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 彥 葛 晨
《愛心滿天》是蕭山廣播電視臺今年新推出的一檔愛心公益類欄目,意在為蕭山區范圍內的窮苦大眾打造一個能為他們提供幫助的平臺,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促進全區范圍內和諧快速發展工作所推出的一檔節目。作為這個欄目的編導和攝像,筆者一直本著能夠以真實畫面、原生態的結構打動觀眾為目的的心態來進行每一次的節目策劃和制作。攔目主要以紀錄片的形式向觀眾展現一個個家庭的困苦生活。河莊趙美員、城廂俞桂花、三峰謝益蘭,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讓觀者落淚、聞者傷心。
從筆者個人角度來說,覺得編導要有平民化意識。電視編導在每一次工作中,都應該摒棄因職業優勢和技術優勢帶來的優越感,改變居高臨下和俯視一切的思維方式,要有自覺地關注平民并和他們平等交流的意識。電視節目需要體現一種平民化的價值取向。(1)在實際工作中,電視文藝節目的編導應深入到百姓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去,體驗平民生活,傾聽群眾呼聲,感受群眾中疾苦。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以電視文藝的手段反映給電視觀眾;(2)電視文藝節目的編導要善于換位思考。讓自己做一名普通觀眾,去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電視受眾的需求。去理解觀眾現在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看到了這樣的節目他(她)又會有怎樣的感受;(3)電視文藝節目的編導要注意將平民意識貫穿整個電視節目后期編播制作過程。文稿的寫作和語言表達上要盡量通俗易懂,畫面的編輯力求充滿人性,主持風格做到與受眾平等親切,縮短電視新聞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節目變得更有人情味。
眾所皆知,紀錄片是最講究故事內容真實性的一種電視文藝節目類型。真實性是紀錄片創作的原則。但純客觀、絕對真實的記錄是不存在的。反映真實只是創作主體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紀錄片記錄的東西永遠只是影像的真實,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實;紀錄片的拍攝只是主體賦予客體的一種認識,并不僅僅是客體本身的一種存在狀態。例如我們拍攝的紀錄片《愛心無痕》這個片子,我們是關注了差不多有幾年時間,雖然開機拍攝只用了2個多月,剪成了這個不到20分鐘的片子。實際上,就紀錄片前期拍攝而言,當我們扛起攝像機開始紀錄的哪一刻,就有了編導的主觀意圖,我們注意了拍攝對象,關心了他們的存在。紀錄片的題材的選擇也許就是創作主體(即編導)的喜好,題材的選擇便是編導主體意識的最初體現。我們生活的杭州市蕭山區是個全國都眾所周知的經濟發達地區,但這不表示蕭山內每一戶人家每一戶家庭都能夠享受到這一份和諧安康的生活。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普通務農家庭同時也接受著病魔的侵襲。蕭山區河莊鎮的趙美員家庭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作為一個電視文藝編導,一方面要遵守紀錄片的“非虛構”真實性原則,讓鏡頭真實地記錄現實生活。另一方面要碰到這樣一個問題,即如何記錄,如何還原現實生活中真實的生命影像。這里的讓鏡頭如何記錄、選擇、傳達就牽涉到編導意識。紀錄片的本質是記錄非虛構的現實世界,以還原現實生活中真實的生命影像為己任,真實性乃是紀錄片的生命和底線。但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紀錄片是人拍攝和編輯出來的,所以并不是純粹客觀的,編導總是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向受眾傳達自己的傾向,這種傾向性,就是紀錄片的編導意識。
紀錄片既是原湯原汁,又不是原湯原汁。一部紀錄片的每一個鏡頭可能都是在真實時空發生的真實情景,所以這些不能不說是原湯原汁。但是一部完整的紀錄片又決不是純粹的原湯原汁,因為從攝像機一打開,作者就在選擇生活。特別是進入后期,作者又在遠不是生活全部的大量素材中,精選其中一小部分經過組合,營造新的“時空”,這就是編導意識作用的結果。個人認為電視文藝編導就是在現實中挖掘素材,并從熟悉素材的過程中自然形成故事,通過生活細節的并列,創造出對生活的闡釋和創造意圖。我們之所以把題目叫做《愛心無痕》,是因為在后期剪接的時候,我們覺得故事中女主人公的愛可分為妻子對丈夫忠貞不二的愛和母親對兒子無私奉獻的愛。為了增加故事性所以把趙美員這一普通女性的生活狀態作為一條主線。我們的編導意圖是為了通過做這個節目,讓人們了解到在生活中愛的體現不單單是物質上的支持,更多的是對身邊的家人、朋友的無私奉獻和精神的支持。這對傳統的道德文化構建提供了一個近距離、細節化的觀察對象,對于有文化差異的人們相互的了解和溝通架起了一座橋梁。
在拍攝過程中,我們發現我區幫扶工作的進一步提升,對像趙美員家庭生活的改善有很大的影響,平時他們就是靠給鄉鎮中的各種企業做做短工來賺點生活費。區里的慈善總會和區殘疾人聯合會對他們這樣的家庭給于幫助成為了他們的生活支持的一部分,但僅僅是這樣的一點支持是遠遠不夠的。這便成為一個矛盾的產生。另外一個矛盾沖突是趙美員的兒子高中畢業以后要不要直接去打工來幫扶家里,還是繼續讀書,來完成他心中希望讀大學的心愿。這些矛盾沖突不是單靠解說和同期聲完成的,而是靠“鏡頭語言”,靠一種平視真實的責任紀錄畫面。剪輯是紀錄片創作的最后一步,在大量的生活素材面前,不能僅僅忠實的反映事實,更重要的是從事實中升華出更真、更善、更美的東西,多視角、多側面、多層次地反映那些不容易被人覺察的生活美,這里編導的主體意識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后期的剪接把這兩條矛盾沖突通過畫面語言有意識地剪出來,一部紀錄片總是包含了編導的世界觀,反映了編導的價值觀念、文化品位、審美趣味和意識形態上的一些事。筆者不知道這些鏡頭通過藝術剪輯是不是完全反映了我們的主觀意圖。
總之,電視文藝編導在電視文藝節目生產和運作的整個流程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編導個人素質的高低,編導隊伍的整體職能構成,就成了制約和影響該節目生產能力和總體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決定性的因素。同時,電視文藝編導意識的強弱,對電視文藝節目制作質量的好壞、節目深層內涵的挖掘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好的電視文藝節目猶如一道令人回味的美食,帶給人們對它無限的回味。電視文藝編導在這個文藝節目中處于一個“總設計師”位置,是節目構成的“把關人”。編導的責任不是對節目簡單的拼接,而是對播出節目整體的認識、加工、創作。這就要求我們的編導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需要不斷地加強基礎知識、百科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學習,不斷增強編導的意識,加強編輯的五種基本素質鍛煉,時常靜下心來多思、多想,提高敏銳的觀察和判斷能力。聽、說、寫、唱,統籌協調等樣樣都要學,爭做“雜家”。以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求真務實、修身養性?提高審美情趣與創新思維能力,完成好每一次的節目統籌和節目制作的任務。新世紀我們面臨新的知識結構重組和知識更新,未來的廣播電視節目對于編導的要求越來越高,是全方位多層面的。今天的文藝節目傳達更為豐富的信息量和多元化的知識含量。隨著文藝節目文化和藝術含量的不斷攀升,編輯的手段應具備更為廣闊的藝術視野、更加豐富的人文知識和更加綜合的文化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