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華生
稿件的專家外審是目前學術期刊稿件審理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學術期刊內在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它對彌補編輯的知識局限,維護審稿過程的科學與公平,消除審稿過程中的非理性、非學術性因素的干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存在著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導致的雙方目標沖突等因素,致使這一過程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
現代信息經濟學發現,現實的市場競爭和經濟發展是不同步的,信息的分布和流動是不充分、不完全的,而且社會的專業分工又進一步使得信息在市場主體之間呈現出不對稱分布的狀況,從而使得信息的獲取成為生產和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學術稿件的專家外審作為編輯出版過程的一種制度安排,其成本主要有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兩部分。
在稿件的專家外審過程中,編輯對外審專家的專業特長、研究方向、學術造詣、學術道德等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是不完全、不充分的,需要編輯從各專家所發表的大量文獻著作及其社會反響中去獲得,這就需要耗費編輯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以及其他相應的成本,同時,對專家庫和其他數據庫的利用也是需要支付一定費用的。加之現代信息社會信息泛濫、良莠不齊且變換較快,編輯要想獲得及時、準確、有價值的信息,就必須從眾多的信息中進行篩選和甄別,從而增加了信息搜尋的費用,大大提高了稿件專家外審的總體成本。
編輯信息不完全會阻礙其對適合外審專家的選擇,推升稿件審理的信息成本,而審稿專家信息的不對稱、不完全,則會導致學術市場發育不完全。我們知道,由于歷史的和現實的諸多因素的影響,每一學術期刊在學術界廣大學者中的影響是各不相同的,從本質上講,學術期刊是分層次的,不同層次的學術期刊所擁有的學術資源和作者隊伍是各不相同的。由于學術出版過程中學術文獻的流動并不是盲目的,而是遵循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法則,加之市場競爭的強力推動,不同層級的學術期刊經常地處于一種變換不定和重新洗牌的過程之中。同樣,學術質量高低不等的學術文稿也經常性地處于這種對相應學術期刊的選擇和追逐過程之中。因此審稿專家對期刊、期刊作者群和不同時期的稿源狀況、期刊運作狀態等信息的了解是極其有限的。在這種狀態下,審稿專家只能就某一篇文章發表自己有限的看法,而很難從整體上做出最終是否可以采用的確切結論,從而也就很難使某一期刊的整體運作和學術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狀態。
在稿件的審理過程中,一旦采用了專家外審這種方式,就客觀地形成了期刊社或編輯部與審稿專家之間事實上的委托—代理關系。委托—代理關系是建立在非對稱信息博弈理論基礎之上的,即一些人擁有其他人所未擁有的信息。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代理人的行為是可以被觀察到的,風險不大。但是,在非對稱信息情況下,委托人不能觀測和了解到代理人的行為和其他信息,從而導致一定的風險的發生。
另外,由于采用稿件的專家外審稿制,以及編輯自身專業知識的欠缺與不足,必然會使編輯有意無意地弱化自身的責任,規避自身的責任與風險,從而導致責任的外化和責任主體的真空,給期刊的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編輯是社會文化建構的“把關人”和學術創新的“守門員”,在整個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活動中居于主導地位,盡管稿件的專家外審在一定意義上分擔了編輯的部分學術審查任務,但是,編輯并不能由此放棄自己的責任。編輯要通過自身的努力和主體價值的充分發揮,實現其對文稿學術價值的把握與控制。
稿件在送外審專家審理之前,編輯必須進行初審和必要的把關,一是因為將那些毫無學術價值的低質量學術文稿交送專家審理,是對有限資源的浪費;二是因為初審把關是編輯義不容辭的一種責任,是其對文稿學術質量的初步控制。當然,由于編輯的專業限制和自身知識的局限,很多文稿對編輯來說如同一個個程度不同的“灰箱”,甚至是 “黑箱”,編輯對稿件的審理不可能像專家那樣駕輕就熟。但是,編輯卻可以根據自身掌握的有限信息,進行初步的把關和控制。由部分把握整體,由已知推斷未知。具體來說,一是審題目,文章的題目猶如人的眼睛,透過文章的題目不僅可以快速了解文章的主旨,還可以大致判斷作者的學識水平和理論功底,以及對所研究課題的把握能力和駕馭程度。二是審引言,透過文章引言對前人所做工作的概括、總結、分析和闡述,看作者是否真切地把握了該課題研究最新動向和需要填補的空白與不足,進而提出自己有價值的主張和建議。三是審方法,看其研究方法是否先進、合理,有無明顯的矛盾。四是審分析、討論與結論,看其推論的邏輯結構是否嚴謹,所得結論是必然的還是或然的。五是審形式,看論文的基本要素是否具備、概念是否準確、圖表格式是否規范等。六是審語言,看語言是否嚴謹,表達是否準確、精當。七是審注釋和參考文獻,注釋和參考文獻是作者進行該項研究時曾經涉獵、引用和參考過的資料和信息,如該項研究使用的參考文獻離題甚遠或層次較低,則說明該項研究存在一些虛假的引證,或者不能進入研究前沿,其學術價值自然就值得懷疑。八是審作者有關信息,包括作者的職稱職位、學歷學位,特別是其學術信息——研究方向、學術成就、近期發表的論文、文章的基金來源、所發論文的影響因子和其他反響等。盡管編輯不能僅僅根據這些信息進行準確的識別,但是卻可以結合其他諸多因素,給文章質量的評定以有力的佐證。
要想準確判斷文章的學術價值,審稿人的選擇是關鍵。在審稿人的選擇過程中,僅僅從審稿專家數據庫中進行簡單的檢索是不夠的,還必須注意如下幾點。
首先,要盡可能地選擇本學科領域的“小同行”專家進行審稿。這是因為,按照庫恩的范式理論,每一科學都有自己特殊的內在結構,而體現這種結構的模型即“范式”。范式是某一科學共同體在其長期的研究、探索、教育和訓練中形成的,并且不同的范式之間不可通約,即便是非常相近的同行專家之間也難以理解不同范式之間的學術問題,只有具有相同或相近范式的“小同行”才能洞悉和真切地了解它的理論價值和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在審稿人的選擇過程中,盡可能地選擇那些同一研究領域里的“小同行”。
其次,一般來講,合適的審稿人應該是在所審稿件涉及的研究領域有多篇文章發表,特別是近期仍有這個方向的文章發表。這里強調“多篇”和“近期”主要是因為,如果審稿人只是發表了一兩篇年代久遠的相關研究,淺嘗輒止,目前早已不再從事相關研究,在科學技術和研究手段日益發展的今天,審稿人要準確判斷稿件的學術價值就得重新查閱資料,這樣既費時又費力,還難有好的審稿效果。而選擇時下正在從事相關研究的審稿人,他們既熟悉這個方向的研究歷史,又熟悉最新的技術手段和實驗過程,審起稿來自然就得心應手,容易取得較為理想的審稿效果。[1]
再次,建立審稿人檔案,不斷優化審稿人隊伍。為了嚴格控制稿件的質量,及時完成對稿件的審理,編輯應按照如下原則選擇審稿人并建立審稿人檔案:一是學術能力,具備較高的學術造詣,了解所在研究領域的前沿動態;二是鑒審能力,評鑒科學準確、篩選公正;三是學術品格,要學風嚴謹,學術態度端正;四是職業態度,熱心學術稿件的審理工作,稿件反饋及時等。審稿人檔案建立以后,要根據審稿結果和稿件的社會反響,對審稿人及時作出評價,不斷更新和完善審稿人隊伍,從而順利完成稿件的審理。
由于稿件審理難易程度的不同和審稿人自身素質(知識結構、專業水平)、學術流派,以及審稿環境——人際關系、利益誘導等諸多因素的作用和影響,審稿人的審稿意見也是多種多樣,高低不同,既有客觀公正、評鑒科學、評價準確的審稿意見,又會有一些敷衍塞責,甚至是有失公允、帶有偏見和歧視性的審稿意見。這就要求編輯在充分吸收審稿人審稿意見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地位,站在期刊運作全局的高度,對專家審稿意見做出恰當的選擇和轉化。[2]
首先,要合理吸收專家的審稿意見,以完善編輯的知識結構,加強對文稿學術價值的控制。專家是某一學科領域里的行家里手,在其所研究領域內具有較大的話語權,是稿件學術價值的有力判定者。編輯要善于合理吸收專家審稿意見,以更好地實施對文稿學術價值的準確把握與控制。
其次,要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專家的審稿意見。在現實中,知識局限對任何一個人都是存在的,專家也不例外。現在學科的劃分愈來愈細,專家可能只在他所重點研究的領域和專業方向上具有較大話語權,一旦超出了這個范圍,就很難提出中肯、恰當的意見和建議,而一篇文章往往涉及眾多的知識單元。特別是,專家審稿只是就文章的學術性,即文章是否具有學術創新方面具有優勢,而對學術論文的其他方面,如學術論文的構架是否合理,邏輯是否嚴謹,語言表達是否準確、精當,以及參考文獻等是否準確、規范等方面并不熟悉,編輯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長,從編輯角色的獨特視角——文章的出版價值、社會效益、受眾接受效果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審視和掃描,進而提出更為全面、合理的審稿意見和建議。
再次,統一標準,調整和平衡專家的審稿意見。在稿件的外審過程中,不同的專家尺度不同,寬嚴不一,有些文稿可能因為與審稿專家觀點相左而稍有瑕疵就被輕易否決;而另一些文章則可能因屬同一學術流派而被大開綠燈。編輯要將參差不齊的審稿意見用相對統一的標準進行再過濾、再衡量,同時還要考慮期刊的學科特長、欄目設置、發展方向、稿源狀況等因素,站在全局的高度,進行整體質量的統一把握與控制,實現相對合理與公平的作者群,以及期刊學術資源的最優配置。
最后,實現專家意見的轉化——從專家審稿意見到編輯部審稿意見。專家的審稿意見并不直接面對作者,而是面對編輯、編輯部,對編輯部負責。從專家審稿意見到編輯部審稿意見,并非簡單的直接拿來,而是要經過編輯的智力加工。這種智力加工一方面要“本著為我所用的原則”,“‘霸占’專家審稿意見中合理、合適的部分”,另一方面又要集思廣益,“盡量減少審稿個體勞動局限性”,以編輯眼光從刊物實際出發做出的更公正、更全面也更為符合期刊實際的處理意見。[2]它不僅體現了編輯與作者間的學術溝通與交流,而且體現了編輯主體在稿件審理過程中的整體主導趨向。
現代認知理論認為,人的自身存在著時間的局限性、空間的局限性和知識的局限性等三大局限性,盡管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給人們信息的獲得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人的三大局限性依然存在。由于職業特點所決定,知識的局限性在編輯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編輯必須不斷地學習、補課,大量地獲取各種有價值的信息,進而將這些有價值的信息轉化和升華為知識儲備,以增強自身的選擇潛能。
按照系統論的觀點,一個系統對外界物質、能量和信息轉換能力的大小,作用的強弱,取決于構成該系統要素的量、質以及各要素之間的結構方式。同時,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動,都會引起該系統整體功能的改變。從編輯角色系統來看,要想增大編輯知識結構的功能,提高編輯的整體認識和整合能力,首先要注重編輯的常規閱讀,加大涉獵面,特別是獲取和吸收一些科技前沿的學術信息,以擴大編輯內儲智化信息的量,從而不斷加大和擴展認知領域,進而擴大編輯的視野,提高編輯的認識能力。
編輯主體每日每時地都在接觸一些新問題、新項目,因此必須具有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又由于與作者之間一對多關系的存在,編輯必須善于學習,向作者學習,向作者借智力。一般來講,作者在其研究的領域進行了較為系統深刻的探索和研究,具有較大話語權,編輯首先要以讀者、接受者的身份不斷地吸納和接受作者通過作品所提供的新的學術信息,還可以以作者的問題為原點,探究它的來龍去脈,并向周圍輻射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在這個過程中,編輯主體對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學術信息的認同和接納,不僅會加深其對學術研究前沿信息的了解和認知,而且這些“新”要素的積淀和編輯主體進一步的整合與反思,還會進一步合成編輯創新思維的新元素,調整并完善編輯自身已有的知識結構,形成和強化編輯的創新意識,進而增強編輯主體對新問題的判斷、闡釋和選擇能力[3]。
編輯要想在與作者的學術信息交流中(對文稿的審理也是一種學術信息的交流)取得主動,僅僅依靠占有大量的學術信息還不夠,還必須盡可能地提高所擁有學術信息的質。這就要求編輯主體加強微觀開發,向科研要能力,即選取一定課題,進行深度開發。這是因為編輯主體只有深入到科學研究具體過程的內部,洞悉其機理,才能獲得既能“入得其內”又能“出乎其外”的學術視野和實際運作能力,提高自身內儲信息的質,進而通過系統的整合與重組,改變其知識系統的結構方式,增強其對外界的適應和統攝能力,最終實現其對審稿過程的全面把握與控制,全方位加大其自由度。
[1]劉東信.綜合性科技學術期刊審稿人的選擇和外審經驗談[J].編輯學報,2010,(3)
[2]邵凱云.從專家審稿意見到編輯部意見[J].編輯學報,2011,(4)
[3]夏登武.編輯要善于“借力”[J].編輯學報,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