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佑軍
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術(PICC)并發癥的防治
孫佑軍
目的分析對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PICC)患者的護理,及時發現并發癥,找到處理方法和預防措施。方法對50例PICC置管患者的護理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其并發癥的防治。結果50例患者中一次性置管成功47例,成功率94% ,至化療結束發生靜脈炎1例、導管堵塞1例、靜脈血栓形成1例、導管相關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總計8%。結論PICC置管后的并發癥如能及時發現,并根據其發生原因及時正確處理,一般均可解除。但應以預防為主。
經外周中心靜脈置管術;護理;并發癥防治
經外周導人中心靜脈置管(PICC)是指采用引導針經外周靜脈穿刺,將1根由硅膠材料制成、標有刻度、能放射顯影的中心靜脈導管插入并使其頂端位于上或下腔靜脈內的深靜脈導管置入術 。適用于長期靜脈輸液、腫瘤化療、腸外營養、老年患者輸液、反復采血、輸入血制品者,本文對我科50例PICC置管護理體會及其并發癥的防治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6年1月~2009年2月我科放置外周中心靜脈導管患者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齡43~85歲,平均68歲,各種癌癥46例,肺部感染1例,腦梗3例。
1.2 方法
首選貴要靜脈,次選正中靜脈,末選頭靜脈。在預期穿刺部位10cm以上扎止血帶。先用皮尺測量從穿刺點至右胸鎖關節,然后向下至第三肋間距離,順時針一次逆時針一次,再順時針一次消毒。消毒范圍上、下直徑20cm,兩側至臂緣,鋪洞巾后穿刺。穿刺者一手固定皮膚,另一手以15~30度角進針,見回血后減小穿刺角度,推進1~2 mm,右手保持鋼針針芯位置,左手單獨向前推進外插管鞘,左手拇指固定插管鞘,食指、中指按壓插管鞘末端外上方的靜脈止血,右手撤出針芯,固定好鞘管,插管鞘下方墊無菌紗布,自插管鞘處緩慢勻速置入PICC導管,插管至預訂長度后從血管內撤出插管鞘。保留體外5~6cm以安裝連接器,用20ml生理鹽水脈沖式沖洗導管,安裝肝素帽,常規用X線攝片定位證實導管末端位置在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水平之間,相當于上腔靜脈處方可輸液。
50例患者中1次性置管成功47例,成功率94 % ,至化療結束發生靜脈炎1例、導管堵塞1例、靜脈血栓形成1例、導管相關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總計8%。
3.1 靜脈炎
靜脈炎是PICC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生率為2.6%~9.7%,發生原因:穿刺技術不夠熟練,反復送管、導管過粗,導致血管內膜損傷;置管后期發生的血栓性靜脈炎與化學刺激和患者的特殊體質有關。處理方法:行如意金黃散調醋濕敷或33%硫酸鎂濕敷,2~4次/d,30~60 min/次,可同時應用阿司匹林等藥物。預防措施:置管前消毒時要等到消毒劑晾干后再行穿刺,否則消毒劑可沿穿刺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學性刺激,引起靜脈炎;輸入刺激性藥物如某些化療藥時,可用硫酸鎂濕敷;導管脫出部分勿再送人血管內,以防止局部皮膚表面細菌通過皮膚與血管之間的開放竇道逆行侵入,造成細菌性靜脈炎。
3.2 導管堵塞
發現導管堵塞應在6 h內處理,此時血栓形成時間尚短,對溶栓藥物反應較敏感,復通機會較大。原因:導管扭曲、打折、藥物結晶沉積、異物顆粒堵塞等引發的非血栓性堵塞或血液返流在管腔內形成血凝塊或血栓。處理方法:導管扭曲打折時,解除扭曲和打折即可解除阻塞。血栓形成堵塞導管通常發生于導管的體內末端,因血液返流形成血栓阻塞導管,此時可采用肝素或尿激酶進行脫內鞘治療。防治:推注藥物時,不同藥物之間用生理鹽水充分沖管,以防止因藥物的配伍禁忌導致沉淀物而堵塞管道;在封管時當使用帶有針頭的注射器時,在注射器內還有最后0.5 ml注射液時,以邊推注邊退針的方法,拔出注射器的針頭;封管應采用正壓封管。
3.3 靜脈血栓
晚期腫瘤患者血液黏稠度高,處于高凝狀態,中心靜脈導管畢竟是一種異物,長期留置在血管中容易形成渦流,導致血栓形成。如術肢出現腫脹、麻木等不適,經血管超聲確診血栓形成,可給予全身溶栓藥物治療,如溶栓治療失敗,可在導管室行溶栓取栓治療,必要時可拔除導管。
3.4 感染原因
感染多由于無菌操作不嚴或換藥不及時等原因引起。處理方法:進行理療、熱敷、加強局部護理、換藥等,必要時口服抗生素,一般無需拔除導管。防治:無論置管操作過程中還是置管后的導管護理,都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這是預防感染的關鍵。其次應定期換藥,每周2~3次用碘伏換藥可有效預防感染。另外,導管口細菌培養及更換肝素帽應1次/周。
經外周導人中心靜脈置管在患者的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又會給患者造成并發癥的危險,所以,護士在護理過程中,一定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嚴格無菌操作,做好相應的護理,盡量避免并發癥的發生,使外周導人中心靜脈置管發揮出應有的效能。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社區中心,北京 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