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胡玉寶
(浙江財經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杭州 310018)
人類,活著本身,就是一種美麗。而紀錄片向社會真實再現了這種美麗。這種美麗并不都是幸福,而是真實地生生不息,這就是紀錄片的魅力所在。從中國第一部用數字DV機拍攝的紀錄片出現到現在,特別在互聯網這樣的大環境下,紀錄片進入了它的黃金時期。在社會意識形態發展、拍攝科技日趨先進、后期剪輯數字化發展、傳播渠道延伸這樣的大背景下紀錄片產生了。它的出現給了創作者更多的話語權,出現一批優秀導演和一些有新意的紀錄片。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更給紀錄片帶來了新的自由空間,特別是視頻網站的興起。個人拍攝、個人制作、個人傳播的創作模式的出現,對中國紀錄片的發展有新的意義。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的獨立紀錄片開始興起。到80年代中后期開始到90年代是中國新紀錄運動時期。數碼科技、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藝術創作的主體泛化。紀錄片就產生于這樣的大環境中,互聯網快速的發展解決了紀錄片的傳播問題。互聯網的特點是實時互動,受眾的同時人們也是傳播者,因此它就成了一種個人化的傳播媒體。使紀錄片的傳播由單向的變成交互的,使得傳遞渠道多元化,這使得國家在信息發布和封鎖權利上有了削弱,互聯帶來的傳播渠道的延伸是紀錄片興起的關鍵因素。
在2004年底興起的播客現象,發展迅猛,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基于P2P技術的日趨完善,興起了各種視頻網站,播客也因此出現成為熱點。紀錄片創作者只要在相關的網站申請一個賬號,就可上傳自己的作品。目前的視頻網站可以分為幾大類:主流視頻網站、播客網站、個人空間。優酷、土豆等起步較早,在模式上較多地參照了YouTube模式。它們除了影視劇、綜藝節目、新聞、歌曲等,都有專門的原創版塊。除了這些視頻網站,還有一個專業紀錄片網站:中國紀錄片網,其中紀實頻道是專門傳播紀錄片作品的。
目前,我國紀錄片的創作群體大致可以分為三類:DV愛好者、院校教師或學生、獨立制片人。紀錄片是自己投資、自己拍攝,這給紀錄片的創作極大的自由空間。其中DV愛好者是最廣泛的群體,由于DV走進民間和普及紀錄片的創作變成是一種個人化的行為,使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這個群體當中。他們的創作完全是出于對紀錄片的熱情,推動了紀錄片的這股熱潮。院校教師或學生,他們是受過專業教學的,有這方面的理論知識,能夠獨立地進行創作的流程。從撰稿到拍攝、剪輯,這些人構成紀錄片中的創作先鋒。
紀錄片從創作者的創作是獨立制片,有著濃郁的民間色彩,形式多樣。都由制片人自己籌資、自己拍攝制作、自己尋找片子的市場,代表的作品有特殊的角度。紀錄片創作者尋找到了一種獨立、自由的創作方式,而視頻網站讓創作者在作品傳播的過程中找到了一種表達的延伸。通過視頻網站,受眾可以更便捷、更為及時地看到紀錄片創作者更加深入生活創作的作品。而受眾通過視頻網站的評論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種自由氛圍促進公民話語權的表達。
據不完全統計,從紀錄片開始興起到現在,大量的作品每年都會產生,很多優秀的作品都在國際上獲獎。但唯一的不足是,這些作品在國內很少有人知道,只在小范圍傳播。說明中國的紀錄片市場不缺少產品,缺少的是傳播和營銷。
紀錄片一開始由于傳播渠道的限制,只能在在酒吧、咖啡廳內、專業范圍內或在大學校園內小眾化傳播,而現在借助網絡來傳播,通過這些視頻網站,紀錄片能實現低成本的大范圍信息傳遞,甚至不是低成本,而是無成本地傳播。
出于紀錄片自己出資、自己拍攝的獨立制片模式,它所選擇的題材對象一般是社會底層和弱勢邊緣的人物,對于這些人物的拍攝需要長期和細微的觀察。這種創作是一種自由的熱情,而滿足了這種熱情的需要的,正是DV的便捷拍攝和互聯網的發展。
主要是大部分作品有看點,沒賣點。但是沒有賣點也正是它的珍貴之處,因為它所表達的意義不是大眾的眼光都能夠去理解的。另外就是由于網絡的帶寬問題,在視頻網站上傳的文件不能過大,所以導致看到的視頻畫質不好;再者就是制作不夠專業,紀錄片的創作者中因為有大多數都是業余愛好者,所以從選題到拍攝、后期剪輯都不是很專業。
隨著視頻網站的發展,如土豆網,只要申請一個賬戶,成為一個播客就可以自由上傳自己的作品。視頻網站成為紀錄片的傳播平臺,這給紀錄片的拍攝、后期制作、傳播帶來了自由的空間,紀錄片在這樣的環境下必將迎來新的時期。
3G時代的到來勢必像互聯網那樣帶來一場新媒體的革命。3G網絡帶動手機在線視頻的發展,互聯網的播客也會搬到手機上,不久以后隨時隨地就可以在手機上看到最新的紀錄片。
作品的多樣化包括:選題的多樣化、表達手法的多樣化、剪輯藝術的多樣化。DV的自由拍攝和視頻網站的自由傳播使得作品的選題可以更加多樣化。深入生活才能發現生活的細節,進入人的內心。紀錄片創作越來越強化故事性、追求戲劇化,將原滋原味的生活寫真用更具表現力的手法展現給觀眾。
紀錄片市場目前“有看點,沒賣點”的現狀不改變,紀錄片的命運不容樂觀。紀錄片作為一種高雅文化的存在和它走商業化市場,這兩者要做好調節。回歸市場并不是要降低它的文化內涵,而是要促進它的發展。
重復固然是生活的原型,但生命在重復中又不失變化,等待著人們的追求與發掘。紀錄片的資源取之不盡,因為人類的生活感動的細節是那么多。在“活著”這個大主題下,有那么多值得去記錄下的美好細節。在DV技術和視頻網站興起的大背景下,紀錄片一定會發掘到廣泛、更深入得題材,經過數字化的專業制作,通過發達的互聯網更及時地傳播到社會大眾身邊。紀錄片的生存存在著很多問題,通過對視頻網站中紀錄片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發現這些問題并有利于解決它們。
[1] 張鵬.DV對紀錄片空間的擴展.記者搖籃,2009(9).
[2] 王慶福.中國DV紀錄片生存現狀分析.電影評價,2009(21).
[3] 安麗平.DV時代我國獨立紀錄片發展的特點.青年記者,2009(2).
[4] 冷冶夫. DV市場何時才能盈利.東南傳播.2008(3).
[5] 劉濤.DV時代的大眾傳播.中國有線電視,2005(12).
[6] 陳琰.DV紀錄片發展前景的探討.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8(6).
[7] 陳國欽.紀錄片解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5).
[8] 何蘇六.中國電視紀錄片史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6).
[9] 歐陽宏生.紀錄片概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