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華
從2009~2011年收治的患者中選出24例診斷明確且超聲檢查在2次以上的肝癌并門靜脈、肝靜脈及下腔靜脈的1支或多支內癌栓形成的患者,其中巨塊型肝癌16例(男12例、女4例),多發結節型肝癌8例(男4例、女4例)。采用百勝AU-3、東芝PV-6000、菲利浦HDI-5000等彩超儀,探頭頻率3~7.5MHz,掃查肝臟及其毗鄰臟器,重點觀察肝內占位病變和門靜脈、肝靜脈、下腔靜脈的2D、CDFI、PW的超聲特點以及腹腔積液、淋巴結轉移情況。盡可能獲取上述三靜脈的滿意超聲信息,部分患者采用半俯臥位、用腔內探頭、較高頻率、經劍突下途徑探查效果優于常規方法。
2.1 巨塊型肝癌肝內腫塊直徑69~150mm,多發結節型肝癌肝內腫塊直徑15~46mm,肝內轉移灶(衛星灶)直徑8~19mm。20例門靜脈呈不同程度擴張(門靜脈主干內徑16~28mm)。10例發現肝內有轉移灶。8例有肝門區和/或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
2.2 靜脈內癌栓的分布情況 20例為非充滿型靜脈癌栓,其中8例門靜脈主干內癌栓;5例門靜脈左支內癌栓;2例門靜脈右支內癌栓;4例于門靜脈、肝靜脈內不同部位同時探及癌栓;1例首次檢查時未發現靜脈癌栓,但于肝癌介入治療后2個月復查時新發現下腔靜脈肝后段內癌栓同時伴大量腹水形成。4例為門靜脈內充滿型癌栓,該4例于門靜脈主干及左右分支內均見大量癌栓,呈充滿閉塞型,同時均伴有大量腹水。
3.1 門靜脈內充滿型癌栓 門靜脈內充滿低回聲或中等回聲團塊,局部靜脈管壁中斷不連續,遠心段靜脈管腔明顯增寬并側支循環形成。靜脈腔內彩色血流信號消失,1例于癌栓內部見星點狀彩色血流信號閃爍,并引出動脈頻譜,Vmax:1.25m/s,RI:0.73。于以后復查中未見癌栓再通,腹水頑固不退且生長迅速。
3.2 非充滿型靜脈癌栓 靜脈腔內可見形態規則或不規則的高回聲、中等回聲團塊,以高回聲型多見,靜脈管腔內可見殘余腔隙;9例見局部靜脈管壁中斷、不光整;16例遠心段門靜脈管腔呈不同程度增寬。靜脈管腔內占位局部可見彩色血流信號充盈缺損、血流繞行,部分可見五彩血流。殘余腔隙處血流速度增快,近心段及遠心段靜脈內血流速度減慢,遠心段血流頻譜隨心動周期及呼吸運動的周期性變化不明顯。
5 例僅見門靜脈左支內非充滿型癌栓患者和2例僅見門靜脈右支內非充滿型癌栓患者均行肝癌介入治療,于術后10~15個月死亡。1例首次檢查時(肝癌介入治療前)未發現靜脈癌栓,但于介入治療后2個月復查時新發現下腔靜脈肝后段內癌栓同時伴大量腹水形成,于術后3個月死亡。其余16例均沒有行肝癌介入治療,而行全身化療+中藥+支持治療,在化療后2~9月內相繼死亡。所有24例患者經治療后直到患者死亡之前所做的超聲追蹤檢查中未見靜脈內癌栓有明顯減少或閉塞再通者。相反有8例見栓子有明顯增大或增多的情況。
肝癌侵犯血管以侵犯門靜脈分支形成癌栓最常見,癌栓脫落后可形成肝內轉移灶,門靜脈的干支有癌栓阻塞可引起門脈高壓和頑固性腹水[1]。本組病例中絕大多數有門靜脈癌栓,4例門靜脈內充滿型癌栓患者均有頑固不退且生長迅速之腹水。肝靜脈癌栓病檢常見但超聲檢查卻發現較少,而下腔靜脈癌栓超聲檢查發現更少。肝靜脈、下腔靜脈內癌栓脫落可引起心肺腦血管栓塞而導致猝死[2]。肝癌并發靜脈內癌栓者其預后很差,而無靜脈內癌栓者其預后相對較好;肝癌患者有無靜脈內癌栓形成及其對血液回流的影響程度是臨床選擇治療方案和判斷預后的重要依據之一[2]。
總之,在對肝癌(包括可疑肝癌)患者進行超聲檢查時務必探查清楚盡可能多、盡可能長的門靜脈、肝靜脈、下腔靜脈內有無癌栓形成,并判斷癌栓對血液回流的影響程度,靜脈管腔的擴張程度以及側枝循環的形成情況,管壁有無受侵蝕等,為臨床選擇治療方案和判斷預后提供有力依據。
[1] 葉任高.內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71-479.
[2] 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4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