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明 侯振生
3醫療糾紛是一種廣義的概念,它不單是指醫療事故,而是指患者及家屬對醫務人員或醫療機構的服務不滿意、當事人提出追究責任或賠償損失,必須經過行政調解、法律調解或裁決、或醫患雙方協商解決才能了結的醫療糾紛。
1.1 法制健全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黨和政府對民生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使廣大的人民群眾越來越懂得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1.2 全民文化素養的提高
社會發展很快,全民生活發展水平呈跨越式發展,隨之而來的對各種生活需求、文化需求都提高了,全民都有了法制觀念,他們認為患者或家屬與醫護人員處于同等水平,是同一事物的兩個主體,錯誤的認為“花錢看病就如同商品消費?!?/p>
1.3 個別媒體的錯誤導向
個別媒體為了突出其新聞的特殊性,不深入調查,他們的盲目性、片面性、傾向性的報道,使醫患關系法雜化、矛盾化、對立化,僅僅根據患者片面之辭而渲染轉載,起到了引導大眾、煽動負面情緒的作用。還有一些患者更是把媒體當工具、籌碼,向醫院施壓,更激化了醫患關系。
1.4 醫療體制的改變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民醫療保險的改革也越來越深入,覆蓋面越來越大,改變了原來的收費體制,由于醫保政策復雜、規定較多,使參保人員及醫務人員在理解上出現偏差。
1.5 利益的驅使
有些個別患者,純粹是為了經濟利益與醫院發生糾紛,醫院為了息事寧人,減少影響,多采取賠償了事。
2.1 名譽受損
由于媒體的導向、家屬的大鬧,在社會上給醫院造成了很大的名譽損害,負面影響極大。
2.2 破壞正常秩序
發生糾紛時,很多情況是病人及家屬大鬧醫療機構,圍堵工作人員,甚至出現打砸等活動,嚴重干擾醫院的正常秩序。
2.3 嚴重經濟損失
由于醫院的正常工作無法展開,病人不能正常收治,有的贏了官司再賠錢等等使醫院的經濟遭受損失很大。
2.4 醫生個人正常生活嚴重影響
如果一名醫生被牽進醫療糾紛當中,他會經歷爭吵、被調查、上法庭、宣判裁定、等候處理,甚至丟掉工作,嚴重影響個人名譽、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等等。
3.1 醫療過失:也就是醫療事故(包括醫療責任事故和醫療技術事故)和醫療差錯(嚴重差錯和一般醫療差錯)
3.1.1 醫療責任事故:由于醫院管理存在嚴重漏洞,或由于醫務人員嚴重的責任心缺失,直接給患者造成重大人身傷害。
3.1.2 醫療技術事故:明知醫療技術水平,仍開展一些高難度操作的醫療行為,或者具備一定的醫療水平,但仍然出現了無法預估的意外。
3.1.3 醫療差錯:醫療行為存在不足但不構成醫療事故。
醫療責任事故、醫療技術事故、醫療差錯,都是錯在醫療方,從法律上講是賠償的主體。
3.2 非醫療過失:包括醫療意外,醫療并發癥及疾病的自然轉歸。這方面是引起糾紛最多的部分。
3.2.1 服務意識差:不論掛號、收費,還是取藥窗口及急診都是反映醫院綜合素質,給病人留下第一印象的地方,服務意識的強弱都會在接待病人中表現出來,在實際過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冷、硬、頂的現象,這在病人進院的一剎那就埋下了糾紛的根,病人會帶著不滿的情緒就診、檢查、治療,一旦在診治過程中稍有不如意,就會誘發糾紛的爆發。
3.2.2 工作粗心大意不認真:在醫療行為過程中,態度不嚴謹,馬虎大意,漏診漏查,病歷前言不搭后語,而且醫療信息登記錯誤百出。
3.2.3 科室間配合不密切:由于科室間互相推諉收治病人,引起病人及家屬強烈不滿誘發糾紛。
3.2.4 重要病歷書寫不合格:醫療文書在防止醫療糾紛方面,是唯一能夠作為證據保護醫務人員的資料,應該具有規范、清晰、全面、及時性等特點,因為它上面除有相關醫療信息外,還會有會診記錄、查房記錄、病重記錄、病人及家屬簽字記錄、以及病人及家屬拒絕進行的診治檢查簽字等,是處理糾紛時法院裁決的重要依據。急診病歷由于是實時性的,病人看病后當即就拿病歷離院了,要求更高,更全、更準,一些醫生恰恰相反,粗心、漏項、缺項,字跡潦草,隱患很多。
3.2.5 醫務人員言語技巧與糾紛:美好的語言可以減少很多糾紛,可以給病人安慰,減輕痛苦,會很快使病人和醫護人員拉近距離,如:您好、別著急、慢慢說、您放心吧等,讓病人感受到了尊重,否則,病人極易出現不滿情緒。
3.2.6 醫務人員配備不足:由于工作人員少,在大搶救及批量傷員搶救時,病人檢查、服務不到位,場面慌亂,也會因此引起病人的不滿。
3.3 患者因素:
3.3.1 期望值過高:有些病人錯誤的認為“看病如同購物”,自認為到了醫院,醫務人員應該聽他調遣,忽略了醫學本身的復雜性及高風險性,有些問題是不可預測的。
3.3.2 為了私欲:有些病人故意把影響擴大,就是為了滿足個人私欲——錢,因為很多醫院都是為了省事,怕影響擴大,私了賠錢。
3.3.3 假病人:有些病人自認為是受害者,即使沒什么事,也裝出很重的樣子,查體、檢查、問病史均不配合,有時為了發泄怨氣、稍有不慎糾紛就爆發了。
3.3.4 沒有原因:有些工作人員確實沒有不足,服務也好,熱情又周到,看病也及時,但為了轉嫁矛盾故意鬧糾紛。
3.4 社會因素:
3.4.1 媒體導向問題:都認為患者是弱體群體,是被動受害者,特別是當一些糾紛發生時,媒體自認為找到了百姓關心的熱點,患者認為通過媒體給醫院施加壓力、人為鬧得越大賠錢越多,結果糾紛越來越大。
3.4.2 法制不明確:司法裁決時主要是根據結果,不注重醫療過程,而我們都知道醫療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科學探索的過程,是高風險的過程,于情于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法律上不這么認為。往往是贏了官司又賠錢。例如“死亡時間”由誰來宣布,我們國家大多數是家屬“同意時間”。
4.1 加強職業素質教育,增強服務意識
醫療行為的特殊性在于它的公益性,保障人民群眾健康是第一要務,所以作為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是“天職”,“以病人為中心是理念”,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問候的話,一句關心的言語,會馬上拉近與患者的距離,會增加信任感,我們要把熱情服務養成習慣,這樣即使在醫療行為中存在不足,也會贏得病人的理解,淡化了矛盾。防止了糾紛。
4.2 強化業務技術培訓,狠抓醫療質量
熟練過硬的技術,無論是醫生還是護士,都是防止糾紛的重要內容,醫院加強三基訓練,定期舉辦醫療講座,定期考核,人人過關,讓每位醫務人員懂得怎么做才能符合標準,是非常有效的常規性措施。抓醫療文書質量,抓病案歸檔管理,是為防止醫療糾紛保存了重要的法律依據,所以抓好醫療文書的準確性、時效性、全面性有很重要的意義。
4.3 完善全程質量控制體系,提高業務管理能力
建立全程質量控制體系,,通過自我控制、科室內監控、院級監控,來達到醫療質量的提高。自我控制強調每位醫務人員要履行崗位責任制,認真執行醫療規章制度和操作規范,特別是首診負責制、會診制度、重癥病人搶救制度、病歷書寫及核對制度。科內監控主要是科主任、護士長要把好首關,環節中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把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院級監控主要是組織相關科室專家及管理人員整體把關。通過這些層層把關,各盡職能,來達到相互溝通、相互監管、共同提高。
4.4 加強溝通,構建和協醫患關系
醫患關系是當前極為敏感的社會關系,由醫患關系不和諧所引發的醫療糾紛已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所以醫務人員在具體的工作中,要注意職業素質的培養,熱情的服務態度,與病人及其家屬進行很好的溝通交流,要換位思考,及時讓病人及家屬了解疾病的發展變化,使他們增加對醫務人員的理解、支持及配合,這對有潛在危險的病人尤為重要。醫務人員在行醫過程中,一定要實事求是,用詞嚴謹,永遠不要向病人保證什么,不要讓病人出現錯誤地期待,及時履行告知義務。
4.5 重視對醫務人員的法制教育,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執業醫師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每位醫務人員都應學習,要學法懂法、依法行醫,用法律武器自我保護。
4.6 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
要與媒體人員多交流、溝通,希望他們能從專業的角度公正報道,能從健康教育宣傳的角度多引導,使廣大民眾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醫療觀念,弘揚社會正氣。
4.7 設立院內警務站
很多醫院都有固定的派出所下屬機構——警務室,對行醫過程中發生的一些違反醫院正常秩序的行為,特別是一些無理取鬧的病人,及時進行出警。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內容。
總之,急診科是醫院接受病人的“前線”,醫生則是防范糾紛的關鍵一環,所以防范糾紛的觀念要時刻牢記在每個急診醫生的意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