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輝南縣第二人民醫院,吉林通化 135102
急性闌尾炎是普外科急腹癥的常見病,一旦確診,一般均需手術治療。闌尾切除術后切口感染是最常見的并發癥,往往給病人造成額外的痛苦。故如何降低切口感染是每個普外科醫師必須考慮的問題。我院自2007年10月~2010年10月施行闌尾切除術908例,經對這908例患者資料進行臨床回顧性分析,總結出與切口感染有關的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預防措施。
本組908例中男526例,女382例。年齡2.5~85.5歲。術后并發切口感染共24例,感染率2.64%,無死亡。經統計學處理,切口感染與性別、年齡差異無顯著性。
本組發病至手術時間≤24小時共302例,并切口感染4例,感染率為1.32%,24小時<發病至手術時間≤48小時共322例,并切口感染6例,感染率為1.86%,發病至手術時間>48小時共284例,感染14例,感染率為4.93%。
慢性闌尾炎、急性單純性及化膿性闌尾炎、壞疽性闌尾炎切口感染率之間差異無顯著性。而穿孔與未穿孔性闌尾炎之間差異有顯著性,本組穿孔性闌尾炎共87例,并切口感染13例,感染率為14.94%;而未穿孔共821例,并切口感染僅有11例,感染率僅為1.34%。
1.4.1 手術操作時間與切口感染的關系 本組手術操作時間≤30分鐘共729例,切口感染8例,感染率為1.10%;手術操作時間>30分鐘共178例,感染16例,感染率為8.99%。
1.4.2 切口保護方法與切口感染的關系 本組采用腹膜外翻保護切口方法共812例,感染9例,感染率為1.11%。采用常規皮膚保護方法共96例,感染15例,感染率為15.62%。
1.4.3 腹腔引流物從腹壁引出位置與切口感染關系本組經原切口放置硅膠管引流14例,并發切口感染4例,感染率為 28.57%,腹壁另戳孔放置硅膠管引流共67例,并發切口感染共7例,感染率為10.44%。
切口感染是闌尾切除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文獻報道闌尾切除術后切口感染率為7%~9%,穿孔性闌尾炎切口感染率可高達 30%[1]。本組切口感染率為2.64%,較文獻報道為低。穿孔性闌尾炎的切口感染率為 14.94%,和文獻報道相符。3年內我們不斷總結經驗,采用了多種預防措施,使切口感染率逐年下降。通過回顧性研究及前瞻性臨床觀察,找出了影響切口感染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
闌尾炎的不同病理改變,在切口感染方面差異無顯著性。闌尾一旦并發穿孔,腹腔污染嚴重,切口感染率明顯上升,而從發病到手術開始時間超過48h者切口感染率明顯增高。因此,對急性闌尾炎的早期診斷,及時手術是降低切口感染,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患者病痛的關鍵。
手術操作時間長可使空氣中的細菌及切口附近毛囊內的細菌隨汗液排入切口而增加了污染切口的機會。加之長時間的牽拉加重了切口局部組織缺血缺氧的損傷,降低了局部組織的抗菌力??梢娦g前力求明確診斷,對懷疑診斷者行探查切口,切口應夠大,手術人員技術熟練,操作輕柔等都是縮短手術時間,防止切口感染的措施。術中盡量減少逆行法切除闌尾,逆行法切除闌尾時,闌尾不能及時取除,增加了術野污染機會。因此,我們盡量避免采用逆行法切除闌尾,迫不得已時在切斷闌尾后,兩斷端的處理要及時充分,可用石碳酸燒灼或絡合碘反復擦拭兩斷端闌尾黏膜,先包埋闌尾殘端,這樣可減少術野污染機會。
在本組中,我院對 812例闌尾切除術采用了腹膜外翻保護切口并進行了前瞻性、隨機的臨床觀察。實踐證明可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①在明確診斷的小切口闌尾切除術中,剖開腹膜后,可用 4把止血鉗將腹膜四角提起并外翻,保護切口皮緣及皮下組織;②切口需要較大時,可用 6~8把彎止血鉗將腹膜外翻固定在開刀巾上,應用抗菌力極強的腹膜掩蓋保護切口。操作時手術人員特別要注意不要用手接觸皮下組織。不能讓膿液溢至皮下各層[2]。
近年來我們對急性化膿、壞疽性闌尾炎采用腹膜間一針縫合法,可明顯降低切口感染率。切口感染一般發生在肌層。腹膜間一針縫合可充分引流肌層的積液、積血,2~3天腹膜很快愈合。經術后近期隨訪,無切口疝、腹腔內感染并發癥發生。
當腹腔引流物從原切口引出時,切口感染率明顯升高。這是因為腹腔引流液可隨同引流物污染切口各層組織,引流物影響切口對合,增加了切口感染機會。另戳創口引出避免了上述弊端。雙氧水沖洗可減少切口感染率。
應用甲硝唑術前30分鐘靜點可明顯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甲硝唑是一個抗菌譜廣、具有強烈的抗厭氧菌性、穿透性好、毒性低、副作用少、價格便宜的藥物,是目前預防和治療厭氧菌感染的首選藥物。有報道,闌尾感染的80%~90%為無芽孢厭氧菌或厭氧菌和需氧菌的混合感染。臨床上采取抗厭氧菌感染的治療措施后,外科感染率有了明顯的減少,如切口感染率由過去的 20%降到 10%以下,甚至出現零感染。
[1]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第 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51.
[2]周新平,曹金鐸.外科厭氧菌感染的抗生素治療[J].腹部外科,2000,13(3):136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