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娥
白塞綜合癥是一種病因不清,同時或先后發生口腔黏膜潰瘍以及眼、生殖器、皮膚都可發生病變的綜合病變。關節、心血管等其他系統雖發生率較小,但常危及生命,給廣大患者帶來巨大痛苦,我們收集了58例白塞患者,對其總結分析。
1.1 研究對象 我們收集了2005~2012年本院確診的白塞患者。診斷標準:以復發性口腔潰瘍為基礎,加下述任意兩項即可確診:復發性生殖器潰瘍;眼疾,如葡萄膜炎、視網膜炎等;皮膚損害,如結節性紅斑等;皮膚針刺反應陽性。
1.2 研究方法 使用臨床資料調查表記錄各病例的臨床資料和實驗室檢查結果。
1.3 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12.0軟件包分析,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58例白塞患者中,男34例,女24例。男女比率約為1.5:1。發病年齡13~76歲,平均年齡(34.0±14.1)歲。病程1~21年,平均病程5年。臨床表現依次為:口腔潰瘍58例(100%),皮膚黏膜損害49例(84.4%),生殖器潰瘍43例(74.1%),皮膚針刺反應陽性30例(50.9%),眼部損害17例(20%);口腔潰瘍為最常見的首發表現(41例,70.9%),其次為皮膚黏膜損害(21例,36.2%)、生殖器潰瘍(29例,50%)、眼部損害(19例,32.9%)。
2.2 臨床表現
2.2.1 主要癥狀 58例均有復發性口腔潰瘍,這也是本病最常見的首發癥狀和必發癥狀。與復發性口瘡類似,多表現為輕型口瘡,也可出現皰疹樣口瘡或腺周口瘡。皮損主要表現為結節性紅斑、面部毛囊炎、座瘡樣皮疹、皮下血栓性靜脈炎和皮膚針刺反應。生殖器潰瘍形態與口腔潰瘍類似,常反復發作,但間歇期遠大于口腔潰瘍。男性的陰囊、陰莖、龜頭處好發,亦可有附睪炎。女性好發于大陰唇、小陰唇,亦可發于陰道和子宮頸。潰瘍有自愈傾向、可留有瘢痕。眼部損害包括虹膜睫狀體炎、視網膜炎、鞏膜炎。眼部病變在常見癥狀中出現率最低,但后果較嚴重,可導致失明。
2.2.2 其它癥狀 關節受累11例(28.9%),多為非對稱性大關節痛,無關節功能障礙。胃腸道受累5例(9.8%),多表現為腹痛、腹脹、便秘、便血。神經系統受累2例,表現為頭痛頭暈、言語不清、步態不穩。心血管受累1例,為心瓣膜受損。
2.3 既往史 乙型肝炎4例、肺結核1例、糖尿病1例。
2.4 家族史 未見有相同病史。
2.5 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因缺乏特導性,僅作參考。中性粒細胞增高31例(53.1%),血沉升高29例(50%)。
白塞氏綜合癥確切病因尚不明確,但有關研究表明免疫、遺傳因素、纖溶系統、微循環系統障礙以及病毒細菌、結核、梅毒等感染,微量元素缺乏等可能與本病有關。它的基本病理變化是非特異性血管周圍炎性細胞浸潤,以靜脈明顯。急性型患者發病前多無明顯誘因,常伴高熱;慢性型患者起病前多有勞累、感冒等誘因,可伴低熱。本病以相互出現多系統多臟器病損,且反復發作為特征。依照病損出現的概率多少,可分為常見癥狀和少見癥狀兩大類。口腔潰湯是本病最常見的首發癥狀和必發癥狀。其次為皮損,其中結節性紅斑、毛囊炎性丘疹是兩種特征性的皮損,少見損害有多形紅斑樣、sweet綜合癥樣皮疹。生殖器損害和眼部損害也常發生。目前,白塞的診斷標準以復發性口腔潰湯為基礎,其中皮膚針刺實驗單列一主要診斷指標,但其陽性率受患者免疫狀態、是否用藥及病程影響差異較大。Mok等[1]報告香港地區的陽性率只有2%,但有時診斷困難時此反應具有特殊提示意義,抽血檢驗或輸液時的“針眼”處情況應引起臨床醫生高度重視。
白塞綜合證的治療分為局部治療和全身治療。局部治療可用復方氯已定漱口液漱口,外陰潰瘍用1/5000高錳酸鉀坐浴,每晚一次,然后用四環素可的松眼膏涂于潰瘍面。眼部輕型炎癥可用0.5%醋酸氫化可的松液滴眼。皮膚用醋酸氫化可的松軟膏局部涂布。全身治療可用免疫抑制藥物、免疫增強劑或免疫調節劑,也可用中醫中藥辨證施治。皮質激素為首選藥物,當出現急性眼部病變、神經系統或大血管病變時,要用激素治療。使用激素前必須做全身檢查,如胸透、血常規、便常規和便潛血檢查;詳細詢問病史,如有無胃潰瘍及結核病史。給藥途徑及劑量按病情輕重而定,分為短期和長期療法。如強地松:短期療法:適用于急性發病或較嚴重病例,開始為每天30~60mg,6~7天后減為每天20~30mg,然后每隔3~4天減少5mg;長期療法:初始30~40mg病情控制后每7天減少5~10mg。根據皮質激素晝夜分泌的節律性,主張采用隔日服法,即將兩天的總劑量于晨間6~8時分泌高峰時1次頓服,隔天1次。細胞毒類:為增強腎上腺皮質激素的療效,降低副作用,減少劑量,主張合用此類藥物,如環磷酰胺和硫唑嘌呤,25mg,每天兩次,療程不超過10天,以后用小劑量皮質激素維持。注意在使用上述免疫抑制劑時,應特別注意其毒副作用。免疫增強劑或免疫調節劑包括左旋咪唑、轉移因子、胸腺肽等。
[1] Mok CC, Cheng TC, Ho CT, et al.Behcet’s disease in south-ern Chinese patients[J].J Rheumatol,2002,29:1689-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