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華
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出血,又稱腦溢血[1],可由多種原因導致,但是臨床上患者大多數是源于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等。腦出血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病發病急驟、病情嚴重、變化無常,死亡率甚高,是急性心血管疾病中最嚴重疾病之一;患者往往預后不良,常伴有偏癱、失語、癡呆、腦軟化等并發癥[2]。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們生活精神壓力增大以及飲食不均衡等,導致腦出血患者逐漸增加且具有年輕化趨勢,應該引起臨床醫護人員的足夠重視。
選取2010年3月~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36例腦出血患者,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齡48~82歲,平均65歲。住院最長者達42天,最短者13天。其中從事腦力工作者達14例;36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12例合并心臟病。臨床表現劇烈頭痛、惡心、嘔吐者21例,視乳頭水腫者9例,昏迷者5例,瞳孔不等大、失語、肢體強直等17例。
①保持病房環境安靜,避免患者情緒波動等精神刺激,絕對臥床休息,避免挪動。②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包括呼吸、脈搏、血壓及心率,同時注意患者的意識狀態,一旦發生異常變化,在采取積極護理措施外,立即上報醫生。觀察瞳孔變化,如果一側瞳孔散大,提示顱內壓增高;若雙瞳孔針尖樣縮小,則為橋腦出血的特征[3],都應該引起重視,積極護理處理。③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口腔分泌物及胃內反流物;翻身拍背,鼓勵患者咳痰;對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可給予祛痰藥或霧化吸入甚至吸痰。如果病人處于昏迷狀態,呼吸困難者可行氣管切開術。對于缺氧患者,可給予患者持續低濃度低流量吸氧,氧濃度維持在25%~35%,流量在1~2L/min,經鼻導管持續吸入;病情嚴重者可將氧氣濕化經面罩或呼吸機給氧。④降顱壓,消除水腫。絕對臥床休息時注意將頭部抬高15~30°,這樣有利于靜脈回流,使腦血流量減少,從而起到降低顱內壓的作用;同時可靜脈滴注甘露醇 200ml以盡快降低顱內壓,緩解病情。期間要嚴密觀察,若出現頭痛、噴射性嘔吐以及視乳頭水腫等腦疝癥狀時,立即上報。⑤降低患者的體溫以保護腦部。對于體溫大于39°C者要積極處理,可給予冰帽持續腦保護或冰袋置于枕部和大血管處進行物理降溫,同時可遵醫囑配合藥物降溫,減少腦細胞的氧耗,以及無氧代謝產生的乳酸在腦組織中堆積。降溫中注意速度不宜過快,以2℃/h下降速度為宜;同時防止皮膚凍傷;降至 37℃時可停止降溫。⑥對于腦出血較多致昏迷者,24~48h內應該禁食,防止嘔吐物反流至氣管而發生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
①加強心理護理。腦出血由于病情嚴重、預后不良,患者常產生緊張焦慮、恐懼、悲觀絕望甚至輕生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語言親切、態度和藹,積極與患者交流溝通,及時安慰、疏導,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細心講解疾病知識,使其樹立積極治療的信心。②患者由于長期臥床,要預防褥瘡的發生。保持患者床鋪及皮膚的清潔,定時翻身以及擦洗、按摩等以促進血液循環,注意動作要輕柔,切忌拖、拉等粗暴動作。同時注意補充營養,增加機體的抵抗力。③預防墜積性肺炎以及肺部感染。患者久病臥床,痰液及分泌物不能及時有效地排出,長時間的積聚易發生墜積性肺炎及肺部感染,因此,要翻身拍背促進痰液排出,必要時霧化或器械吸痰。④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盡早在床上適當活動,必要時應用抗凝藥如小劑量阿司匹林等。⑤預防感染。每日空腔護理以保持口腔清潔;對留置尿管者,每天要用新潔爾滅擦洗會陰部 1次,便后及時清洗以防止泌尿系感染。⑥預防便秘。因為便秘時排便過度用力可致腹壓增高,從而會發生腦部再出血,因此,要注意飲食護理,制定合理的飲食結構規劃,補充蛋白質的同時注意粗纖維食物、水果等攝入。可囑患者按摩腹部以促進腸蠕動,并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⑦注意營養供應以及水電、酸堿平衡,使全身處在理想的生理狀態。
主要是促進患者的功能康復,護理人員應及時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康復教育,進行知識宣教。訓練以肢體活動以及語言為主,活動量要循序漸進,由小及大,以達到日常自理能力為目的。
本組36例患者經過積極臨床護理,20例痊愈,13例好轉,3例死亡,無褥瘡、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出現。
腦出血是嚴重危害中老年人群健康的疾病,臨床護理任務是繁重而又細致的,影響到患者生存及生活質量,在治療中承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護理過程中需要護士、患者及其家屬密切配合與支持,進行全方位的護理以幫助患者減輕心理及身體上的創傷。本組 36例患者經過積極護理總有效率達91.67%,可見臨床護理的有效性。護理人員除嚴格執行醫囑外,還需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熟練過硬的護理技術,認真觀察患者的病情及生命體征,細心發現,防止并發癥。一旦出現意外情況,在及時上報的同時還需做到正確護理,以減少患者死亡。
[1]王維治,羅祖明.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
[2]張光翠.200例腦出血患者的護理[J].中國美容醫學,2010,19(3):266.
[3]楊紅,王光義,等.腦出血患者的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 2008, 23(3):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