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格
癲癇是因大腦多種病理過程引起的一種復雜的癥狀,特征為神經元偶然的(爆發性的)過度的和異常的放電,這些異常放電可表現為臨床癥狀、腦電圖的異常改變或二者同時出現。癲癇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患病率為 5‰ 左右,首次發作后,不論是否治療,30%會有第二次發作,如確診癲癇,對大多數人來說治療是有益的,治療的目的有三項:完全控制發作;不良反應最少且輕微;達到最理想的生活質量。這僅僅是最理想的目的,目前抗癲癇藥物治療的效果遠未達到此目的。
無原因、腦電圖正常,可暫不用抗癲癇藥物;有可能的病因或腦電圖有癲癇樣發放,應給予抗癲癇藥物;癥狀性癲癇,應給予抗癲癇藥物,同時病因治療。
如可確診癲癇的病因為全身其他系統疾病,而且原發病可以治療,首先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可不用抗癲癇藥物。如心功能異常(如長QT綜合征)、肺動脈高壓、功能性胰島細胞瘤、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系統性紅斑狼瘡等。但有些發作的病因雖然明確但難以治療,仍需用抗癲癇藥物控制發作,如先天性代謝異常,線粒體腦病等。代謝性中毒性腦病(尿毒癥、低血糖、高血糖)、卒中、顱腦外傷、腦外傷術后急性期的發作常為自限性,可以在急性期短期應用抗癲癇藥物。而卒中后癲癇、顱腦外傷后癲癇則應正規應用抗癲癇藥物。急性酒精中毒的發作可不用抗癲癇藥物治療,藥物依賴的發作戒斷后發作可自行停止。熱性驚厥是否用抗癲癇藥物正規治療,應視發作頻率、家長的意愿而定,僅 30%神經系統正常的一次高熱引起的發作發展為熱性驚厥,所以首次熱性發作可暫不給予抗癲癇藥物。
誘因明確的發作,如誘因可去除,完全可以不用抗癲癇藥物。如電視游戲機誘發的發作、熱水性癲癇及因睡眠少引起的發作等。但有誘因雖然明確而不能去除仍應正規用抗癲癇藥物治療,如月經期癲癇及睡眠中發作。
如發作間隔 1年以上,一般不主張用抗癲癇藥物。
抗癲癇藥物治療僅抑制發作,而非治本,目前沒有任何治療方法是治本的。開始用藥不可以使發作立即消失,需要有調整劑量或改換其他藥物的時間;至少應有 5倍平均發作間隔的時間才能判定效果。同時應用其他藥物時即使是非抗癲癇藥物也應注意其相互作用。應強調與誘發發作有關的因素:應避免飲酒、應睡眠充足、不可過度激動;遵醫囑按時服藥,如果希望變動藥物劑量或品種應與醫生討論。
正確用藥的前提是正確診斷及區分發作類型和癲癇綜合征。
單純部分發作首選卡馬西平,其次為丙戊酸鈉或苯妥英鈉。復雜部分發作卡馬西平也為首選藥物。其次為丙戊酸鈉。新抗癲癇藥物托吡酯、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可以加用治療部分性發作,也可單藥治療。
首選丙戊酸鈉,其次苯妥英鈉。繼發全面性發作首選卡馬西平。
首選乙琥胺,國內無此藥可選丙戊酸鈉。不典型失神發作首選卡馬西平或丙戊酸鈉,可以加用左乙拉西坦、托吡酯、拉莫三嗪、氯硝安定,但后者常有耐受性,宜短期加用。
首選丙戊酸鈉,添加治療可給予氯硝西泮、唑尼沙胺、吡拉西坦。不能給予卡馬西平、奧卡西平、苯妥英鈉。
首選丙戊酸鈉,一線無效可添加拉莫三嗪,添加治療無效或不耐受考慮應用托吡酯,不能給予卡馬西平、奧卡西平。
首選強的松、可加用丙戊酸鈉、托吡酯、氯硝西泮。不能給予卡馬西平、奧卡西平、苯妥英鈉、拉莫三嗪。
首選丙戊酸,一線無效可添加拉莫三嗪,添加無效可考慮托吡酯,不能給卡馬西平、奧卡西平。
一旦開始抗癲癇藥物治療就應維持較長時間約3~5年。
用藥間隔應短于半衰期。理論上 5倍半衰期的時間 97%可達到穩態有效血濃度,只有達到穩態有效濃度才能評價其療效。半衰期長的藥物可在第 1日服用負荷劑量,即2~3倍維持量。
一種抗癲癇藥物需觀察 5倍原有平均發作間隔的時間才能證明是否有效。如證實無效可考慮換另一種抗癲癇藥物。換藥的原則是先加欲換用的藥物,兩者同用一段時間,至少應超過欲換用藥 5倍半衰期的時間,然后逐漸停用認為無效的藥物,停用過程需數周至數月。全身強直陣攣發作不少于一年,失神發作不少于6月。
在抗癲癇藥物治療后發作完全控制至少2~3年可以考慮停藥。青少年肌陣攣癲癇以 5年為宜。而兒童良性癲癇1年即可。應逐漸停藥,停藥過程為1年。
[1]王潔雯,溫廣玉,牟文東.淺析癲癇臨床用藥[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2):145-146.
[2]陳蘇寧,馮娟,王志睿,等.抗癲癇藥物治療不當 1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30):7425-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