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郭奕麟
電視對于“清明”文化的傳播
——以2011清明節電視節目為例
文丨郭奕麟
清明作為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氣與節日的指代,更多的是作為一種中華文明的象征,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明。對于清明文化的傳播也是電視節目承擔文化傳播的一項重要任務。2011年清明節全國各大衛視的清明節目的上映,更是著重地突出了我國傳統佳節與文化的歷史地位。筆者即是通過傳播學的相關理論對于清明傳統文化的電視傳播作出相關闡述,旨在闡明電視作為大眾文化傳播的使命感。
清明; 電視節目; 文化; 傳播
又到一季清明時,大地欣然,萬物復蘇,在鶯飛草長的季節里,又一個春天悄然來臨。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同時,清明也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處于仲春與暮春之交,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此謂“清明”。《歷書》中也有記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作為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氣與節日的指代,更多的是作為一種中華文明的象征。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其起源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冬去春來,大地復蘇。在古人眼里,清明是春天到來的標志,是一年勞作耕種與生活希望的初始。自古清明耕種、踏青、插柳與掃墓的習俗沿襲至今,如今對于我們現代人而言,除了作為自然節氣的劃分,清明更多的意義在于,它是一場祭奠祖先與感懷生命的儀式。清明,一個簡單的字眼,卻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明,它是這個民族對于春天對于過去未來和生命的共同心理期待。在如今全球化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下,圖像、影像已經無處不在地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而電視作為當下信息傳播的主要手段,也承擔著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與傳承的艱巨任務。
2011清明之際,央視暨全國各大衛視都相繼播出了清明節儀式慶典活動,各類節目競相媲美,在這個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上演著一幕幕清新明麗的生動景像。對于先輩的緬懷和對幸福的感恩一樣,都是對生命的祭奠與思索。這時,電視在傳統節日中充當的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角色,更多應該是制造一個共同的儀式的場,做到信仰與文化精神和價值觀的共享。詹姆斯·凱瑞在《作為文化的傳播》中明確地提出傳播的“傳遞觀”與“儀式觀”。“傳遞觀”源自地理運輸和運輸方面的隱喻,“儀式觀”則指北美新教徒舉行的“一種以團體或共同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禮”。詹姆斯·凱瑞認為傳播不應簡單地理解為信息傳輸,傳統的傳播是控制,但在發展的意義上看來,傳播更重要的意義應該是共享信息和共享文化,一種價值觀念和信仰的共享。因此可以說現代傳播的意義著重體現在文化精神的共享,那么在對于傳統文化與傳統節日的傳播上,應該做到怎樣的表現和創造。
自2008年清明、端午、中秋被歸為法定節假日起,保護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文化的回歸被提上議程。電視作為當今信息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也發揮著它重要的作用。近兩年來,在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祭奠與回歸上,各類電視節目也相繼問世,充當著“儀式場”制造者的角色。2011清明來臨,以央視為主導的各類清明節電視節目也在屏幕上紛紛亮相,如《國寶檔案》——蘇軾《黃州寒食詩貼》;《文明之旅》——清明節的記憶與暢想;《我們的節日?清明——中華長歌行》;2011清明詩會;《每日農經》——清明尋寒食;《清明賦 家國情》第四屆北京清明詩會以及陜西衛視的公祭軒轅黃帝典禮等等,形式均有不同,卻無疑都是對于先輩的緬懷和對生命的思索。電視節目對于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播不外乎其歷史淵源的追溯、節日專題晚會、以及節日活動新聞消息的報道這幾種形式。從2011年清明節各個頻道播出的清明電視節目來看,已包括上述各類,蘇軾《黃州寒食詩貼》從古代文人對于寒食節記載與傷懷的角度入手,對于詩人的創作背景和寒食節的歷史淵源作以闡述;《文明之旅》則是以訪談的方式從文化學者蘇叔陽述說的角度帶領觀眾了解與認識清明節,記敘對于清明節的記憶與暢想。自古以來,清明節有吃寒食的風俗,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每日農經》則是從清明飲食文化的角度給人們展示老北京的清明特色寒食,為開發中國傳統節日特色農產品開闊思路。
從詹姆斯·凱瑞傳播“儀式觀”的角度講,對于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意義是形成共同分享的信仰與文化精神以及共同的價值觀,是一種以團體或共同的身份把人們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禮。而對于清明傳統民俗中的祭祖與哀思來說,這正是對生命感懷的一場儀式,其蘊含著中華民族對于先祖的祭奠,對于現世的思索以及對于幸福的感恩。而對于先祖的祭奠儀式感則是在陜西臺公祭軒轅黃帝典禮中得以最充分的體現。在中央電視臺、陜西電視臺與臺灣電視媒體聯合報道海峽兩岸祭祖盛典的直播下,祭祀的儀式感大為增強。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公祭活動又融入了民族振興等“辛亥”元素,在公祭典禮樂舞告祭中首次將孫中山、毛澤東頌揚黃帝的詞句譜曲成歌,既繼承了以往公祭典禮告祭樂舞的傳統性,又增添了具有時代氣息的元素。在祭祀的同時一位長者和百余名兒童聯合朗誦《振興中華賦》,更表達出中華兒女傳承民族精神、崇敬始祖、祝福祖國、實現民族振興的美好意愿。
與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類似有著祭奠儀式含義的《我們的節日?清明——中華長歌行》則更多的是從民俗的角度表現祭祀與追溯。節目以重要的民俗節日“清明”為載體,分為天地清明、浩氣長歌、春滿九州三個章節,突出祭奠先人,緬懷先烈的主題,引導觀眾正確認識與理解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慎終追遠,珍惜來之不易的生活。山西長治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聚集城市,是英雄與先烈的威武之地。《長歌行》以誦吟詩歌,祭祀儀式以及民俗藝術表演的方式傳達著清明的文化含義。都城隍下跳迓鼓舞、抗戰老人淚灑陵園、潞安大鼓唱響新農村、水庫邊的熱鬧“八音會”等傳達了民俗文化的內涵。吟誦則以萬人大規模的方陣式排列,朗朗著《春日》、《春潮賦》、《太行山上》、《英雄譜》等古今名作,以萬人空巷及龐大的人潮氣勢制造著共同的場的儀式感。其中眾人齊往鼎中倒酒則是儀式感的鮮明體現。清明節是思考今天和昨天的一個節日,思考逝者和今人的一個節日。《長歌行》用對清明節日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和提煉,以及長治元素的巧妙使用,以形態獨特的傳統詩文吟誦、新創詩歌朗誦、表現清明祭奠踏青的特色民俗表演以及展現中華文化的神韻和風采,表達百姓對于幸福的祈望。
與打造龐大的祭祀氣勢感不同的是,中央電視臺《2011清明詩會》則像一泓清泉,以柔婉詩意的語言,將祭奠與哀思緩緩道來,訴說著對于人生的思索和生命的感懷。春開柳明,《2011清明詩會》選取在了春暖花開、春水旖旎的姑蘇吳中太湖岸邊,其以春和景明、清明雨上、游子尋春三個篇章立意了本次詩會“生命與懷想”的主題。清明節不僅僅是對親人的追念、對血緣的追懷,更是對生命的敬重與真情的張揚,是感懷生命的一場儀式。
《2011清明詩會》既安排了廣大觀眾耳熟能詳的古典詩歌,如孟浩然的《春曉》、杜牧的《清明》以及朱熹的《春日》等名篇,又精選了現當代詩人的經典詩作,如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林庚的《春天的心》、何其芳的《慨嘆》等,更呈現了舒婷、柏樺、潘洗塵、陽飏、馬莉等中國當代詩壇優秀詩人的作品。詩會廣邀了朗誦及表演藝術家、影視演員、主持人等傾情演繹,丁建華、朱琳、喻恩泰朗誦的古典詩歌風格各異,夢桐、楊銳、趙普、季小軍等主持人的表演則呈現了他們主持之外的另一種風采。老藝術家梁波羅、石維堅分別表演了程宏的《江南》和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情深意切、意蘊悠長,童自榮、狄菲菲的美妙聲音將柏樺《蘇州記事一年》的江南市井生活傳神再現。詩會是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主要形式,如何做到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儀式感,是詩會類節目難以做到和需要加強的。與隆重的儀式化的祭祀典禮相比較,詩會從形式上似乎更多的只是感性化的吟詠和感嘆。而此次《2011清明詩會》則從內容上入手,制造傳統民俗的共同的儀式感。“以詩歌的名義清明,以清明的名義詩歌”,《2011清明詩會》以豐富的內容、高雅的品格、唯美的畫面、獨特的風格給我們制造出一個虛擬的場,它是感懷生命的一場儀式,讓我們在這樣一個詩意的季節里,懷念故土,思索人生,充滿著生命的美好與莊嚴。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的重要節日,它不僅是在物候氣象上的一個節氣,更重要的是它是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認同,是我們感懷過去與向往未來的一場儀式。2011清明節電視節目在形式與內容上都多樣豐富,但對于傳統節日傳播儀式感的加強則是這類電視節目應該做到的意義之所在。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北京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