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3月20日在北京召開《中國美術分類全集》出版座談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發來賀信,向為全集出版工作付出辛勤努力的專家學者和編纂人員致以敬意。
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作重要講話,中宣部副部長蔡名照宣讀賀信。原新聞出版署署長宋木文、求是雜志社原社長高明光等出席會議。會議由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主持。
劉云山在賀信中高度評價了《中國美術分類全集》在中華優秀文化藝術積累和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了參與這一美術遺產搶救整理工程的專家學者和編纂人員所取得的成績,并希望出版工作者認真總結實施重大文化出版工程的成功經驗,以對社會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傾力打造更多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在人類文明史上能夠傳之久遠的文化精品,譜寫出當代中華文化新的絢麗篇章。
柳斌杰在講話中指出,《中國美術分類全集》的編纂出版,是新時期國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的生動實踐,不僅取得了累累碩果,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我們實施精品戰略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他強調,每一項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都承載著傳承文明、記錄歷史的偉大使命。出版工作者必須自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為人類文明寶庫增添時代精品。
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共同向在編纂出版過程中作出突出貢獻的35家集體和520位個人頒發榮譽證書。會上特別向已故的《中國美術分類全集》領導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許力以頒發唯一一份特殊榮譽證書及獎牌,以表彰他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編纂出版工作中作出的重大貢獻。
20世紀80年代,中宣部、新聞出版署根據專家的建議,規劃了這項美術遺產搶救整理工程,組織全國30多家出版社參與,在數百位藝術家、評論家、考古鑒定專家和3000多位編輯出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歷經25年艱苦歷程,終于在2011年底全部完成。《中國美術分類全集》涵蓋繪畫、雕塑、建筑、書法和工藝美術5大門類30個分類,收錄了我國從新石器時代至20世紀90年代的繪畫、雕塑、建筑藝術、書畫篆刻和工藝美術5個方面數萬件優秀作品,共302卷,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宏大、內容最豐富、最具有文獻價值的“中國美術全書”。
《中國美術分類全集》總編輯出版委員會副總編輯、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原總編輯程大利介紹了編纂出版情況,文物出版社名譽社長蘇士澍、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李新、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分別代表出版單位和專家學者在會上發言。中宣部出版局局長陶驊、新聞出版總署出版管理司司長吳尚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金維諾等有關方面的負責人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