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章全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兒童文學作家中出現了這樣一支隊伍:他們以拯救大地母親為主題,秉持新的人與自然觀,積極投身于自然生態文學的寫作中,由此為我們的小讀者們創作了一批高水準的作品。
兒童文學理論家、兒童文學作家朱自強先生倡導并主編的《綠色中國》叢書(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全套10本,匯集了國內兒童文學作家魯冰、閻耀明、余雷等10位作者的心血。叢書以對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特別是童年生態危機的關愛與深思為主題,以豐富多彩、富有個性的童話形象,以充滿童趣的精彩故事為內容,表現了作家們對人與自然及人類生存狀態的思索和關懷,以及對人類創造的文化的反思。
幻想類作品作為兒童文學的一種常規性體裁,與自然界有著先天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兒童文學中的幻想文學(比如童話)是建立在物物平等、萬物有靈論的哲學基礎之上的,以擬人化的一切有生命和無生命肌理的自然物為主人公。盡管兒童文學領域有些創作幻想作品的作家并沒有直接以拯救地球為題旨,但他們筆下的形象本身就包含了人類和環境和諧共處的主題。在《綠色中國》叢書中,“綠色”就是一種生態性,這里的生態性主題包含三個層面:自然環境的生態性(包括自然生態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人類社會生活的生態性(比如,游戲生活、身心“閑逛”的時間都是童年生活的生態性,如果這些生活和時間被剝奪,童年的生態性就會遭受破壞);自然環境的生態性與人類生活的生態性之間的關系。淺層次看,這里的“綠色”所反映的是在自然科學層面上,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所造成的傷害和大自然對人類反作用力的報復和懲罰,但深層次講,它呼吁的是在社會科學及社會生活層面上,對兒童生態問題的反思。
《綠色中國》所涉及的生態問題,既有城市的發展中拆遷、亂砍亂伐、污染,也有種群之間爭斗對自然的破壞。生態文學方面的作品多表現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表現動物的生活狀態,這些主題本身對于少兒讀者來說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那么如何用兒童樂于接受的幻想文學的形式承載起生態課題,讓小讀者們在喜愛故事的同時,又能夠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從小培養他們的生態與環保意識。這就取決于作家個人的生存體驗,尤其是作家本人童年時代的體驗及其藝術創造的才能。本叢書的作者們都懷有一顆炙熱的愛心、天真的童心,他們筆下源源不斷瀉出愛心、美和智慧,以幻想文學的形式來表現生態這一現實主題,以便使小讀者們更易于接受作品本身及其所傳達的思想。
本叢書以“綠色性”為指導,既有著對人與自然的關懷,又蘊涵著對兒童生態性的思考。如《隱在城市中的學?!芬砸凰[在城市中的動物學校為背景,學校里的動物和睦相處,雖與世隔絕,但自得其樂;《白星星》中小男孩卡卡生前被各種作業和學習班霸占著,最后疲憊不堪的卡卡在聚會中不慎被火燒死;《獻給松汐島的花》中松汐島遠離大陸,常住居民只有小樹果跟老水手明老爹,他們平靜地生活著,笑看往來的船只和人群……弗洛伊德認為,兒童期是人進入全面壓抑之前比較快樂的一個時期,然而現實卻是相反的。
從兒童文化以及童年生態的層面和角度看,我國社會正在為發展付出沉重的代價——以童年生態的被破壞作為犧牲。當前,我國很多有識之士都在為孩子們的快樂成長而吶喊,孩子們面臨的不再是一種生存的困境,更多的是一種社會的桎梏。一個孩子,一個生氣勃勃的生命,來到這個世界,本來是為了享受自由、快樂的生命,體驗豐富多彩的生活,但是,社會、學校、家庭中普遍奉行的功利主義,將這些原本屬于他們的權利剝奪殆盡。朱自強以及《綠色中國》叢書的10位作家正是本著對童年負責的態度,倡導抵抗功利主義、工具理性對童年生態的破壞,就是要建立以童年為本位的童年生態學,倡導整體論的生態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