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嫚嫚
晚期早產兒母體因素分析
張嫚嫚
晚期早產兒;母體因素
晚期早產兒是指34周≤胎齡<37周、更接近成熟足月的新生兒[1],晚期早產兒發生疾病和死亡的風險低于早期早產兒,但他們尚處于生長發育不成熟階段,患病率、死亡率均明顯高于足月兒,因此近年來成為臨床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晚期早產兒各器官發育不成熟,易出現多種并發癥。據報道,晚期早產兒入住NICU率、剖腹產率、雙胎、呼吸困難、鼻塞CPAP或機械通氣支持、呼吸暫停、需要光療的黃疸、低血糖、感染、喂養困難以及靜脈營養率明顯高于足月兒。有許多學者提出,晚期早產兒出生率的增加和母體因素密切相關,要降低晚期早產兒的出生率,需要積極了解母體因素,進行早期有效的干預。
1.1 研究對象收集2011年1~12月福建省泉州市二甲及二甲以上醫院出生的孕產期及產后由我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管理的晚期早產兒,共508例,胎齡34~36+6周,平均胎齡35+5周。男性252例,女性256例;出生體重(2523.08±483.18)g(1070~4400g),其中≥2500g的有270例,1500~2500g的231例,≤1500g的7例;三甲醫院出生460例,二甲醫院出生46例,非醫院出生2例。入住新生兒監護中心共335例,發生并發癥的有274例;NICU入住率66.1%,并發癥發生率53.9%,如呼吸困難、喂養不耐受、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敗血癥、低血糖、貧血等,生后因高膽紅素血癥需藍光治療的有219例,占43.1%,呼吸系統疾病15.5%、低血糖癥53例、敗血癥51例、新生兒窒息35例,室管膜下囊腫26例,貧血23例,呼吸暫停17例,顱內出血13例,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12例等。
1.2 出生情況緊急剖腹產140例,占27.6%;選擇性剖腹產149例,占29.3%;自然分娩219例,占43.1%;雙胎妊娠115例,單胎妊娠393例。出生時無窒息史的458例,占90.2%;輕度窒息38例,占7.5%;重度窒息4例,占0.8%;8例不詳。進行產前檢查的有446例,14例未進行產前檢查,48例不詳。
上述研究對象母親因素分析如下:胎膜早破158例,占31.0%;羊水過多3例;羊水過少14例;妊娠期膽汁淤積癥16例;妊娠期高血壓共110例,包括:妊娠期高血壓18例,重度子癇前期82例,輕度子癇前期8例,子癇2例,慢性高血壓3例;胎盤位置異常共38例,其中低置3例,前置胎盤35例;胎盤早剝6例;子宮畸形3例;胎兒宮內窘迫16例;妊娠期糖尿病15例;糖耐量受損7例;絨毛膜炎1例;盆腔炎5例;子宮內膜炎1例;血小板減少癥5例;胎兒宮內生長受限17例;妊娠期貧血的共有24例,其中輕度貧血11例,中度貧血10例,重度貧血3例;心律失常2例;慢性腎炎3例;重癥肺炎1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先天性心臟病2例,其中1例心功能III級,宮頸機能不全1例;卵巢囊腫蒂扭轉1例;癔癥1例。
隨著我國圍產醫學的進展,早產兒出生人數也在逐年增多,其中晚期早產兒占早產兒的大部分人數。關于晚期早產兒出生率增加的原因迄今尚不清楚,可能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①輔助生殖技術的推廣應用致多胎率的增加;②產科技術的發展,加強對孕期的監護和干預,對死產、宮內發育遲緩、胎兒畸形、宮內缺氧等異常能早期識別,從而提前到34~36周分娩的人數相應的增加;③選擇性剖宮產率的增加[2]。根據上述研究資料分析,胎膜早破及產科并發癥等母體因素也是導致晚期早產兒出生人數增多的主要原因。晚期早產兒的母體患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3.1胎膜早破。引起胎膜早破原因有多種,主要有:①生殖道炎癥。陰道炎、宮頸炎容易引起胎膜感染,導致胎膜破裂,故懷孕前行婦檢及陰道分泌物檢測,及時有效的治療生殖道炎癥是可有效降低生殖道炎癥引起的胎膜早破。②胎位不正。多胎、羊水過多孕婦,由于羊膜腔內壓力過高,容易發生胎膜早破。臀位、橫位及頭盆不稱的孕婦,可因羊膜腔內壓力不均而發生胎膜早破。③性生活。妊娠晚期的性生活是引起胎膜早破的重要原因,性生活也易造成生殖道感染,產前促發胎膜早破,產后還有可能引起產褥感染,因此,妊娠晚期應禁止性生活。④營養不合理。如孕婦飲食中缺乏銅、鋅等微量元素,致使胎膜變脆,缺乏彈性,容易引發胎膜早破。在孕期要注意補充營養,合理膳食,營養均衡,以增加母體中微量元素的含量,預防胎膜早破。⑤其他因素。劇烈咳嗽、便秘及提拿較重物體等因素,可導致孕婦的腹壓驟增,也易促發胎膜早破。孕產婦要注意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
3.2妊娠期高血壓病也是當前社會比較常見的妊娠期疾病,妊娠期高血壓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年齡過小或過大即:≤20歲或>35歲的初孕婦;家族遺傳因素,家族中有高血壓病史、孕婦之母有PIH史者,或子癇患者的姐妹、女兒、兒媳等;有原發高血壓、腎炎、糖尿病等病史者;營養不良、貧血、低蛋白血癥者;體型矮胖,體重指數>0.24者;精神過分緊張或工作強度壓力大者;羊水過多、雙胎、巨大兒、葡萄胎者。針對上述因素,母體應在準備懷孕前適時調整飲食結構,適當的體育鍛煉,心理調節等,降低妊娠期高血壓發病率。如果妊娠期患上高血壓,要注意控制體重、控制鈉鹽的攝入、必要時應用藥物控制血壓。
3.3妊娠期糖尿病。隨著我國經濟水平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主要與妊娠期過度營養、肥胖等因素有關。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母體社會因素引起晚期早產兒的增加。故要有效降低晚期早產兒的出生率,基層婦幼保健醫生需加強圍產期保健知識的宣傳,使越來越多的育齡期婦女及家屬了解圍產期保健的重要性;對孕產婦進行早期建立孕產婦保健手冊,督促孕婦規律、及時的進行孕產期保健,對于妊娠期疾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從而有效的、安全延長孕周期,使胎兒宮內發育盡可能成熟,降低晚期早產兒的出生率。
[1] 徐萍,張雪峰,李瑛.晚期早產兒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探討[J].中華兒科雜志,2009:931-932.
[2] 伍金林,曾振錨.晚期早產兒的研究進展[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2010,2:130-131.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東湖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福建泉州 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