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全 荃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北京 100026)
新聞報道要真實,這是新聞傳播的基本要求,是新聞生命力的所在,也是新聞媒體生存及發展的賴以生存的基礎。但社會每天沒有哪么多新聞提供給我們怎么辦。每天無數家報紙、電臺、電視臺等著發稿,他們象一只巨型怪獸急不可耐的張著大口隨時吞食可能出現的任何新聞,特別是那些突發的、刺激的、吸引人眼球的事件,因為他們需要更多的讀者、觀眾,獲得更好收益。但同時,我們大多數人生活在和平環境里,過著正常人的平靜生活,沒有那么多好新聞提供給他們。他們該怎么辦,于是有的人開始制造新聞了。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迅速發展,新聞媒體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人們開始放棄新聞的最基本要求,即真實性原則,虛假新聞層出不窮,它們主要受到了來自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現實中沒有那么多吸人眼球、震撼人心靈的新聞。為了提高自已收視率、發行量,必須有這方方面的新聞才行。怎么辦。有的人開始制造新聞了。如現階段醫患關系緊張,是大家關注焦點,于是《八毛錢治十萬元的病》新聞出來了,一個需要進行超過十萬元費用手術的患兒,八毛錢的藥給治好了。中國傳統文化被吞食,大家不滿,好了,新聞出來了,《一個韓國歷史系教授說中國詩人李白是韓國人》,……結果,群情鼎沸,收視率、發行量一路走高,可好景不長,前者提到的患兒后來做了巨結腸根治術,患兒康復出院后,家屬致信醫院道歉。后者,經韓方核實,韓國首爾大學根本就沒有叫金秉德的教授,雖有國史系、東洋史系、西洋史系,但沒有“歷史系”這一學系。
產生這類假新聞的產生的根源,一是為了吸引大眾的注意力,利用了人們的獵奇心理,突顯自已的存在。在媒體激烈的競爭中,刺激、揭秘、暴力、色情、獵奇、娛樂等新聞倍受青睞,為了在競爭中獲勝,許多虛假新聞就炮制出來了。如對社會熱點進行渲染、炮制,能引起轟動的消息,娛樂圈內的各種無從考據的緋聞。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新聞滿足受眾的窺視心理,從而達到提高媒體的收視率和發行量的目的。其次,在“觀眾經濟”、“收視率經濟”時代的大背景下,能夠吸引觀眾的眼球就是贏得了經濟利益,就是贏得了市場。過分地強調了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社會效益,過多迎合了受眾的口味而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結果,一個姐姐說“9歲博覽群書,20歲到達頂峰,往前300年,往后推300年,沒有人會超過我”出名了,各類新聞媒體競向報道。一個女孩說要在寶馬車里哭,不在自行車上笑,也出名了,經紀人都有了,占了好多新聞板塊……沒有了丑和美的界線,沒有真和假的區別,有的新聞媒體成了競丑、競假的舞臺。
目前假新聞大多的表現為:浮夸拔高、添油加醋;以偏概全,以點帶面;道聽途說,以訛傳訛;真假不分,混淆是非;子虛烏有,憑空捏造;隨心所欲,修剪拼合;主觀臆想.客觀失實等等。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信任是從對新聞媒體的公信力與權威性的建立起來的,人們把新聞媒體當作黨和政府的喉舌。黨和政府的喉舌應該如實的反映社會真實發生的事情,反映人民群眾的真實心聲,所報道的內容也應該與人民群眾的利益密切相關,反映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如果新聞媒體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故意制造出刺激、揭秘、暴力等虛假新聞,他會直接影響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無法進行真實信息交流和情感溝通,同時,使人們對黨和政府的方針、決策產生懷疑,誤解,從而降低了黨和政府的威信,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1]。對于新聞媒體自身來說,如果它所報道的新聞失去了真實性,公眾便不能了解周圍正在發生的真實事情,也無法讓自己的真實見解和主張通過媒體表達出來,這樣會使他們的感情受到欺騙和危害。可以想象,誰也不想自已受到愚弄和欺騙,狼來了的故事永遠不會過時,沒有公眾的支持,新聞媒體也其失去其市場發展空間和生存依托。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我們當然要捍衛這一生命了。那么如何維護新聞的真實性,應從以下方面入手。(1)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 新聞是記者思維活動的產物,新聞真實的實現與否掌握在記者手中。為了新聞傳播真實性,必須從源頭上把握好記者這一環節。加強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教育,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基本要求。采用一票否決權,違背真實性原則,出現假新聞將失去工作的權利和機會。作為一個有良知、有責任感的新聞工作者,必須恪守職業道德,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維護新聞的真實,同時加強集體榮譽感教育,時刻維護新聞隊伍的整體形象和新聞媒體的聲譽,切實擔當起引導社會大眾的責任。(2)加強業務能力培養 社會現象復雜多變,必須有能力透過現象才能看到本質,這對新聞從業人員提出了較高業務能力要求。“新聞事實是指在新聞報道過程中選取和未被選取的已經出現的社會事實。新聞事實的真實是指用來進行新聞寫作的那些被選取的真實的社會現實。而有些事實我們看得見,有些事實是我們看不到的而是深入在事物內部需要我們去挖掘的。為此,我們在進行新聞報道時需要做到現象真實與本質真實的辯證統一[2]。”真實新聞是記者在利用自已的專業知識,對事件進行全面觀察、思考后得而來的。事實本身不會自已跑出來。在具體的新聞事件中,并不是所有事實真相都能夠被記者所把握和認識,有很多假象會干擾記者的判斷,這就需要記者利用個人的知識素養、社會經驗、職業技能排除干優,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沒有一定的新聞專業的理論和認知水平,就很難洞悉事物的本質,看不到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可能被假象迷惑,導致新聞失實。作為新聞工作者,必須注重平時的專業理論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已,掌握全面系統的理論知識,才能在遇到問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通過周密的調查和審慎的思考,最大限度地抓住事物的本質。(3)完善政策法規的管理措施。首先新聞傳播領域需要法律的規范,當今一些新型媒體傳播方式的出現,如微博、網絡電視、短信等,突顯了法律法規的空白和不足,根據社會發展的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制定有針對性、規范、切實可行的法律法規是保障新聞媒體健康發展、維護新聞真實性的重要保證。從新聞價值的核心要素和新聞產品質量的標準來看,新聞的真實性需要一個明智、剛性的法律來標準和約束[3]。對蓄意炮制虛假新聞,造成個不良社會影響、損害群眾和國家利益的,要給予相關責任人嚴肅處理,觸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責任。轉載、轉播虛假新聞,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新聞媒體,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只有通過嚴格的法律的保障,才能有效地杜絕虛假、失實新聞的產生,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同時,新聞媒體要完善內部管理,從采編至新聞最后與公眾見面,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崗位職責和要求,層層把關,層層負責,才能從程序和過程中杜絕虛假新聞的產生。再者,國家應該象管理律師、醫生等行業從業人員一樣,強化準入制度和后期道德和專業的繼續教育,保障新聞從業的道德素養和業務能力基本要求。
[1] 牟彥秋.虛假新聞產生的原因及治理對策探討.科學與管理,2011(3):99-101.
[2] 方延明.新聞實務方法論.廣州:南方日報出版,2005(4).
[3] 童兵.理論傳播新聞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