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于 彬
(山東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電視臺,山東濰坊 262737)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很多行業和企業都逐步進行體制改革,從而促進自身的發展和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國相關部門也積極努力的推動傳媒業進行體制改革。在相關的文件中規定傳媒業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吸引社會資本,進行資本多元化經營,這不僅標志著傳媒業發展的重大轉變,更標志著傳媒業的經營體制和管理體制將逐步同市場接軌,從而實現更好的發展。
同西方一些國家的傳媒公司相比,我國的傳媒業規模還十分小,而且傳媒業的管理、運作方式也嚴重落后。在整個世界上,傳媒業呈現出一種日益開放的狀態,在這種環境下,中國的傳媒業還顯得很脆弱,很容易在風浪中被擊垮。隨著我國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進行,很多外資已經進入了國內的一些傳媒企業,雖然接手的不是主要業務,但他們已經顯現出利用資金不斷進入核心業務的態勢,所以我國的傳媒業必須從自身的管理和體制上不斷創新,增強自身的實力和規模,逐漸形成能與西方大的傳媒集團相抗衡的傳媒企業。那么如何才能快速提高我國傳媒業的經濟實力和整體規模呢?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的確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僅憑這兩個因素絕對不足以迅速達成規模的目標和提高抗風險的能力。所以,在市場化經濟條件下,傳媒業必須進行相關的體制創新和經營方式創新,實現產業和資本相結合的經營方式,而當今,傳媒業最主要的依靠就是與社會資本相聯系,從而更快的實現資本和規模擴張的目的。在當今社會,規模小的行業根本無安全感可言,只有不斷擴大傳媒業的整體規模,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風險,化解風險。
在傳媒宣傳工作中,黨和政府一直堅持既要有正確的導向,還要不斷提高引導的業務水平。可是由于各種原因,大家片面的重視堅持導向,對于引導水平的提高確是十分有限的。這就導致了一些傳媒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失去了競爭能力,最終邊緣化甚至消失。怎樣才能更好地發展媒體宣傳事業?我國中央政府提出了“三貼近”的指導方向,不斷創新傳媒的宣傳業務,不僅要堅持正確的導向,還要不斷的占領市場,守住輿論的陣地。要想實現這個目的,一定要在競爭中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傳媒市場競爭中,無疑經濟實力是最重要的競爭力,而資本就是最重要的基礎性力量。不斷的推進傳媒企業的體制改革,吸引社會上的資本進入企業,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傳媒企業自身的經濟實力和規模。
傳統的傳媒業以及一些老的傳媒單位的資本來源比較單一,所以造成一些事業性質和運行機制缺乏一定的活力和創造力。但是單純依靠傳媒業自身對事業單位性質的傳媒企業內部進行徹底的機制和創新改革也很難,管理層的改革和創新也是有限的,這就很難使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有很好的發展。所以傳媒業必須引入多元化的資本,充分進行產權多元化,這樣才能有效帶動企業內部管理和運營機制的變革,提高企業內部的活力和創造力。
2.1.1 改變企業的資本屬性及結構,有效改變領導及決策體制
引入社會資本后,傳媒業的資本就會具有社會化性質,而且可以徹底改變企業資本的結構。通過社會資本的推動,它的增值本質會發揮的淋漓盡致。同時,企業的領導和決策體制也會發生重大的改變,黨委集體領導和決策的體制將不復存在,而是會被相應的股東會、董事會和經理層所取代,并會建立以監事會為中心的監督體系。這種領導體制不僅可以有效地使所有權、經營權和監督權進行分離,而且幾者之間可以有很好的制約作用,從而在最大限度上保證戰略和策略的有效執行。精干的組織機構不僅可以實現決策的專業化,更能提高傳媒企業的運作效率,進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企業經營風險,實現資本增值的最終經濟目的。有效的引入社會資本,使傳媒業資本實現多元化,可以解決傳媒業領導層一直以來的困擾,即決策的非專業化及運營的低效率。
2.1.2 實現傳媒業資本的多元化,有利于改變激勵機制
要想從根本上改變激勵的機制,就必須資本的屬性和結構。經過產權體制的變革和傳媒業資本的社會化,傳媒業資本增值的本質就會得到充分顯現,為了實現增值目的,其配套的保障機制也一定要進行社會化。在用人體制上,要從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員工也從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傳媒業為了實現經濟目標,所以在人才配置上必須達到社會化方式,依據崗位的要求和性質向全社會招聘專業的人才,員工的管理身份失去了意義,從而加大了就業風險,在失業風險加大的壓力下,員工就會化壓力為動力,進而促進傳媒業整體的工作動力和熱情。在激勵的導向上也會更加明確,傳統的平衡激勵法會在傳媒業新的體制下逐漸消亡,而是更加傾向于那些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的業務、技術骨干和中堅力量,進而激勵企業所有的員工盡最大的努力為公司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
根據我國當前的相關政策規定,傳媒業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引入社會資本,一是直接利用,就是指允許社會資本參與傳媒業的改制或者參股經營性業務剝離出來后組建的公司經營。另一種方式就是間接利用,指傳媒單位和一定的社會資本共同成立傳媒發展公司,通過這個平臺參與傳媒業的經營和改革。
兩種引入資本的方式各有利弊。直接利用的方式效果顯著,可是前景卻并不明確。在當今的宏觀管理模式和傳媒改制環境下,社會資本如果想參與傳媒經營,那么只有兩種方式,即投資一些專業類和科技類媒體,但控股權仍由原傳媒單位掌握。另一種就是社會資本參與經營業務的公司化改造,但依然不能控股。前一種可以參與傳媒業的各種經營業務,后一種只能部分參與,但是這對媒體的各種經營業務都會有所影響。可是,從目前傳媒業的觀念、管理和人才等狀況來看,一旦傳媒企業的領導層不能充分解放思想,就很難將改革有效進行,這樣就會使各個合作方產生必然的矛盾,合作的前景不容樂觀。間接利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有效改革傳媒業的機制和體制。間接利用可以使企業資本資本化、社會化和商業化,它的目的是努力擴張,不斷增值,從而充分體現資本的本質。進入公司領導層的領導明顯更加商人化和專業化,這樣就很容易從根本上變革企業的相關機制和體制,同時間接參與的方式能夠促使傳媒業開展積極有效的資本運作。
資本多元化是我國傳媒業發展的一種必然選擇,進行有效的社會資本引入,有利于傳媒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立穩腳步,不斷發展和壯大,從而為我國的社會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1] 朱丹紅,吳赟. 中國傳媒企業美國股市融資的困境與出路分析. 文化產業導刊,2011(12).
[2] 任義忠. 以資本為紐帶跳出傳媒做傳媒. 青年記者,2011(23).
[3] 楊浩鵬. 文化產業資本化大提速. 中國產業,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