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紅兵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化、數字化出版以不可阻擋之勢沖擊著傳統出版業。國內,2009年數字出版國內總產值首次超過傳統出版業的收入;2010年數字出版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比2009年增長約25%;2011年數字出版總產值不斷提高,熱點迭出。傳統報刊出版社開始走向數字出版的前臺,從單一提供內容逐漸轉向內容的多元化經營。[1]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對人們的閱讀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已達5.13億,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8.3%。[2]國際上,大型出版機構均以數字化產品作為主營渠道,并以此奠定新型贏利模式。網絡化、數字化出版已是大勢所趨。
準確定義期刊網絡化,首先需區分電子期刊、網絡期刊、數字化期刊和期刊網絡化這幾個相關概念。電子期刊和網絡期刊都是以數字形式存儲的數字化期刊,可通過計算機等設備在本地或遠程讀取利用,是從期刊存儲介質和傳播媒介角度而言的期刊的具體形式,是一個物化的概念。科技期刊網絡化是指與科技期刊編輯、出版有關的從組稿、收稿、審稿、編輯加工到出版、發行全過程的計算機網絡化,包括智能化知識服務,還包括期刊人員績效和期刊財務等方面的網絡化管理。它不同于簡單的期刊上網,是一個系統、全面的由內容到服務的整個流程的自動化、數字化過程。[3]因此,期刊網絡化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期刊的一種發展態勢,其內涵和外延都要廣于電子期刊和網絡期刊。
相對于傳統出版業,網絡化出版具備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便捷、經濟且高效、資源豐富、信息多樣化、時效性強、交互性好的優勢。網絡傳播不受時空限制的優越性為科技期刊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創造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因而網絡化出版是擴大期刊影響、促進國際學術交流之捷徑。
世界知名出版集團愛思唯爾(Elsevier)、施普林格(Springer)、威立(Wiley)、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and Francis)及著名科技社團的出版社相繼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便創建和完善了集采編、數字化出版、全文數據庫,并集資源與功能于一體的一站式網絡出版平臺。并且,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加以完善,使其功能越來越好、客戶群越來越多。目前,基于網絡的科技期刊商務出版平臺,正以信息套餐、捆綁銷售、大宗交易、大額訂單等方式引領科技期刊信息的流動。網絡成為科研人員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他們對網絡出版平臺的高度依賴,使在線出版后來居上。基于數字化的科技期刊出版形態向在線期刊、開放存取期刊、網絡數據庫等方向發展,呈現出日益強勁的網絡化趨勢。
國外期刊的網絡化發展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出版單位獨立建站,如《自然》(Nature)和《科學》(Science);二是大型出版集團旗下數據庫平臺出版,如愛思唯爾的科學導航(ScienceDirect,有2000多種期刊),施普林格的施普林格鏈接(SpringerLink,有1900多種期刊),泰勒弗朗西斯集團(有1100多種期刊),威立出版公司(有1300多種期刊);三是學會平臺出版,如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聯合會(IEEE,有350多種期刊),美國物理聯合會(AIP,有160種期刊),英國物理學會(IOP,有54種期刊)和美國化學學會(ACS,有35種期刊)。[4]它們的共性是網絡化標準化程度高,網絡平臺集資源與功能于一體,呈專業化、集約化和國際化趨勢發展。
中國科技期刊集中上網始于20世紀90年代。1996年,科技部研究部署、組織實施期刊集中上網工作,把科技期刊上網工作列入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納入萬方數據資源系統付諸實施。同年,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將其在1996年開始建設的光盤版全文電子期刊上網。1999年,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所屬重慶維普公司在其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數據庫的基礎上建設了中文科技期刊的全文數據庫。[5]至此,萬方數據、中國知網、重慶維普三足鼎立之勢形成。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三大數據庫在期刊收錄來源、文獻總量上成績斐然;在檢索方式及鏈接技術上,日臻完善;在服務與功能上,不斷擴展。
目前,中國科技期刊網絡化發展主要也有三種形式:一是出版單位自建網站;二是加入國內大型期刊數據庫,如中國知網等;三是專業期刊集群網站, 如中國地學期刊網等。
與國外期刊界相比,中國科技期刊大多還處于網絡化出版程度較低的階段,這表現在:出版單位自建網站的比例偏低,已建的網站上信息量較小、編讀交互性較弱、更新周期較長,沒有充分利用網絡傳播的優勢和潛能,在內容整合、附加服務、商業模式等方面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對國內大型數據庫,出版單位僅扮演資源提供者的角色,網絡版通常滯后于印刷版,且多數只是紙質期刊的復制品,簡略的期刊介紹無法體現刊物的個性特征與傳統風格;專業期刊集群數量不多且規模偏小。這與國外期刊網絡化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與出版單位的辦刊理念、體制、資金及技術等皆有關系。
高校科技期刊是科技出版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肩負著傳播學術信息、服務學術交流的使命。據資料顯示,科技創新知識有70%首先發表在高校科技期刊上,在有的學科領域超過90%。[6]高校科技期刊要體現核心價值、參與國際競爭,必須加快自身網絡化進程以縮小與國外期刊的差距,這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齊頭并進。
讀者是影響期刊生存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樹立讀者意識,將讀者需求作為編輯工作的核心和歸宿,是期刊做大做強的關鍵。因此,期刊工作者應研究并調整辦刊理念、內容取向、服務方式及服務對象,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的優勢,探索增值服務的新路,顯求賢若渴之態、海納百川之度于服務中。如在網站上添加與期刊相關的其他信息和功能,以吸引讀者并使其了解更多的期刊動態;鼓勵編輯、作者、讀者撰寫博客,以擴展交流空間;建立期刊QQ群,以增強編讀交互;開展在線問卷調查,以了解讀者的需求,使他們有機會參與到期刊內容的策劃與生產中來;開設智能參考咨詢,如自動答疑、在線答疑等,為讀者提供幫助性指導;增加文獻鏈接、檢索、查詢及導讀等功能,便于讀者選擇信息;擴展期刊個性化服務,如電郵提示(Email Alert)、信息推送服務(RSS)及電子公告服務(BBS)等,以節約讀者的上網時間,使其獲取更多有針對性的資訊。
期刊網站是信息時代期刊自我宣傳的重要途徑,是吸引讀者、編讀互動、擴大市場占有率、提高競爭力、推動期刊國際化、規范期刊管理及提高編輯部工作效率的得力助手。借助期刊網站,不僅可以實現期刊信息和內容的發布、為讀者和作者服務的網絡化,而且可以實現期刊編輯流程、出版發行和經營管理的全方位功能的數字化和網絡化。[7]
但目前國內期刊在網站建設方面存在兩大突出問題。一是自建網站比例偏低。中國1800多種科技核心期刊中,1100多種有自建網站,占59%;中國大陸學術期刊(約8100多種來源期刊),有自建網站的占49%,而國外學術期刊有自建網站的比例為73%。[8]部分期刊依托大型數據庫上網,擴大了傳播途徑和影響力。但依靠大型數據庫上網,題名和摘要可免費檢索,全文檢索仍需付費,這無疑使期刊的下載率和引用率大打折扣;同時,千刊一面的介紹信息難以體現刊物一貫的個性特征與積淀的傳統風格。因而這種“搭載”式上網方式只能作為期刊自建網站的有益補充。二是期刊網站流于形式者居多。理想的期刊網站應集信息發布、采編系統、網刊發布與綜合服務于一體;且界面清晰、友好,欄目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內容豐富、實際,功能完備、實用,更新及時、有序。既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又便于讀者查詢與檢索。高校有人才和技術的優勢,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單位應積極爭取學校的支持,開展廣泛的校內合作,如通過立項等形式爭取合作經費,建設、改進期刊網站,完善網站功能,擴展服務內容,甚至開發期刊管理軟件等。
開放存取(open access,OA)是信息時代出現的一種通過網絡傳播的新型出版模式,它倡導“公開、免費、及時”的傳播理念,使學術信息的傳播“公開、公平、共享”,其對人類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不可估量。同時,OA是提高科技期刊顯示度的有力途徑,OA論文與非OA論文相比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更高的引用率。Steve Lawrance 在《自然》上發表的Online or Invisible (在線或不可見),通過對119924篇公開發表的計算機科學方面論文的調查發現:OA論文的平均被引頻次為7.03,非OA論文的平均被引頻次為2.74。[9]國內學者對OA期刊的統計分析顯示:OA期刊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和即年指數的5年平均增長率分別高于非OA期刊7.3、6.2和59.0個百分點,說明實現OA出版可切實提高期刊的學術影響力。[10]因此,推動開放存取、建立新的學術交流模式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目前全球已有8000多種OA期刊,約占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總數的30%以上。而在6082種中國期刊中,實施OA的只有754種,僅占12.34%。[11]按各國建立開放倉儲知識庫數量排序,依次為美國(411)、英國(208)、德國(151)、日本(136)、西班牙 (91)、波蘭 (76)、意大利(68)、法國(66)、巴西(62)、澳大利亞(57)等。可見,發達國家都很重視OA知識庫的建設,注重科技成果的傳播、共享和使用。
專業化、集約化是期刊發展的主要方向,國內外實踐證明這是提高期刊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長期以來,中國科技期刊處于小、弱、散的局面,這不僅受制于國家政策、體制及機制,另一方面受制于期刊主管、主辦單位的規定。
高校科技期刊內容綜合性強,少有專業性期刊,嚴重制約了它的發展與傳播。高校科技期刊內容的綜合性是由高校自身特點所決定的,要改變現狀,阻力重重。為此,具有遠見卓識的期刊工作者紛紛獻計獻策,以探索專業化、集約化發展之路。佟建國[12]等提出,借鑒《自然》的辦刊理念,把高校學報看作一個整體——《高校學術研究》,將高校學報按學科專業重新匯編成在線期刊,形成《高校學術研究》系列在線出版。其核心在于打造出中國高校的期刊品牌,讓世人矚目中國高校的科研活動。吉海濤[13]提出構建高校學報虛擬組織,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把具有不同學科優勢、市場優勢及人才優勢的各高校學報組成階段性聯盟體,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提高競爭能力。王士忠[14]等提出將一定范圍的高校期刊聯合起來,以聯辦期刊網站為起始點,打破校界,聯合辦刊。
誠如上述同人所言,高校科技期刊專業化、集約化發展的可行之道是:借助網絡平臺,組建高校科技期刊集群。將高校科技期刊資源重新整合后集約出版,這既不影響各高校目前的辦刊模式,還能增強其在科技期刊中的整體競爭力。當然,高校科技期刊集約上網,并非紙版的簡單重復式的集體上網。在網絡平臺上,高校科技期刊按照學科重新分集歸類。這樣,避免了涵蓋學科范圍過廣的問題,既可節省檢索時間,又可使檢索結果更加精準。
2012年1月,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加快我國新聞出版業走出去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中國高校科技期刊應乘著東風,通過與國際知名出版集團合作,借助他們先進的出版發行系統、靈活多變的宣傳手段和數字化網絡平臺,使中國期刊在更廣闊的范圍里傳播,以提高論文的下載量和引用率,擴大期刊的國際影響,吸引更多的優秀稿件;還可吸取對方在網絡化出版中積累的豐富的辦刊經驗,以彌補不足,縮小差距。此外,通過開展編輯人才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借鑒對方先進的辦刊理念和編輯技術,熟悉國際期刊的運作模式,培養優秀的集專業、技術、管理與營銷于一體的復合型編輯人才,為期刊網絡化發展提供急需的人才,把中國科技期刊做大做強。
先行者如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中 國 化 學 快 報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植物學報》)等,通過與國際知名出版集團合作,在技術上與國際出版界接軌,增加了國外發行量,擴大了國際影響,促進了作者群、讀者群的國際化。他們的實踐表明:合作促進互利共贏與共同發展。
科技期刊出版必須轉變傳統的出版模式,迅速適應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高校科技期刊應通過多種途徑加快網絡化進程,逐漸接近并達到國際期刊業的發展水平。各期刊出版單位由于基礎和條件不同,實現的途徑和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但最終目的是實現知識傳播又快又好、信息交流更寬更廣。高校科技期刊應順應時代潮流、激流勇進、乘勢而上。
[1]歐陽友權,柏定國.2011中國文化品牌報告[R].武漢: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學術出版中心,2011
[2]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2
[3][4][5][10]曾建勛,宋培元.我國科技期刊網絡化發展動因與趨向[J].編輯學報,2008,20(6):555-557
[6][8][9][11]程維紅,任勝利,路文如,等.我國科技期刊由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的對策建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67-474
[7]李傲霜,鄭大淵.學術期刊網絡版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出版,2010,(10):42-44
[12]佟建國,顏帥,鄭進寶,等.高校學報的集群出版與集團化經營[C].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第14次年會論文集,2010
[13]吉海濤.高校學報虛擬組織構建思路[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9,20(5):816-818
[14]王士忠,馮民,張士瑩.高校科技期刊改革及其創新[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 22(4):510-513