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波
(湖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系,湖南 湘潭 411201)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物流業已由過去的末端行業,上升為引導生產、促進消費的先導行業。因而物流企業的成長與發展,必將對優化產業結構、增強企業發展后勁、提高經濟運行質量起到促進作用。但是,我國物流企業尚處于起步發展期,其成長力和成長性都十分脆弱。目前,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物流業還存在專業化程度不高、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不能滿足現代物流發展需要、專業人才短缺、信息化程度不高、網絡布局有待完善等問題,導致物流費用居高不下,進而制約了物流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2010年,這組數據依舊沒有質的改變,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18%,是發達國家的兩倍左右。另外,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物流業造成較大沖擊,具體表現在:(1)需求急劇減少;(2)企業經營效益普遍下降;(3)客戶延長賬期或倒閉或惡意逃債,加大了物流企業的壞賬風險等。統計表明,2008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和物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幅度分別比2007年回落6.7和1.9個百分點。以上種種,使我國物流企業迫切需要選擇能有效達到其戰略目標所設定的成長性的成長路徑。
企業成長理論一直是西方經濟與管理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自亞當·斯密(Adam Smith)[1]開始,馬歇爾(Marshall)、[2]科斯(Coase)[3]以及威廉姆森(Williamson)、[4]、[5]波特(Porter)[6]提出了外生因素成長理論,認為導致企業成長的因素主要來源于企業外部;彭羅斯(Penrose)[7]認為企業的成長主要取決于能否更為有效地利用現有資源,強調管理對于企業成長的作用,而基本不考慮大量的外在因素;沃納菲爾特(Wemerfel)、赫爾法特(Helfat)、皮特拉夫(Peteraf)、潘漢爾德(Prahalad)、哈默 (Hamel)、[8]科利斯 (Collis)、蒙哥馬利(Montgomery)、[9]巴羅尼(Bamey)和蒂斯(Teece)等支持和發展了彭羅斯的內生因素成長理論,把企業的內在資源和能力看作是促進企業成長的決定性因素;錢德勒認為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擴大是企業成長的根本;顧萊納(Greiner)、[10]愛迪斯(Adizes)等提出的企業成長階段理論強調,企業成長具有階段性,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特征與問題;斯托里(Storey)、[11]卡多索(Cardozo)[12]等提出的企業成長決定因素理論認為,企業成長會受到內外部因素的影響,從而表現出不同成長路徑與速度。國外有關企業成長的理論有鮮明的時代特性,主要研究領域有企業成長與融資和法律制度安排、產業演化、技術和知識、轉軌經濟、信息披露和資本結構以及環境不確定性等方面關系的研究。[13]隨著企業生存環境的變化和相關理論研究的不斷擴張,企業成長理論的研究內容日漸突出了企業成長的規模增長基礎性、結構關聯適應性、多重邊界性和組織成長的生命周期性等特征,揭示了企業成長的質與量的互動性。[14]目前,國內學者對企業成長路徑選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總結國外大企業的成長而得出的,主要有三種模式,即通過市場機制的調節并隨市場發展而成長,如美國;通過政府與企業的相互協調合作而成長,如日本;由政府扶持而成長,如韓國、中國。第二種觀點將企業成長模式劃分為4種基本成長模式:基于經營結構發展的成長模式、基于組織結構發展的成長模式、基于空間結構發展的成長模式和基于技術結構發展的成長模式。第三種觀點從企業的不同層面將企業成長模式劃分為規模成長型、產權成長型、組織成長型、技能成長型和資本成長型。第四種觀點將企業成長模式劃分為漸進型、跨越型及階梯型成長模式。
目前,無論是企業成長理論,還是現代物流理論,都沒有給予物流企業足夠的重視。如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的我國物流企業,在面對比西方發達國家更多不確定性的環境下,應該如何根據自身具備的資源和能力選擇適合的成長路徑?關于這一重要問題,還未見到較為詳盡的論述與實證上的支持。理論研究上的缺陷,嚴重影響了研究者和企業實踐者對于我國物流企業成長問題的理解與努力。
外部環境作為企業戰略信息和資源的重要來源,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全球競爭日益激烈,市場環境變幻莫測,企業環境表現出越來越強的不確定性。而對于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企業而言,環境條件更為嚴峻。環境是決定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尤其是以波特為代表的產業定位學派更認為外部環境是決定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環境最主要的特征是其本身及主體感知的不確定性。[15]、[16]當不確定性描述的對象是組織環境時,產生了環境不確定性的概念。鄧肯(Duncan)[17]認為,環境不確定性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在決策時對于相關環境因素信息的缺乏;(2)無法得知決策結果;(3)無法預知環境對決策的影響。他同時指出,環境不確定性由復雜性與變動性兩個維度構成。邁爾斯(Miles)[18]等認為,不確定性是影響企業績效環境的不可預測性。麥利肯(Milliken)[19]認為,環境不確定性是關鍵管理者不能正確感知或評估組織外部環境的狀態或發展趨勢。他把這種不確定性分為三類:狀態不確定性、影響不確定性和反應不確定性。
動態能力理論認為,當環境不確定性增加時,信息獲取成本加大,決策理性受到制約,個人和組織內在能力的獨特性和稀缺性會逐漸喪失。與西方國家基于規則和制度的商業環境相比,中國企業面臨的環境具有更多的不確定性,包括規則的不確定、結果的不確定和方案的不確定。另外,中國環境客觀上存在著與西方國家不同的特征,西方所言的環境多為市場環境,而中國環境特征呈現出很大程度的非市場性。來自市場和非市場的信息,相互沖突和不一致的信息,都使個人和組織的決策成本加大,使戰略導向的行為不能適應環境的快速變化。現有研究成果顯示,從外部環境上看,發展中國家存在著環境約束問題。所謂環境約束是指國家政治經濟環境的穩定性低,缺乏系統的環境監控機制和收集數據的技術條件,基礎教育和管理能力相對較低,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基礎薄弱,缺乏可供企業檢索的數據資源等。這些因素導致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所處的外部環境有很大不同,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不確定性更大。
在我國物流企業的成長過程中,同樣存在環境約束問題,包括規則的不確定、市場的不確定以及管理能力的不確定等,這些不確定性因素是影響我國物流企業健康快速成長的重要原因。在不確定環境中,企業高管通過識別和解釋環境中的戰略威脅與機遇,盡早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以降低不確定性,是企業戰略管理的重要環節。因此,我國物流企業如何在不確定環境中,通過不斷學習和調整,選擇適當的成長路徑,成為我國物流企業成長乃至物流產業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問題。
一直以來,國內外學者對企業成長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強調研究企業內部擁有和控制的資源和能力,主張完善企業自身機制來推動企業的成長;二是強調研究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認為企業成長路徑的選擇需要與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相匹配。物流企業的成長必定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在創業初期由于人力資本或其他資源的制約,很少企業能夠制定長遠的戰略,許多企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市場中不斷試水,找到適合的戰略和服務模式,然后強化這些成功的因素,淘汰不適應市場發展的策略,找到適合企業發展的方向,這是學習理論在經營企業行為上的應用。復制成功經驗或是把這些成功因素交叉混合起來形成新的策略,這使企業可以創造性地發展。顯然,這個過程既是完善自身機制與強化自身能力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適應外部環境的過程。因此,我們認為,在我國物流企業整體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且其成長環境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以下路徑對我國物流企業的成長是比較合適的。
目前,我國工商企業選擇第三方物流模式的比例較低,這固然與我國工商企業物流模式還較為原始落后,其物流服務需求還集中在傳統服務功能,缺少供應鏈整合服務、物流信息系統開發與設計以及相關管理咨詢等增值性物流服務需求的現實狀況相關,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與我國物流企業落后的物流技術導致較低的物流服務效率相關。我國物流產業尤其是第三方物流業正處于形成階段,物流企業在專用設備、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方面存在不足,導致物流企業的經營規模小、服務功能少、競爭力弱,制約了我國物流企業的成長。從內涵上看,物流技術進步是指物流裝備和物流產品技術水平的提高,物流工藝的改進,物流從業者素質的提高,物流組織管理水平的提高及實現規模經營和資源配置的優化等。已有的研究表明,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物流服務效率的提高,顯然有賴于物流技術進步。因此,物流企業必須致力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以提高物流服務效率和質量,降低服務成本,提高企業的物流服務能力,擴大經營規模,促進物流企業的持續成長。
企業是具有不同適用性的資源和能力的集合,企業的成功依賴于積累專業化的資源和能力,并通過這些特有資源和能力的開發、利用與整合,使競爭對手難以模仿或復制,從而獲得成長性優勢。因而,辨識并界定企業專業化的資源和能力,將企業的普通資源和能力與獨特資源和能力區分開來,是企業培育異質性優勢成長力的首要任務。事實上,企業是通過管理者個體感知來認識內外環境并作出反應的,管理者正是在對諸如技術變化、市場態勢、公司愿景、戰略邏輯、管理過程等環境因素掃描的基礎上,敏銳辨識、界定企業的獨特資源和能力,并對這些資源和能力進行有效開發、利用和整合,以確立其優勢的成長力和競爭力,進而使企業能更加有效地應對環境、把握市場機會,實現可持續成長。
企業制度涵蓋管理制度和產權制度,規定了企業發展戰略和組織結構變化的社會空間,界定了企業所有者、管理者和員工的關系,直接影響到管理者和員工團隊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制度經濟學認為,經濟的組織和控制體系并不僅僅包括市場因素,在任何社會中,決定資源配置的因素是社會的組織結構,即各種制度安排。因此,制度安排、制度規范和制度創新是企業可持續成長的重要保證。完善和規范的管理制度可以形成企業內合理的分工協作,有效整合企業的資源。企業制度主要從個體激勵與降低協調成本兩方面增強企業成長力。一方面,企業通過適當的產權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安排,最大可能地激發管理者與員工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企業內降低協調成本的最基本的機制是將每個個體的行為與企業的最終績效相聯系。
企業實現持續成長的關鍵條件是對復雜環境作出快速而準確的反應,準確辨識和把握市場機會,降低經營風險,及時而有效地監控和化解危機。這些能力的形成可能源于企業自發式的積累,也可能源于企業家有意識的規劃,但自發積累的這些能力要么在某些能力上存在欠缺,要么相互之間可能不協調;而通過企業家有意識的規劃,企業家各方面的能力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協調,最終形成不可模仿的成長力。彭羅斯(Penrose)認為,企業成長的關鍵在于突破管理瓶頸,也就是說,企業通過“干中學”積累的管理能力不足以滿足企業成長的需求。此時,職業經理人所具備的專業管理知識、社會關系、對市場環境的應變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就成為滿足企業成長所急需的資源,但職業經理人這種企業家潛能的發揮需要有效的現代企業制度來激發。因此,職業經理人企業家潛能發揮的過程,就是現代企業制度構建和完善的過程,也是企業實現可持續成長的過程。
學習型組織主要指組織的存在與發展方式、組織的行為特點,而不是一種組織形式。學習型組織具有如下特點:(1)組織成員擁有共同愿景。共同愿景來源于又高于個體愿景,是組織中所有員工愿望的景象,是組織的共同理想,能使不同特征的人凝聚在一起,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2)組織由多個創造性個體組成。在學習型組織中,由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組成的團隊是最基本的學習單位。組織的所有目標都直接或間接地通過團隊的努力來實現,通過建立學習型組織,使企業積累的專有知識得以有效轉移和整合,使支撐企業成長所需的各類知識得以進化,使企業的個體能力得以向組織能力轉化,并最終形成核心競爭力。因此,建立學習型組織,是企業不斷跨越成長障礙、不斷突破成長極限,從而培育優勢成長力、獲得競爭優勢、保持持續成長的重原因。
“新產業空間”學派認為,在一個高度變動的市場環境下,本地化的生產協作網絡存在降低社會交易成本和保護合作的因素,能促進企業彼此之間高效的競爭與合作關系,使之具有極強的創新能力和內生發展力,這既可為物流企業和物流產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技術,又可以在區域內和客戶企業間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從而使物流企業擁有穩定的市場需求,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減小物流服務需求的不確定性。因此,物流服務供需雙方企業間建立戰略聯盟,一方面可加強和穩定雙方的合作關系,減少物流服務需求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對客戶企業來說,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并與物流企業建立戰略聯盟關系,可使其集中于核心優勢環節,增強其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建立戰略聯盟關系,物流企業可以對客戶企業專用于物流的原有資產進行整合,減少客戶企業原有專用資產的貶值。更重要的是,在聯盟內部,供需雙方通過相互溝通協商、互相支持,不斷促進物流技術進步,進而促進物流服務功能的優化及物流服務質量和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促進物流企業和物流產業的發展。
要素在不同產業和區域之間的配置與再配置,是區域產業結構的重要內容。在各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區域產業結構趨同的現象。區域產業結構趨同會對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產生諸多不利影響。首先是重復建設,其次是爭奪原材料,再次是市場封鎖,最后是價格大戰。其危害是顯而易見的:(1)分散了生產,損害了規模經濟帶來的規模效益,使生產的集中度和產品的競爭力下降;(2)區域間專業化水平下降,損害了分工效益;(3)區域間結構性矛盾激化。
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通力合作,是降低或消除區域產業結構趨同化的重要保證。第一,改變現有的政府官員業績觀,盡快健全和完善政府考核機制。現有的以GDP增長速度為核心的政府考核制度,必然使地方政府官員存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邏輯思維,進而盲目重復投資,以追求一個好的“相對業績”;第二,企業必須從全國整體考慮,根據各地要素的相對豐富程度及比較優勢,將精力集中于辨識和培育異質性的優質資源與能力,以實現生產要素的相對集中,形成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實現物流企業的規模效益與可持續成長。
物流企業成長路徑的選擇是企業一項戰略性的決策,受到企業戰略、環境不確定性和不同成長路徑效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企業成長過程中,如某個時期或某種特定環境也許會存在一種最有效率的成長路徑,但從企業成長的總進程看,企業往往根據自身內部所擁有和控制的資源與能力的獨特性、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和匹配性來選擇適合的成長路徑。因此,綜合考慮各種影響物流企業成長的內外部因素,既注重完善自身機制與強化自身能力,也注重與環境的適應性,才是我國物流企業成長路徑的正確選擇。
[1]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其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5-6.
[2]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8-323.
[3]Coase R.H.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1937(4):386-405.
[4]William O.Market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NewYork:Free Press,1975:87-95.
[5]William O.The Economic Institute of Capital[M].NewYork:Free Press,1985:56-63.
[6]Porter M.E.Competitive Strategy[M].NewYork:Free Press,1980:23-45.
[7]Penrose E.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35-102.
[8]Prahalad C.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May-June):79-91.
[9]Collis D.J,Montgomery C.A.Competing on Resources Strategy in 1990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63-75.
[10]Greiner L.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s Grow[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2(3):55-68.
[11]Storey D.Understanding the Small Business Sector[M].Routledge:London,1994:16-28.
[12]Cardozo R.N.A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Reconition Process[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al,2000(2):103-120.
[13]鄔愛其,賈生華.國外企業成長理論研究框架探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12):2-5.
[14]鄔愛其,賈生華.產業演進與企業成長模式適應性調整[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4):15-20.
[15]王益誼,席酉民,畢鵬程.組織環境的不確定性研究綜述[J].管理工程學報,2005(1):46-50.
[16]、[17]Ducan.R.B.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2(3):313-327.
[18]Miles R.E.,C.C.Snow,A.D.Meyer.Organizational Strategy,Structure,and Proc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8(3):546-557.
[19]Molliken F.J..Three Types of Perceived Uncertainty about the Environment:State,Effect,and Response Uncertain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7(1):13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