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沈 靜
試論地方文化與電視節目定位
文丨沈 靜
地方文化是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有著獨特的個性,貼合當地觀眾的心理,讓他們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在電視節目中融入地方文化,無疑是一股取之不盡的養分。筆者從電視節目定位的重要性入手,探討了地方文化與電視節目定位的密切關系。
地方文化; 電視節目; 定位
電視節目是一種最普遍的大眾傳播媒介,它以文化傳播的方式傳承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地方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特殊組成部分,電視節目作為一種最廣泛最受歡迎的傳播手段,如果能深入挖掘和充分運用地方文化的特色,不僅能為電視節目注入新鮮血液,對于地方文化的傳播傳承也能產生不可小覷的作用,從而促進彼此的良性互動和發展。
電視節目是電視媒體組織內容、安排播出的基本單元,電視節目定位則指節目制作人員在節目策劃及生產過程中,針對目標受眾,節目內容,節目形態和整體風格的調研、思考及決策和設計。作為媒體決策的重要環節之一,節目定位是電視生產系統不可或缺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主要解決節目為什么類型受眾服務、提供什么樣的服務、以及用什么方式服務的問題。準確而又富有特色的差異化定位是電視節目成功的前提,直接影響到節目的影響力和收視率,并關乎節目的生命。
電視節目定位的影響因素包括政治因素,地域因素,以及媒體競爭因素等,地方文化是對電視節目定位產生地域影響的重要因素。隨著電視節目數量激增及競爭日趨激烈,巧用善用地方文化優勢,合理進行電視節目定位并構建自身節目特色,從而充分吸引受眾眼球、滿足受眾需求,是電視節目在激烈競爭中生存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地方文化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獨具特色、源遠流長,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方面的文明表現。中國是一個多種風俗并存,多種文化交匯的多民族國家,遼闊的山河間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地方文化。作為中華主流文化的分支,地方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是寶貴的資源精神財富,應該得到大力弘揚與傳承發展,而電視節目不失為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地方文化是一種特殊文化,它們有著屬于所在地域的鮮明特色,歷經千年洗禮,傳播至今,并在其所生存地域依舊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地方文化是地方電視節目本土化、特色化的源泉,不僅為地方電視臺提供了廣闊的表現領域和較大的創新空間,由此帶來的差異性也賦予了地方電視獨特的風格和內涵[1]。在電視節目日趨同質化的今天,善于因地制宜,深入發掘富有特色且極具生命力的地方文化,并在電視節目中巧妙地融入和運用,由此構建鮮明的電視節目特色,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電視節目本土化和特色化的有效途徑。
一方面,地方文化的發展壯大離不開電視節目的宣傳弘揚。電視節目可以挖掘地方文化的豐厚內涵,并用形象生動的手法將之留存、傳播開來。長期以來,地方文化的傳承多半靠言傳身教,“藝在人身,藝隨人走”。電視節目打破了這種局限性,能夠同時向成千上萬的觀眾呈現及傳播,既是極具價值的檔案資料,也是受眾廣泛的生動教材。原生態文化由此得以保存其真性情、真趣味,也讓觀眾從更深的層面上認識了本地特色文化所具有的非凡意義和歷史價值,進而喜愛它、學習它,從而潛移默化地達到傳承目的[2]。另一方面,電視節目的特色離不開地方文化的支撐,地方文化強大輻射力的影響和滲透,豐富了電視節目的創作資源和創作風格,使其打上鮮明的地域印記。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方言作為“一方之言”,含義豐富深刻,具有獨特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是中國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載者,是中國民間思想樸素的表現形式[3]。方言承載記錄著當地歷史,很容易被當地人群接受并產生情感共鳴。這種語言上的認同能夠產生一種向心力和凝聚力,把不同年齡、性別、職業、經歷的人緊密相聯,達到心理同歸。電視節目運用方言是從語言上實實在在親近觀眾,通俗形象,富有生活氣息,因而贏得觀眾的心理及文化認同。
以杭州電視臺《阿六頭說新聞》為例。它采用杭州話方言作為播報語言,開創浙江省方言電視新聞先河。主持人阿六頭站在演播室里,連說帶比劃,嘻笑怒罵,把一天的新聞用本地話演繹出來,一開口就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而且,用杭州話方言的諧音和俚語來點評新聞,這種生動鮮活、酣暢淋漓的效果,也是普通話難以達到的。這檔本地話新聞推出不久,收視率就直線上升,很快升至杭州所有電視新聞欄目榜首,有時甚至超過電視劇。
再以廈門衛視為例。2005年2月1號開播的廈門衛視,是全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閩南語專業衛星頻道。開播七年來,推出過包括閩南語新聞、閩南語教學、閩南語娛樂、閩南語春晚、閩南語直播大型慶典及體育賽事、閩南語譯制電視劇及動畫片等多種類型的閩南語方言節目,不僅贏得兩岸乃至全球許多閩南語觀眾的認同,很好帶動了頻道收視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閩南方言在廈門這個移民城市的升溫。
當然,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能夠真正贏得受眾喜愛的方言電視節目,除了充分挖掘方言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在挖掘節目內涵、文化表現力和觀眾貼近性等方面下功夫。只取方言的語言形式卻忽略節目內容的極端做法,顯然是不足取的。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地方戲曲劇種繁多,劇目豐富。據統計,目前還活躍在舞臺上、具有生命力和傳承性的劇種約200個,其中生存狀態較好的劇種約60個到80個。優秀的地方戲曲凝聚著地方文化的精華,是一種“活態”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它既傳承著一定的歷史文化傳統,又期待著在時代精神中實現文化傳統的創造性升華。電視節目絕不是對舞臺演出簡單的記錄與呈現,而是需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運用電視化手段對其進行二度創作,增強節目的可視性、娛樂性、時尚性和生活性,使之成為挖掘和彰顯電視節目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以及滿足觀眾文化需求、引導觀眾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
以河南電視臺《梨園春》欄目為例,該欄目開播18年來,在競爭白熱化的中國電視市場創造了無數奇跡:現場直播500余次,戲迷參與過百萬人次,造就草根戲曲明星千余名,每期觀眾超過3億,收視率常年保持在15%以上,先后20余次榮獲國家級獎項,成為全國同類節目中知名度最高的品牌欄目。《梨園春》為什么能夠內外通吃,遠近皆香,十幾年經久不衰,成就今天“梨園”節目市場的第一品牌呢?主要秘訣在于欄目通過不斷實踐,摸索出一條現代電視手段和傳統戲曲有機結合的道路,尤其是戲迷擂臺賽的設置,充分調動起戲迷觀眾參與節目的積極性。《梨園春》欄目始終把繼承和創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他們認為,戲曲藝術雖然是古人創造的,但是,既然想要今天的觀眾欣賞,就要加進現代生活的元素,讓古人走進現代,讓今人融進古代,亦古亦今,古今相通,自然是趣味盎然[4]。
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誕生于民間,根基深厚,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濃厚的文化根基。經過長期的演進,一部分民間信仰已變為極具韻味的民俗文化,它們以獨具魅力的內涵和雅俗共賞的形式,成為文化交流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5]。因此,對民間信仰進行必要引導和規范,淘汰和抑制其迷信有害的內容,努力挖掘其中的良風美俗,彰顯提升其文化價值和文化品質,無疑可以充分發揮民間信仰的社會整合與凝聚功能,使之成為傳播精神文化的良好載體,有效拓展電視節目的受眾基礎和傳播范圍。
例如,鄭成功文化、保生文化等閩南民間信仰是閩南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閩南可謂家喻戶曉,耳熟能詳。以閩南文化為特色的廈門衛視在傳播傳承閩南民間信仰及民俗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連續多年策劃直播鄭成功文化節頌典儀式、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節頌典儀式,并結合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節首次在臺灣舉辦的契機,跟拍保生大帝神像首次赴臺灣本島巡游,充分發揮了閩南民間信仰在海峽兩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與民間往來起到積極作用,贏得了兩岸民眾很好的口碑。
西北的大漠孤煙,江南的小橋流水,都可以成為當地電視節目區別于他人的特色。善于提煉和運用地方標志性人文及景觀元素,能讓觀眾形成獨特的視覺感受,留下鮮明的視覺印象,并產生深厚的情感記憶。如河南衛視用少林寺、黃帝陵等展示中原文化的源遠流長,廈門衛視緊緊圍繞著閩南地緣、血緣、文緣等定位,以閩南特有的惠安女、水仙花、鄭成功塑像等識別性強的元素作為標志性的視覺符號,有助于更好地塑造電視節目鮮明獨特的文化形象和個性符號,在眾多電視頻道和節目中脫穎而出。
地方文化的發揚光大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電視節目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地巧用善用地方文化,既能促進地方文化綻放光彩,繁榮發展,也使得電視節目因地方文化賦予的獨特內容和新穎視角而獲成功,充分發揮電視媒體的貼近性和親和性,并實現電視節目的個性化和差異化,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1] 鄭德春. 地方電視節目在特色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聲屏世界,2010(4).
[2] 鄭德春. 地方電視節目在特色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聲屏世界,2010(4).
[3] 蔡尚偉,王淑萍. 關于方言節目的 “一方之言”. 人民網,2005(11).
[4] 陸地. <梨園春>的成功之道.光明日報,2009(7).
[5] 張祝平. 我國民間信仰的當下狀態與趨向. 佛教導航,2010(7).
(廈門廣電集團廈門衛視,廈門3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