濟的“大而全、小而全”商業運作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有了很大的改變,但落后的生產方式與商業運作模式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結果導致物流實物配送階段還沒有完成,批發體系不完善,不規范,流通環節多,成本高,這是由生產決定的,所以首要的任務是改變工業生產方式與商業運作模式。
講到農產品流通,與農業生產方式有關,我國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這種小生產方式要與大市場接軌,減少流通環節是相當困難的,其帶來的必然是高成本與低效率。
物流費用高、效率低是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的主要原因。美國物流咨詢公司的研究發現,一個企業如果只是簡單地以第三方物流代替自營物流,借助第三方物流的規模效應和營運特點,可節約成本5%;如果利用第三方物流的網絡優勢進行資源整合,部分改進原有的物流流程,可節約成本5%~10%;如果通過第三方物流,根據需要對物流流程進行重組,使第三方物流服務延伸至企業整個供應鏈,可實現10%~20%的成本節約。這一點之所以在中國難以實現,一是物流企業并沒有完全融合到制造企業中去,物流企業功能單一,物流成本降不下來;二是沒有形成綜合運輸體系,多式聯運水平低;三是物流裝備落后,貨物損耗大,特別是農產品物流損耗更大;四是物流企業集中度低,散、小、差現象十分嚴重。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物流總成本與GDP的比率一直徘徊在18%左右。是政府不重視嗎?不是,中國物流業的政府推動是全世界出名的,已經超過日本;是公路運輸的亂收費亂罰款嗎?不是,那不是導致物流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油價上漲推動的嗎?不是,油價上漲是全球性的;是人力成本上升過快導致的嗎?不是,發達國家的人力成本比我國高出好幾倍。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本人認為,根本原因有兩條: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粗放型經營模式沒有根本改變,仍然依靠拼物力、人力、財力,而不是依靠科技力發展經濟;二是中國經濟結構極不合理,服務業欠發達,比例過低。
我們常講,中國創造了全世界9%的GDP,卻消耗了全世界40%的煤,46%的鋼材,50%的水泥,10%的石油天然氣,物流成本能不高嗎!我們常講,中國的運輸方式各自為政,空載率高,庫存商品不僅數量大且周轉速度慢,物流成本能不高嗎!
美國1980~1999年的20年間,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從16.5%下降到了9.9%。其原因主要是美國的服務經濟在這20年中得到了快速發展,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服務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已占主要地位。我國如果不調整經濟結構,如果不加快服務業的發展,物流總成本與GDP的比率很難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流通是生產與消費的中介,連接著生產與消費這兩頭,生產方式影響著流通的方式、效率與成本,生產性與生活性消費方式直接影響著流通的速度、方式與成本。
拿生產性消費來講,我國不論是建設項目還是生產單位,由于庫存量過大,周轉慢,必然會抬高流通費用,增加流通成本。戴爾電腦沒有訂單不采購,采購后生產資料與零部件的在庫時間最多不超過三天;再拿生活性消費來講,隨著城市居民消費多元化、個性化趨勢的日益增強,導致了進貨的小批量、多批次,而我們在商流、物流、信息流中并未形成社會化、專業化流程,影響了流通的效率,推高了流通的成本。
商品市場推動著其他要素市場的發展。同樣,要素市場的發展也影響著商品市場的發展,特別是人力資源市場、金融市場、信息市場、技術市場等。勞動力成本的波動會直接影響流通成本的波動,勞動者素質的高低同樣會影響流通效率的高低。商品交易中的支付方式、貨幣流通量的增減,也會影響流通的效率與成本。信息化會直接影響流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而流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會直接影響流通效率與成本。技術市場也是一樣,既然流通是生產力,就不可能離開科技,流通科技含量的高低、現代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流通的效率與成本。
前述五個方面合在一起成為影響流通效率與流通成本的主要因素,怎么辦呢?《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從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主要任務、支持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二十條意見,是一個打組合拳、綜合治理的方案,對流通業進行了新的定性、定位、定標,在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不僅對當前流通業的發展,而且對今后流通業的發展都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本人認為,最根本的還是要解決好以下五個方面的認識問題。
要在國民經濟中扎扎實實地確立流通產業的基礎性與先導性地位。
生產創造價值,流通同樣創造價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處于產業鏈的末端,流通處于產業鏈的高端,從某種意義上說,流通過程創造的價值更高。這一問題從理論到實踐還沒有研究透,導致國民經濟中出現一些問題時,經常拿流通來說事,這是一種誤解。
改變粗放型的經營模式,創新流通方式,苦練內功,提升科技含量,提高職工素質,要像工業淘汰落后產能一樣,淘汰落后的流通業態與流通模式。
生產、分配、流通、消費這四個方面是互相依賴、互為促進的關系,只要一個環節跟不上,其他三個環節都會受到影響。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缺少對運籌學、數量經濟學、博弈論的研究與實踐,經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相同點是什么,不同點是什么;它由哪幾個部分構成,每個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什么;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目標是什么,如何來實現這一目標。對于這些問題,一定要明明白白地告訴全黨、全國人民。沒有一個頂層設計,流通產業的發展,或者說改變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就可能是一句空話,或者說是治了標,治不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