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盛香
我院1997~2011年,共為426例449只乳房施行手術,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5~65歲,其中單側乳房病變426例,雙側乳房病變23例。手術均為先行腫塊切除術,術中快速冰凍切片結果回報為乳腺癌后,在經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的條件下行乳腺癌根治術,術后予以4~6個療程的化療,平均住院30天,患者術后效果滿意,均治愈出院。現將手術的有關護理配合總結如下。
2.1 心理護理 由于該手術本身屬于創傷性治療手段,手術過程中的出血、疼痛、組織損傷、形體改變、功能喪失以及術后并發癥對每個患者來說都是一種嚴重的精神刺激[1]。絕大部分患者情緒消沉,悲觀失望,精神負擔重。出現食欲不振,表情沮喪,失眠,煩躁等癥狀,不能很好地配合手術,因此護理人員應該在術前耐心解釋,消除其恐癌心理,另外還應采取疏泄手段消除患者抑郁,因勢利導轉化患者負性心理,如進行術前知識宣教,介紹乳癌手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等使其心態得到調整,增強治療信心,積極配合手術施行。
2.2 常規準備 術前完善各項檢查,給予綜合治療。術前一天備皮,伴有腫瘤破潰感染者術前須予以抗炎治療3~5天。手術前晚進食易消化食物,術前禁食、禁飲12小時以上。大便不暢者可用溫鹽水灌腸一次。其次還應訓練患者臥床大小便及深呼吸動作。
2.3 物品準備 乳癌根治包、胸布包、衣包,提前一天將手術所需的高頻電刀、吸引器、急救藥品、輸液輸血用物及一次物品、敷料等準備齊全并檢查其性能及運轉是否正常。
3.1 巡回護士的配合
3.1.1 術前的全面準備 包括術前訪視,進行心理疏導,查看病歷,了解患者全身狀態,以及準備所有手術用物,保證手術的順利實施。
3.1.2 合理擺放體位 患者采用連續硬膜外麻或全麻。體位取患側向上仰臥位,患側上肢外展;肩下用沙袋墊高30o,如為雙側病變則要求巡回護士在一側手術完畢后將手術床稍搖至對側向上,以便于對側手術的實施。另外,由于該手術時間較長,體位又要求患側上肢外展,因此巡回護士應讓助術者站在患者外展手的上方,以防患者手臂過度外展而損傷臂叢神經。
3.1.3 密切觀察手術進程,及時供給手術臺上臨時所需物品。隨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查看上肢是否受壓,輸液、輸血是否通暢,電刀的使用是否安全等。準確記錄輸液量、出血量、尿量,并及時報知醫生協助其做出診斷及治療。遵醫囑準確配制術中所需藥物,如腎上腺素、五氟尿嘧啶等。術畢協助擦凈術野周圍血漬,用胸帶妥善包扎傷口,護送患者回病房,并就術中情況與病室接班者詳細交接班。
3.2 器械護士的配合
3.2.1 術前了解病情,熟悉手術步驟,以便與術者密切配合。
3.2.2 常規消毒,鋪單,患者上肢外展,用無菌巾包扎至肘關節以上。
3.2.3 遞給術者亞甲藍及無菌牙簽進行切口設計。一般采用兼顧乳頭及腫塊的外上至內下的縱棱形切口。上端起自肱骨頭的前方,下至肋緣下5cm,兩側切緣距腫切邊緣至少5cm。如腫塊偏向內側或外側,也可根據腫塊位置選擇橫切口或斜切口。
3.2.4 碘酒消毒術野皮膚(同時也起到固定切口劃痕的作用)無菌紗布擦干。
3.2.5 將已配制好的藥液(1000ml生理鹽水加入0.1腎上腺素1ml)用20ml注射器抽吸后遞給術者注入皮下及皮下脂肪組織內以起到止血、分離的作用。
3.2.6 用15#刀片沿劃痕將皮膚切開做皮瓣剝離,出血點可用電灼止血。取出的備用皮放入生理鹽水中保存。
3.2.7 用刀片或電刀分離皮下脂肪組織直至胸大肌。然后依次分離并切斷胸大肌、胸小肌,出血處一般用電灼止血或1#絲線結扎,最后處理腋窩部及鎖骨上下的脂肪組織,血管神經束以及其間的淋巴結,注意隨時調節手術照明,協助充分暴露術野,防止損傷胸長、胸背神經,該過程因長時間使用電刀,產生大量刺激性煙霧,應隨時用吸引將散發的煙霧及異味吸凈,以減少對手術人員自身的損害。
3.2.8 切除整塊標本后,逐一結扎肋間及內乳血管的胸壁穿透支,進行創面的徹底止血。
3.2.9 先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兩遍,兩次查看無滲血后,第三遍用配制好的五氟尿嘧啶稀釋液浸泡創面5分鐘。
3.2.10 腋窩置多孔橡皮引流管于腋中線戳創引出,并用大三角針4#絲線固定,連接負壓引流袋或引流瓶且保持引流通暢。
3.2.11 用6×14三角針,0#絲線無張力狀態下縫合切口皮膚,有缺損時應同時植皮。
3.2.12 創面加壓包扎,鎖骨下腋窩等處放置紗布墊,且應保持敷料疊放平整,繃帶包扎松緊適宜,使創面受壓均勻。
根治性乳房切除術[2]適應于臨床Ⅰ、Ⅱ期乳腺癌,以及部分Ⅲ期乳癌,患者全身情況較好者,或放射治療后原發病灶及腋窩轉移有明顯縮小者,如能早期確診并施行手術預期效果良好,臨床一期的病例治愈率很高,手術對于護理人員的要求在于術前患者的心理調整,手術用物的準確齊全,術中準確無誤的配合以及嚴格的無菌操作貫穿始終。
[1] 王長虹,從中.臨床心理治療學[M].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514.
[2] 郭恩覃.現代整形外科學[M].1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