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燕
醫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醫院獲得的感染,包括住院中,住院時及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住院前開始或處于潛伏期的感染。[1]重癥監護室獲得性感染是指患者進入1CU室72h后繼發的感染[2]。ICU病區是院內危重患者的集中地,在醫療救治方面發揮者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患者流動性強,醫務人員相對密集,同時也造成空氣中細菌的密度增加,為院內感染的高危科室,感染率明顯高于普通病房,ICU常駐細菌都是對多種抗生素耐藥的菌株,任何環節都可能是院內感染的起因。據文獻報道統計結果表明ICU患者醫院感染率為24.14%,例次感染率為31.03%,醫院感染發生率明顯高于同期內科系統(6.21%)和普通病房(6.8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為主,高達55.56%,其中以呼吸道多見,其次為泌尿道、胃腸道[3]。而且醫院感染的發生嚴重影響醫院的診療質量、患者的康復,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據相關文獻報道,ICU醫院感染問題是導致搶救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4]。下面就 ICU院內感染的原因及預防、控制所采取的措施報道如下。
呼吸道感染,ICU住院患者中院內感染以呼吸道感染為主,原因與患者原有肺部基礎疾病、意識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介入性操作及空氣中微生物含量有關。患者的分泌物如痰液,血液,飛沫等攜帶大量的致病微生物,目前應用呼吸機患者呼出的氣體直接排放到病室內,使大量致病菌彌留在并使捏形成氣溶膠,成為疾病傳播的重要媒介。因此,院內感染程度于空氣中微生物的污染程度有一定關系。也是造成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
切口感染,主要與切口受污染情況、手術時間的長短、手術類型、局部血運、圍術期護理、抗生素的合理應用及切口護理等有關。為患者進行傷口及導管護理時嚴守無菌操作原則。進行操作時應用一次性醫療用品。嚴格遵守引流管,各種導管的操作規程,預防感染。
自身因素,ICU患者通常病情危重、機體抵抗力弱、伴有嚴重的潛在性疾病或經歷嚴重大手術和創傷,極易發生感染性疾病。
醫源性感染因素,醫護人員技術操作不規范可成為感染源,如侵入性操作、各種插管如尿管、吸氧管、氣管插管等不及時清潔更換,將致病菌帶入體內增加感染的機會,呼吸機的應用對呼吸道的傾入性操作,如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等,損害了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加上外源性消毒滅菌方面的忽視,抗生素的廣泛應用,致腸道菌群失調及耐藥菌株的產生等都可致患者感染。
強化全科上下感染控制意識,加強院內感染知識的培訓,認真學習醫院感染理論知識,堅持認真執行無菌操作規程,防止交叉感染。
1 CU工作人員應對ICU常規感染類型有明確的認識,對ICU內感染致病原因、致病菌株的種類、防治或降低耐藥性的措施,以及抗生素的合理選擇與應用等要更清楚的了解, 大量廣譜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使菌群失調,且菌株耐藥性增高,造成二重感染、真菌感染等。
嚴格消毒滅菌及監測。消毒滅菌是預防醫院感染的一項重要措施。凡患者使用過的器械均需進行消毒滅菌處理,耐高壓的盡量采用高壓滅菌法,如吸痰瓶、治療盤、病員服;氧氣濕化瓶、吸引器瓶塞浸泡消毒24h;各種搶救或監護器械在更換使用者時,應使用有效率氯進行表面擦拭消毒,對一些導連線、連接管路、呼吸機濕化罐可進行熏蒸消毒6h;床單位進行臭氧終末消毒處理。監測消毒滅菌效果一般采用醫院感控科抽測和科室自測的方法,科室管理者隨時抽查,發現問題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每月對ICU室內空氣、物體表面,醫務人員手指,消毒后體溫表、濕化瓶,使用中消毒劑等,進行微生物采樣檢測,紫外線燈管用 75%酒精擦拭每周一次,燈管強度每季度監測一次,每日測試各種配置濃度一次(化學方法)以上各項工作由專人負責并做好記錄備查。
ICU醫院感染發病率與諸多因素有關.ICU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是一個需要綜合治理的“過程”,它不僅需要健全的組織機構和規章制度來保證,更需要每位醫護人員的相互支持、密切協作;協作中嚴格按照管理標準加強醫院感染管理的督察考核,反饋存在的問題,制定整改措施,針對各種因素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和對策進行千預,合理使用抗生素,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可有效降低感染率,控制和預防ICU的醫院感染,從而提高重癥患者的治愈率。
[1] 曹曉紅.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的分析及護理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2):179-180
[2] 俞森祥.危重病監護治療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6:123-236.
[3] 付敏.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的現狀及干預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8): 914~915.
[4] 陳月英.多功能空氣凈化器用于外科 ICU空氣消毒的效果觀察[J].現代護理,2004,10(9):8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