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 實
梁莊是河南的一個小村子,也是作者梁鴻生活了20多年的故土,但是再次回到這片土地,如果不是有家人、有老屋、有親人的墳在這里,梁鴻簡直不敢相信這是自己曾經生活了20年的梁莊。走在路上,她總有迷失的感覺, “我的家鄉怎么變成了這樣?”
梁鴻對河南故鄉梁莊的田野調查,以社會學工作方法為基礎,以對故鄉、對農村、對中國的理解與同情為底蘊,看似客觀的筆觸之中,凝聚的是深情,更是詰問。
《中國在梁莊》呈現的現實觸目驚心。在書中,作者通過對進城農民工、留守老人、留守兒童、農村政治精英這幾大主體的采訪,記錄了農村政治、經濟、教育、道德、安全等領域的時代變遷。從中我們看到的是因青壯年人口的常年流動,農村整體失去活力;因家庭教育不健全和教育的產業化,農村教育困境重重;因工業化、市場化的侵蝕,農村的經濟和生態面臨嚴峻挑戰;農村以禮教為權威的秩序傳統也同時被世俗的財富權力所取代。
梁莊的改變深深刻進了鄉鄰不斷向前的日子里,深到成為隱痛———那是故鄉,可又是那樣陌生;那是中國已經或者正在逐漸消失的40萬個村莊中的一個。正如《中國在梁莊》封面上所言 “有些中國在北京,有些中國在重慶,有些中國在西北,有些中國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國在梁莊。”通過 《中國在梁莊》,村莊的過去與現在、村莊所經歷的歡樂與痛苦、村莊所承受的悲傷,都慢慢地浮出歷史的地表,我們由此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在梁鴻忠直而謹慎的描述中,梁莊成為了認識中國鄉土之現在與未來的醒目標本。
梁鴻認為,梁莊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命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當代農村的普遍命運,梁莊所經歷的變化也恰恰是鄉土中國與現代性沖突的縮影。但對于這種沖突本身,她自己也暫時給不出任何答案?!爸袊F代化轉型以來,鄉土中國在文化、情感、生活方式與心理結構方面的變化是一個巨大的矛盾存在,難以用簡單的是非對錯來衡量?!钡M?,讀者能夠因為她的這本書,而對 “我們的社會、文化與現代化進程多一個思考的維度”。 畢竟,“村莊,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民族的子宮。鄉土中國不僅是地理意義的農村,而且是整個中國社會文化的基本特性?!?/p>
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讓更多的農民變成市民,讓更多的農村變成城鎮,已經成為民間和官方一致認可的關于中國未來數十年的發展戰略。作為戰略也好,作為破解中國改革開放瓶頸的鑰匙也好,都需要從中國的政治經濟改革,甚至工業化、全球化的高度去認識,但有著五千年文明傳承,并承受了中國近現代幾乎所有苦難和變革的農村,正在走向衰敗不但是既成事實,也是趨勢所在。那里的樹木、小河、鳥兒在我們的回憶中依然美好但卻逐漸模糊,那里的平靜祥和、自然淳樸、宗族禮教在歷史的視野中依然濃墨重彩,但在現實中卻逐漸消失。我們是應該因留戀鄉土中國的內斂寬厚而在主流的工業文明中保衛記憶中的這些美好,還是應該為求取工業文明的高效實用而蠶食它們?這是讀完《中國在梁莊》后不得不引起人們思考的問題。
每一部關于農村問題的深度報告,都能引起 “三農”問題的革命性變革,因為,每一個中國人,幾乎都是農民的兒子。但愿 《中國在梁莊》能夠讓更多的人全面、客觀地認識農村的現狀,科學、認真地思考,從而去建設中國千萬個 “梁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