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等問題,國家銀監會于2006年12月20日發布了《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銀監發 〔2006〕90號)的文件。按照商業可持續原則,適度調整和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本著“低門檻、嚴監管”的原則,促進農村地區形成投資多元、種類多樣、覆蓋全面、治理靈活、服務高效的銀行業金融服務體系,建立起一個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清晰、服務到位、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服務網絡,以更好地改進和加強農村金融服務,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該文件規定了農村金融改革的新政策。
自此,國家還陸續出臺了相關文件來推動農村金融服務發展。2010年5月13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鼓勵民間資本發起或參與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金融機構,放寬村鎮銀行或社區銀行中法人銀行最低出資比例的限制,簡化了中小金融機構呆賬核銷審核程序,并適當放寬小額貸款公司單一投資者持股比例限制,對小額貸款公司的涉農業務實行與村鎮銀行同等的財政補貼政策。
2012年5月26日,銀監會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意見》明確支持民間資本與其他資本按同等條件進入銀行業,民營企業可通過發起設立、認購新股、受讓股權、并購重組等多種方式投資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商業銀行增資擴股、參與城市商業銀行重組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涉農企業參與農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或參與農村商業銀行增資擴股,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村鎮銀行發起設立或增資擴股;村鎮銀行主發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為15%。
新政的出臺為農村金融服務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以2006年中國銀監會開閘建立村鎮銀行為標志,我國的金融市場開放已催生農村金融服務新格局。至今年9月末,全國村鎮銀行已有769家、資金互助社49家。小額貸款公司如雨后春筍,已發展到5267家,基本上每月增加100家左右。各式各樣的新型金融組織、準金融機構、傳統農村金融機構,與新進入農村的建行、交行一起,構成當前農村金融服務新格局,供給充分撬動金融創新。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村經濟增長的內生要素,其參與農村金融服務具有明顯的制度優勢:離農村金融需求最近,適合農村金融需求小額、分散所要求的近距離服務提供方式的特點;可以克服正規金融機構信貸博弈過程中難以克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極大地消除道德風險的不利影響,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不良資產的產生;可以克服進入商業信貸市場的障礙,極大地提高農戶信貸的可得性。
合作社的農戶大都是小生產者,農戶特別是傳統農區、欠發達地區的農戶,雖然不一定是自給自足的,勞動已經社會化,也參與商品交換,參與市場交易活動。但是,家庭勞動分工和家庭消費費用造就了農戶特定的生存戰略和資源使用方式,土地成為維持生計的基本保障手段,農戶生產活動的分工和專業化水平一般較低。農戶一般無經常性的、固定的收入來源;農戶是生產與消費的綜合體,資金概念常常不正確,生產資金與生活資金常常混合使用;缺乏必要的貸款抵押品或擔保物;厭惡風險;對金融機構缺乏足夠的了解;選擇成功的項目較難;信貸需求特殊。收入有限,資產積累不足,加之農戶居住分散,資金需求額度小,在商業信貸市場上難以獲得信貸融資支持。為此,貸款難一直是農戶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在農戶信貸融資中,引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因素,是有必要的。
在現有的金融制度安排下,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村金融服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思考,一是在農戶、微小企業向農村金融機構融資過程中的參與;二是以一定方式向農戶、微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第一,參與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組建。
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入股村鎮銀行,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市場擴展空間;另一方面,村鎮銀行,是新的農村金融組織機構,不但增加了金融服務供給,同時,也會與其所在地的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的分支機構、其他銀行的分支機構之間展開競爭,可以進一步促進原有的金融機構改善金融服務,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員有了更多的享受金融服務特別是享受信貸服務的機會。
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參與“只貸不存”小額貸款公司的組建,以自有資金向社員提供貸款。銀監發 〔2008〕23號文件,透視出中國政府農村金融市場低門檻準入政策,為農村各類資金擁有者進入農村金融市場提供了便利,更加有利于擴大農村金融市場的資金來源。也為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服務空間的拓展提供了機遇。
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組織成員間的資金互助。農村資金互助社實行社員民主管理,以服務社員為宗旨,謀求社員共同利益。銀監會通過正式文件方式推動農村資金互助,從而從正規化的角度促進了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的發展。
第二,參與推動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優化。
合作社可以輔助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村信用社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是農村信用社基于農戶的信譽,在核定的額度和期限內向農戶發放的不需抵押、擔保的貸款。
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依托一定的社區、村落和產業,具有較好的地緣、人緣關系,對成員比較了解,因此,在農村信用社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過程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輔助農村信用社開展農戶經濟調查、農戶信用等級評定,授予農戶信用貸款額度;在農村信用社放款過程中,輔助農村信用社進行農戶和農村微小企業信用調查,促進農村信用社正確決策,以及輔助農村信用社管理貸款,幫助催收貸款本息;在農村信用社開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過程中,大多開展了“信用村”、“信用鎮”、“信用專業合作社”建設,農村信用社對“信用村”、“信用鎮”內的農戶和微小企業,給予優先獲得貸款、獲得優惠貸款的便利。因此,創建“信用村”、“信用鎮”、“信用專業合作社”以及維護 “信用村”、“信用鎮”、“信用專業合作社”的信譽,農民專業合作社均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以合作社為信用載體幫助農戶、微小企業實現融資。
在抵押品不足的社員向金融機構申請商業貸款時,那些規范運作的、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向社員提供擔保,以幫助社員獲得貸款。山西省榆社縣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用擔保給農民貸款,對于取得信用狀況較好的合作社擔保的農戶,最高可以獲得貸款50萬元。同時,榆社縣政府撥專款成立擔保公司,專門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再擔保,并實行農民貸款貼息的政策。榆社縣通過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金融支持,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也增強了還貸能力。2007年全縣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純利潤720萬元,累計歸還信用社的貸款4000多萬元,不良貸款率1%以下。這一金融服務新模式開始在山西省的56個縣進行推廣,近40萬農民從中受益。
那些產業化程度較高的生產型、加工型、流通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如果實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或“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農戶生產的產品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工、銷售的原材料來源,如果單個農戶貸款較困難,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申請貸款,然后再通過向農戶提供生產資料等關聯交易方式,將資金現實地轉移給農戶使用,或者是轉貸給農戶使用。例如,依托農戶生豬養殖小區建立起來的、有一定經濟實力和一定積累的以生豬銷售、飼料加工為龍頭的生豬專業合作社,可以以合作社的名義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然后,建造圈舍、購買仔豬,租賃給農戶養殖,并向農戶提供飼料,從生豬育肥以后的銷售收入中,逐步償還貸款。或者是將從金融機構申請到的貸款轉貸給農戶,由農戶自己建造圈舍、購買仔豬、購買飼料,養殖和育肥生豬,銷售并取得收入,逐步償還貸款。
第四,供銷合作社參與農村金融服務的模式選擇。
作為與“三農”有著天然聯系的供銷合作社,在農村金融服務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探索。目前,供銷合作社參與農村金融服務主要有四種模式:一是參股村鎮銀行;二是出資控股成立擔保公司;三是主發起控股小額貸款公司、參股小額貸款公司;四是專業合作社內部的資金互助。
在這四種模式中,供銷合作社系統通過組建合作社來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合作社內部搞資金互助,這種資金互助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強。農村要發展,農民收入要增長,受到兩個方面的約束:第一,投入的約束;第二,市場的約束。要發展生產,就需要投入和資金。搞資金互助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資金問題,解決投入問題。但是生產出來以后,要進入市場也要面臨很大的風險。供銷合作社有市場,多年來一直從事營銷活動。農戶生產出來的產品可以通過供銷合作社系統進入市場。從某種程度來講,供銷合作社所推動的資金互助,更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浙江省平湖市新當湖農村資金互助社于2011年1月17日召開了創立大會暨第一屆社員代表大會,3月30日正式開張營業,成為嘉興市首家,也是全省第一家由供銷合作社領辦的農村資金互助社。該資金互助社由平湖市供銷合作社 (農合聯)牽頭發起,依托平湖市新當湖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四季對蝦專業合作社和新中大生豬產銷專業合作社而組建。現有社員317個,股金總額500萬元。目前,已吸收了78戶社員的存款,總計213萬元,已將貸款發放給65戶社員,金額達646萬元。
第一,要建立在成員之間的內生與農村社區之間的農村互助,培育解決農戶和農村微小企業重要的服務力量。在農村領域,不依靠農村信用社,不依靠郵儲,或者不依靠其他的金融機構,不行。但是,從現有的服務方式、服務手段、服務機制來講,以上現有機構又很難滿足。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培養基于農村本土的金融力量。這種內生的金融力量克服了商業金融在開展業務合作過程當中的諸多不足,它具有眾多的制度優勢,更能滿足農村金融需求。在十七屆三中全會以及今年1號文件當中都提到這一點,要推進農村資金互助社,要發展比較好的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要開展合作。銀監會在2007年1月份也出臺了有關農村資金互助管理的暫行規定,對正規框架類的推行速度很慢,到目前為止僅僅建了10家,而民間農村資金互助社則呈現蓬勃發展的形勢,民間有地方政府推進的農村合作基金會的發展,也有民間力量自己產生的資金互助,開展的效果很好。但是現在是以非正規化的方式來推進,面臨著一定的政策風險。同時,這種自發產生的金融力量,經營上也可能有些不規范,所以政府應該及早介入,制定規范,然后推進他們規范的發展。
第二,進一步放寬農村微型金融市場準入政策,為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三種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在銀監會關于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準入新政出臺以后,各類社會資本表現出極大的投資熱情,但是,就現有的制度安排而言,村鎮銀行需要現有銀行作為主要發起人并參股20%以上,實踐中出現發起銀行短缺問題;農村資金互助社,是農戶自己的組織,正規化發展是必要的,但因銀行監管部門監管實力不到位而審批滯緩;各省市政府在組織小額貸款公司試點過程中,普遍提高了準入門檻。制度安排的不完善,也給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服務空間的拓展帶來了障礙。
第三,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服務的配套服務。一是要研究有利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金融服務健康發展需要的配套的法律法規。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參與的各類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也需要融資,應該為它們進入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創造條件,特別是農民資金互助社,應該準予其進入銀行同業拆借系統進行資金交易;三是可以組建投資基金,為農村各類微型金融組織,特別是農村資金互助社,進行股權投資;四是要在治理結構優化、機構信用評級服務、審計服務、法律援助、信息服務等方面提供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本身需要健全的管理系統、決策系統,同時其本身也需要信息服務。
第四,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服務的監管方式。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服務,本身是對現有金融制度安排的創新的產物,因此,在較多方面的探索可能與現有的監管制度安排不協調,因此,監管方式需要創新。特別是農村資金互助社,作為成員之間的互助制度安排,更多的需要非審慎監管,否則,監管過度就成為阻礙金融服務創新的要素。
第五,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服務產品。上海農村商業銀行為合作社發放信用貸款,上海安信農保為此設計出“合作社貸款信用保證保險品種”,銀行為合作社放款的顧慮降低,大大提高了專業合作社融資的可獲得性。
第六,加強農村信用工程建設,建立和完善多種形式的貸款擔保,特別是建立以財政資金、商業資金、社員資金等為主體的擔保基金運作體系,探索建立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保險公司、擔保機構互助合作機制,創新擔保和保險機制;推動組建專門的農業擔保機構,并鼓勵合作社組織成員開展互助保險和擔保業務,鼓勵其它各類擔保公司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擔保業務,形成政府、社會、合作成員與農戶多主體分擔農業擔保機制,有效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 “擔保難”問題。不斷改善和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建立金融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成長與發展的長效機制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要繼續深入地開展農村信用工程建設,創建“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培育農民良好的信用意識,營造誠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