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凌樺 朱龍飛
自1999年高校擴招開始,高等學校在數量、規模、專業設置等方面急劇增長,中國高等教育正步入大眾化時代。據預測,2012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680萬,“十二五”時期全國普通高校將有超過2500萬的應屆畢業生需要解決就業。近年國家和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如杭州市政府就提出以創業帶動就業,有效促進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目標的實現。面對新形勢,越來越多的在杭高校大學生傾向于“自己做主”。
2012年1月18日發布的首期“杭州大學生創業企業發展指數”顯示,截止到2011年上半年,該“指數”的總指數達290.644點,四項分類指數為:規模指數512.122點、競爭力指數340.235點、創業環境指數107.070點、信心指數168.879點。杭州大創企業的存活率高于28.06%,就業帶動率為1︰6.8,計算機與軟件業、網絡與電子商務業、企劃廣告文體娛樂業和教育服務業是大學生創業的理想領域,發展空間巨大。2011年杭州市新增各級創業導師215名,目前共有747名創業導師奮斗在“導師幫帶”活動的“崗位”上;新建共青團青年就業創業見習基地106家,新增崗位對接數9012人,新增就業8199人,截至目前通過見習基地幫助解決就業11426人;到2011年市區(縣)兩級累計為創業青年放貸6.3億元,扶持創業青年3024人,帶動青年就業人數近2萬人。
與十年前不同,當今大學生自主創業正成為一種趨勢。浙江理工大學2011年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很多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就嘗試創業,沒工作經驗的大學生創業人數與日俱增。調查中,74.15%的大學生認為,可以嘗試下創業;有17.69%的大學生認為,此舉值得提倡;43.54%的大學生認為,創業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經驗不夠,其次是缺乏社會關系;有59.86%的大學生,創業想法來自同學或朋友,其次是家人。對于城市的創業環境(含制度環境),有44.90%的大學生認為杭州最好。
據調查,有67.35%的大學生了解并確定自己所在的高校設立了專門的創業指導機構,但其中卻只有17.69%的大學生獲取創業知識的來源主要是老師。有超過70%的大學生認為,如果高校要開展創業教育,應設為必修課,并應由已成功創業的大學生(52.38%)或社會上成功企業家(38.10%)來擔任授課老師。若開設創業指導課程,大學生最希望在人際交流與溝通技巧(40.14%)方面得到培訓,其次是市場營銷和個性化輔導。另外,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參加過的創業方面的講座或培訓并不多,兩次以上的只占了不到17%。當提到大學四年所學知識對創業的幫助時,有43.54%的大學生認為幫助不大,占了最大的比例,認為幫助非常大的只有5.44%。
目前杭州約有4000余家大學生創業企業。有54.42%的大學生認為,目前大學生創業比較困難;超過60%的大學生希望,政府的社會化專業化管理服務機構提供服務,希望政府能源源不斷注入資金支持只占了7.48%。在浙江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業實訓基地可以看到,經過幾年努力學校大學生創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校就業指導服務部門為此提供了優質創業指導服務的體制與機制。以服裝學院為例,學院注重典型引導,創業教育示范化、特色化,善用校友資源,近年通過自主創業而就業的學子越來越多,在杭州女裝行業中形成了各自具有鮮明特色的服裝品牌,如紅袖、女性日記、薰香、秋水伊人、水芙蓉、玫瑰香舍等。學院有一大批同學通過自主注冊公司等途徑,形成了渠道正規、運作有序的創業團體,并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使廣大學生在專業學習的同時,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創業能力。學院還為有創業想法的同學提供思路以及政策上的指導,為他們“指點迷津”、開展“零距離交流”,介紹各種創業模式,介紹杭州、上海以及北京等大城市有關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以及風險評估等。在此基礎上,學院力所能及地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包括幫助解決資金和場地問題。
創業或者就業都只是人生的一種選擇,不能為了創業而創業。在這里,探索大學生就業與創業之間的平衡點,并從創業者的現實問題中得到一些對于創業教育的經驗和啟發。這將對于積極引導畢業生多途徑、多形式就業,實現一人創業帶動多人就業起到積極的作用,為日后“學生公司”的創辦提供孕育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