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建敏
編輯規范工作是2011年中國編輯學會最重要的工作,也是編輯學會第15屆年會討論的主題。正如中國編輯學會會長桂曉風所說:“編輯工作有各種規范,中國的編輯工作在規范方面是有優良傳統的,但當前編輯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范現象,需要加強規范工作。出版事業的不斷發展也需要對規范進行補充、完善。”[1]因此,在當今形勢下,探討如何切實加強編輯規范建設,提高編輯的規范意識和自覺性以及做好新形勢下的編輯規范創新工作,不僅有利于編輯道德素養的提高、職業操守的培養,使當今編輯出版界的不正之風得以遏制;還有利于全媒體時代編輯實踐的開拓創新,保證出版產品的質量。
所謂編輯規范,就是人們在漫長的編輯實踐活動中探索、總結形成的被優化了的約束、引導編輯行為的模式或原則。[2]編輯規范的內容,學界和業界都不陌生,像道德規范、政策規范、功能規范、質量規范、內容規范、技術規范、審美規范、法律規范、語言文字規范等,表面上看名目繁多,其實都包括在道德與法律、工作與技術這些編輯工作的基本規范中。
編輯的道德規范,是編輯在從事編輯活動的過程中應當遵守的道德準則。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綱要》中把職業道德表述為:“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這20個字也同樣適用于編輯的職業道德范疇,只不過它體現在編輯對待工作、對待社會的態度上,體現在編輯與作者、讀者的關系上。
縱觀當今的出版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轉企改制的實施,出現了一些與編輯道德規范格格不入的現象。像為了經濟利益,出賣書號、收取版面費;為了個人私欲,以出書、發文章作為交易;為了爭選題,“炒”作者、“炒”名人;為了“跟風趕潮”,不惜“掛羊頭賣狗肉”;有的審稿不負責任,任憑一些內容低級粗俗、格調低下的書刊流入市場;有的編校粗枝大葉,把一些錯誤百出的出版物推給讀者……如此這般,不僅影響了出版物的質量,也擾亂了出版的正常秩序,給社會、讀者以及我們的出版事業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因此,切實加強編輯職業道德規范的建設,重塑編輯的道德規范,顯得重要而緊迫。
編輯的法律規范,是編輯在從事編輯工作時應當遵守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像《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等,編輯都必須無條件遵守、執行。目前的情況是,編輯在工作中,當涉及作者的著作權、署名權、作品完整權、報酬權以及和國外傳媒集團進行文化交流、文化輸出等的時候,往往法律意識淡薄。比如,在作品的署名上添加無關的人員名字,修改作品時任意刪削,不支付或少支付稿酬,發稿時不太注意一些國家政策、經濟、技術方面的秘密等。盡管這是個別現象,但造成的影響很壞,有的過失難以挽回。因此,樹立法律意識,牢記法律、法規,遵守法律規范,維護法律尊嚴,不僅是編輯個人修養、工作修養的小事,也是影響編輯聲譽、國家安全的大事,每一個編輯都馬虎不得。
編輯的工作規范是編輯在工作流程中應當堅持的流程和制度,它涉及編輯工作的每一環節、每道工序。編輯流程規范是幾代編輯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積累下來的經驗總結,比如,交稿時的“齊、清、定”,審稿時的“三審制”,精審、精編、精校等,這些都屬于編輯工作規范的范疇。編輯工作規范,在紙媒體時代頗受重視,像編輯“六藝”——選題、組稿、審讀、加工、發稿、校對的總結就比較典型。如今,隨著傳播技術的突飛猛進,傳媒介質的不斷變革,紙質媒體、電子媒體、平面媒體、立體屏幕媒體交相輝映,編輯的工作對象發生了變化,編輯的工作流程不再局限于“六藝”,那么,編輯遵循的工作規范是否可以不管不顧?回答是否定的。以博客編輯為例,博客編輯要對博客成員的博文進行審查,對違法違規ID進行封閉、記錄和上報,對觸動敏感詞匯而進入“待審”狀態的內容進行審核,刪除垃圾帖子等。[3]“審查”、“封閉”、“記錄”、“上報”、“審核”、“刪除”,不同媒體的編輯流程雖然不盡相同,遵循的規范卻是相同的。如果在工作流程中省略掉其中的某些環節,或者對其執行不力,像惡意篡改、隨意搭配、戲謔、惡搞、情色等就會大行其道。可見,不管是紙質媒體時代,還是全媒體時代,對編輯工作規范的執行,絲毫不敢懈怠;對編輯工作規范的建設,仍然不可掉以輕心。
編輯的技術規范是編輯在工作中所遵循的規則和標準。技術規范多由國家制定和頒布,也包括編輯在實際工作中約定俗成的、有明確的已經成文的規定。比如:書刊名稱標準化、漢字使用標準化、漢語拼音標準化、標點符號標準化、數字用法標準化、地名人名標準化、國際書號標準化等,對這些標準化內容的貫徹執行以及一些具體的像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編排規范等,都屬編輯技術規范的范疇。編輯工作的技術規范,表面上看是一些條條框框,似乎不關大局。但正如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所說:“如果你參加學術交流,就要遵守這一規則,就像遵守足球比賽的規則一樣……不遵守‘游戲的規則’,不要說規范,比賽的資格恐怕也難以具備。”[4]不僅如此,如果不嚴格執行這些技術規范,傳播的信息就可能不準確、不正確,貽笑大方事小,引起民族糾紛、國際糾紛事大。因此,認真執行編輯工作的技術規范,對提升出版物的整體質量和傳播效果,可以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可見,編輯規范作為約束、指導編輯實踐的原則和范式,在當今非常重要;而加強編輯規范的建設,提高編輯的規范意識,讓編輯自覺遵照執行,則顯得更為緊迫和必須。尤其是道德規范、法律規范等,不但要堅決執行,還要視為一種職業操守、一種自覺行為。至于編輯的工作和技術規范,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因為編輯實踐是向前發展的,指導編輯行為的編輯規范也不應該是僵化的、靜止的,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編輯實踐的需要,編輯規范的創新勢在必行。
媒介生態學認為,環境作為媒介生存、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對編輯出版的影響至關重要。[5]編輯規范作為指導編輯具體工作的行動方略,也深受與之相關的編輯出版環境的影響。
首先,隨著我國社會環境、文化環境、體制環境的變化,我國的編輯出版事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舊媒體并存,新舊觀念碰撞,新舊傳播途徑和語言交相輝映,這些參差不齊的“流行色”,使編輯規范中一些落后的東西受到沖擊,一些條款被時代色素所“漂染”。比如,現今一些熱門的網絡流行語被傳統媒體所接受,就是語言文字規范的創新與流變。最典型的案例是2010年11月10日,“給力”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這被視為權威媒體認可網絡詞匯的標志性事件。這個事件說明,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推動了語言文字的發展變化;語言文字的發展變化,要求與之相聯系的編輯規范與時俱進。
其次,隨著我國從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的邁進,我國的編輯出版事業得到了繁榮發展,編輯實踐的發展以及認識的深化,使編輯學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創新成果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前沿。這些創新成果運用到今天的編輯實踐中去,就使得傳統的編輯規范顯得不太全面、不太實用。最典型的事例是編輯策劃作為編輯出版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作為編輯工作范疇中最具挑戰性、創造性的內容,在20世紀90年代末才被列入“編輯出版責任機制”;“出版策劃正確比出版操作正確更重要”的觀點雖然已被出版界普遍接受,但對這個“老大”的性質、職責以及相應的工作評價、業績考核至今還處于“真空地帶”。還有網絡編輯、新媒體編輯等,對其工作流程、工作制度、技術要求等一系列行為也迫切需要出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規范來“主持正義”。
再次,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編輯出版業作為傳播文化的主陣地,與世界各國編輯出版部門的合作、交流、競爭越來越普遍,國外出版單位一些先進理念、管理方法、經營措施被引進來,這些相對先進的“舶來品”,也對我們傳統的編輯規范產生了挑戰。比如,學術期刊改用國際通用的大16開版本,學術論文編排的規范化、國際化等,這是國際化環境牽引編輯規范與國際接軌的基本表現。還有學術研究、學術評價與編輯行為的規范,營銷編輯、項目編輯的引進、考核、管理等。這些新問題、新情況,也亟待編輯規范的與時俱進。
編輯規范的與時俱進,一是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編輯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編輯作為編輯出版活動的主體,所有的規范都是為編輯制定的。編輯規范作為一種有效約束編輯行為的規范性條例,是為了讓編輯工作得更“順心”,但如何讓編輯既受到約束、又自由自在地工作,以人為本就成為關鍵中的關鍵。對于當前的編輯規范創新來說,就是每一環節、每一步驟的調整,每一條、每一款的改革,都要以調動編輯的積極性為依據,以發揮編輯的創造力為標桿,只要“在尊重出版規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塑造編輯的文化自覺”,[6]編輯規范的創新方向就是正確的,創新措施就是可行的。畢竟人是編輯實踐創新的主體,編輯實踐的創新帶來了編輯規范的創新,以人為本才是根本。
二是要立足現實,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就是要敢于創新,不要說策劃編輯、項目編輯、營銷編輯等工作范圍不好界定就不去界定,新媒體編輯工作流程、數字技術下傳統媒體編輯工作環節等的界限不好區分就不去區分。“創新,就是人們運用新思維、制定新規則、采取新措施、取得新成就的過程。”[7]編輯規范的創新,就是從當前的現實出發,用創新的思維、積極的設計去解決這些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新問題。有所不為,就是遵循編輯發展的基本規律,遵照編輯工作的基本模式,不可改革的不改,不能刪減的不減,切忌斷章取義的生搬硬套和急功近利的簡單冒進。在當前的情況下,就是要補充和完善編輯規范中那些落后的、不合時宜的規定和標準,創造出符合編輯實踐需要的新規范去保障編輯工作的順利進行,與時俱進是編輯規范創新的原則和核心。
總之,時代呼喚編輯規范的創新,編輯實踐活動需要編輯規范的創新。為保證編輯活動的正常秩序,提高編輯活動的效率和效果,在當今形勢下,編輯規范的創新一定要以人為本,與時俱進。
[1]桂曉風.強化編輯規范,推進編輯創新更加自覺主動地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服務[J].中國編輯,2011,(6)
[2]張積玉.編輯學新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余德旺.博客、編輯與網絡虛擬社會的整合[J].河南大學學報,2011,(4)
[4]王建平.論文中的學術史回顧與學術規范的探討[J].中國出版,2007,(11)
[5]姬建敏.學報編輯出版環境論——從媒介生態學出發[J].河南大學學報,2010,(3)
[6]郝振省.轉制與編輯[J].河南大學學報,2007,(1)
[7]薛旭輝.期刊的特色定位與多元創新[J].河南大學學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