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選慶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北京市100731)
我國流通業快速發展,商業模式不斷創新,對物流業特別是商貿物流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商務部十分重視商貿物流發展,早在2008年就出臺了《商務部關于加快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發展的指導意見》,2011年3月又會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發布了《商貿物流發展專項規劃》。
商貿物流是指與生產、貿易、批發、零售、居民服務等行業相關的物流服務活動。商貿物流屬于產業物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組成部分,處在整個商品物流鏈條的下游,是連接消費、實現交換的關鍵環節。同時,它居于物流增值鏈的高端位置,具有專業性強、少批量、多批次、快周轉、精細化、增值服務空間大等特點,還是各種現代物流技術裝備和信息化手段應用最快、最廣的領域,對帶動流通服務現代化、提高流通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物流業的地位與經濟發展階段密切相關。經驗表明,當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時,產業的發展就更多地依賴于整個服務體系的完善和優化。其中,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是一個重要環節。當前,物流成本高已成為增加流通費用、推高商品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主要處于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的商貿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尤其應當引起高度重視。據中央電視臺2011年調查,自山東壽光銷往北京的蔬菜在產地收購價只有0.25元/斤,到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的批發價上漲到0.50元/斤,而到市內菜市場的零售價卻上漲到1.5元/斤。即從產地到終端蔬菜價格上漲了5倍,其中4倍漲在“最后一公里”。
物流業服務于相關產業發展。從制造業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已經是制造業大國,而制造業的發展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物流服務體系來支撐。特別是當今制造業面臨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柔性化、服務化、虛擬化和供應鏈管理等趨勢明顯,對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反應能力等提出很高的要求(從及時(Just In Time,JIT)到準時化順序供應(Just In Sequence,JIS))。從批發零售業發展情況來看,我國流通體系正經歷一次深刻的變革,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多種經營方式、多業態發展必然要求物流服務方式和服務模式作出相應的調整,零售業的激烈競爭要求物流企業提供多品種、小批量、快周轉的供貨服務,高效的商貿物流配送體系是流通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逐步從吃飽向吃好轉變,對農產品、食品保鮮、品質、消費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增加,人們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的改變,對速凍食品、保鮮食品的需求會不斷增加,冷鏈物流會得到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服務模式創新的速度也會加快。
經濟全球化導致物流服務的全球化需要。經濟全球化使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大型公司特別是跨國公司日益從全球的角度來構建生產和營銷網絡,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購和產品銷售的全球化相應地帶來了商貿物流活動的全球化。
總體上看,我國商貿物流整體水平不高,物流效率偏低,難以滿足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居民消費升級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一是物流成本較高,效率較低。我國社會物流總成本與GDP的比率仍高達18%,比發達國家8%~9%的比例高出近一倍。我國產成品的庫存平均是40天左右,在發達國家一般是20天;我國汽車空駛率高達37%,相當于每年有150萬輛載重汽車來回空跑。二是專業化程度差,與上下游產業融合度不高。第三方物流企業規模小,服務功能單一,多數仍以運輸、倉儲等簡單物流業務為主,與上下游產業特別是制造業和商貿服務業的融合度較差,缺乏產業支撐。在經濟增長快、行業競爭不激烈時,這種模式還有利潤;一旦遇到經濟不景氣,其弊端就非常明顯。三是發展層次不高,惡性競爭嚴重。我國物流業起步晚、門檻低,小微企業占比高,大多數企業集中在中低端市場競爭,同質化現象嚴重。據交通部門統計,目前我國車輛在100臺以上的物流公司占比不到3%,只有一臺車的個體運輸戶占了將近40%。由于發展層次低,物流業服務的附加值也低,難以滿足當前網絡化、精細化等高端需求。2012年前10個月,我國重點物流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僅為4.7%,這是很低的水平。
《商貿物流發展專項規劃》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立一套與商貿服務業發展相適應的高效通暢、協調配套、綠色環保的現代商貿物流服務體系,形成城市配送、城際配送、農村配送有效銜接,國內外市場相互貫通的商貿物流網絡的工作目標。下一步,要按照專項規劃要求,針對商貿物流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從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保障消費安全等方面重點抓好如下工作: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專業化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結果,是企業為增強市場競爭力,將企業的資金、人力、物力投入到核心業務,而將倉儲、庫存管理、包裝甚至補貨等輔助性業務外包由專業公司管理。第三方物流企業通過專業化服務把生產、流通、消費有機地連接起來,以最快速度、最佳時間、最優組合完成商品從生產領域向消費領域的轉移過程,最大限度地節省流通費用,加速社會再生產過程。目前,我們很多制造企業、批發企業、連鎖企業、電子商務平臺要花費很多財力、物力投資建設物流配送中心,自己經營物流業務。這種狀況與我國目前第三方物流發展滯后、不能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務有一定關系。
我國的冷鏈設施嚴重不足,不能滿足消費結構升級和食品安全的需要。目前,我國大部分農產品、食品仍處于常溫物流狀態,僅有10%的肉類、20%的水產品和少量的牛奶、豆制品通過規范的冷鏈系統流通,遠低于發達國家85%的比例。由于缺乏先進的倉儲和冷藏運輸設施,我國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耗率達25%~30%,遠高于發達國家5%的水平,每年僅蔬菜在物流過程中的損耗就超過1000億元。此外,由于標準缺失、信息不暢,物流各環節的協調運作水平低,導致冷鏈不冷、冷鏈不鏈,完整獨立的食品冷鏈體系尚未曾形成。因此,抓好農產品冷鏈設施投入、改善管理是農產品物流面臨的一項迫切任務。
城市配送面對的是點多面廣的零售商店或千差萬別的最終消費者,目前由各自分散的供貨商進行高頻率、單品種、多門店的送貨,浪費運力、增加費用,同時也增加城市交通壓力,加大了管理難度。因此,要抓好城市配送體系建設,通過改善城市物流節點規劃布局、科學確定零售網點卸貨時間、加強城區貨運車輛管理、發展共同配送和統一配送等措施,解決“最后一公里”貨車進城難、組織化程度低、配送成本高、交通擁堵等問題,切實推進城市商貿物流健康發展。這是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的九條政策措施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標準化、信息化是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兩大支柱。沒有標準化、信息化,物流各環節的運作就不能實現暢通、協同、高效,因此,物流要實現多功能的一體化運作,要實施跨區域、跨國界的高速運轉,必須將物流標準化、信息化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來抓。當前,要大力推動標準托盤的租賃和共用系統建設。加大條碼、智能標簽、無線射頻識別等自動識別技術的應用力度,實現商品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流程可跟蹤、動態可視化。除抓好企業物流信息技術的應用外,還要抓好社會物流資源信息平臺的搭建工作,促進社會物流資源的有效利用。
物流是物聯網技術的重要應用領域,包括智能倉庫管理,托盤、周轉箱、集裝箱等裝載設備的跟蹤管理,運輸工具及貨物的可視化管理,冷鏈食品的溫控管理等。通過物聯網技術應用,可實現物品出入庫數據的自動收集,使倉庫的管理變得高效、準確,最大限度地提高物件周轉速度和流通效率。由于受成本等因素制約,目前,我國物聯網應用還處在探索階段,政府部門可通過啟動一批物聯網應用示范項目,推動物聯網在物流領域的應用。
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資源配置已從一個工廠、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擴展到全世界,國內物流網絡逐步成為全球供應鏈網絡的一部分。因此,我們要順應全球化發展趨勢,把視野和目標從國內物流擴展到全球物流,鼓勵物流企業“走出去”,在世界主要市場布局物流節點,通過戰略性布局逐步構建與全球市場貫通的物流網絡,為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拓展全球市場、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